父母對孩子「不聽話就揍」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

2021-08-02 23:14:41 字數 4645 閱讀 7077

1樓:優勝教育

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

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乙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乙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不希望他幹的事,也不去**想讓他幹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在唐山大**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乙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女。

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裡,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

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乙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係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

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係中一種最基本的關係,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願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忽視孩子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乙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乙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乙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讚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讚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乙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鬆、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2樓:雲梔雨下

我覺得不合理,這種教育方式一點也不科學。

我最不喜歡的就是父母自己打孩子就算了,還要不停的告訴學校老師,我家孩子要是不聽話就揍他。那種不聽話就打的教育理念從家長蔓延到老師,可憐的孩子們。

我們都知道父母是為了孩子好,認為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變乖,從而越來越優秀,但熟不知這樣的孩子更容易叛逆。變優秀的方式有很多種,然而父母總是想要用他們自己的方式。

我從小到大沒捱過父母的打,可能是因為他們都很忙的原因,我更多的是和外公外婆待在一起,可以說我是被外婆從小打到大的。小時候的我越打越叛逆,甚至還想離家出走。

但我一點也沒有怪過她,現在想確實是我不懂事,而且現在我和她的關係特別好,我很愛她。我們總是調侃小時候我們「相互幹架」的樣子,我也總是開玩笑的說您要是少揍我點可能我就不會這麼笨了。

很多道理小孩長大後自然會明白,沒必要總是打孩子。我一點也不提倡打小孩,最好的就是以朋友的姿態好好溝通,這樣才有利於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可能父母也是一時衝動才會上手打孩子,事後也會後悔,會道歉,但這給孩子帶來的心理衝擊是很大的。

我一直記得《狗十三》裡,女主人公被爸爸打了之後就變得特別乖,她爸爸叫她幹嘛她就幹嘛,甚至連狗肉都吃,這是好事嗎?不,這只是被打怕了,不得已的妥協。在大人眼裡孩子只要聽話就是好事,其實可能並不是。

3樓:撿草的少年

一味採取這種方式肯定是不合理的。

樓主描述父母的情況可能偏向這類:「很多明知道不該體罰的家長有時候也忍不住動手,打完又後悔,完全是被暴怒沖昏了頭腦……必然是解氣的成分更大」。

造成的後果: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傷害

父母盛怒之下常常會失了分寸,容易誤傷孩子,導致孩子身體上的傷害。輕則**淤血,重則危及生命。打孩子還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憤懣和恐懼感,而這恐懼的製造者又是自己最親近的父母,這會使得孩子喪失對父母的信任,繼而導致親子關係惡劣。

孩子輕則害怕父母,重則怨恨父母,這樣會喪失孩子對整個環境和他人的信任,缺乏對生活和親人的信任,長此以往,這種心理陰影會使得孩子無法建立和維持健康良好的人際關係,無法維護自己的利益。

那麼孩子犯錯,父母該怎麼辦?

1. 理解孩子,找到背後原因

很多孩子並不是無緣無故地搗亂,其實,孩子的一些搗亂行為,是因為他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甚至是因為父母的不當行為而引起的。父母應該學會耐心傾聽孩子,找到孩子行為背後隱藏的心理需求,並且恰當地滿足這些需求,孩子就會收斂很多。被充分理解的孩子,能夠平和地感受到生命的尊嚴和價值,慢慢地,就會減少和父母抬槓的次數,並且學會傾聽和理解他人。

2. 設定規則,告知後果

為孩子制定明確的行為守則,並且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解釋給孩子聽。告訴孩子什麼時間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做得好的能夠得到什麼樣豐厚的獎勵。讓孩子明白「說話算話」的道理;在孩子犯錯後,父母應以「縮短孩子玩的時間」作為懲罰;在孩子遵守了守則後,父母也要記得獎勵。

這樣三五次以後,孩子就不會用哭鬧搗亂去抗爭了,他也會變得非常明事理。

3. 讓孩子學會自己靜靜

父母經常會碰到這樣一種情況。父母跟孩子在外面玩,孩子突然看中一件喜歡的玩具想買回家,但是家裡已經有很多這樣的玩具了,勸說之下,孩子仍然大哭大鬧,甚至癱坐在路邊,用極端的方式讓父母順從自己的意見。

這時的孩子是固執的,我們只要將他抱回家,同他一起在房間「冷靜冷靜」就好。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不必說話,靜靜地給孩子擦把眼淚就好;待到孩子哭累了,安靜了,我們可以溫柔地闡述理由,這時候的孩子更容易聽進勸,也更容易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這樣的方法能夠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從以下**你能看到什麼?父子?還是朋友?

怎樣教育不聽話的孩子?如何教育不聽話的孩子

用 生氣 來讓孩子聽話,危害大。表面上看用 生氣 的方法確實能鎮住孩子一時,可是父母常常用情緒控制孩子,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年齡小,看到父母生氣會以為父母不愛自己了,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消極的性格,自卑 憂鬱 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與人相處。在這種心理作用下,逐漸形成討好型人格,自我價值低。為了不惹別...

孩子不聽話怎麼教育,孩子老是不聽話,應該如何教育?

小孩不聽話時的教育方法有 轉移孩子注意力 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制定規則 作榜樣。1.轉移孩子注意力 小孩子在幼兒期會有些叛逆或任性,大人說東,他偏往西,特別不聽話。年齡小的幼兒聽不進去道理,但用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會比較有效,比如遇到孩子不聽話哭鬧時,可以暫且將當前事情擱置一邊,用其他事情來轉移孩子注...

孩子老是不聽話怎麼辦,如何教育不聽話的孩子?

要使孩子聽話,那麼循循善誘,充分的說理,是家長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說理不僅需要有耐心,還應結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徵,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古語云 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跟孩子講道理,應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此基礎上再對孩子的過錯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