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白朴的簡介,白朴的生平簡介是怎樣的?

2021-07-28 18:16:22 字數 5635 閱讀 5511

1樓:陽光點的燦爛點

白仁甫(2023年-2023年),名朴,字太素,號蘭谷,初名恆,字仁甫。隩州人。元代雜劇(元曲)作家。

出身金朝的官僚家庭,父親白華任金朝樞密院判官,是著名文士。白朴處於動盪的年代,金哀宗開興元年,蒙古軍攻南京,白華隨哀宗奔歸德,白朴則與母留南京,次年崔立叛降,南京失陷,史稱壬辰之難。崔立擄王公大臣妻女送往蒙古軍中,白朴的母親也在內。

此事給予白朴不小的打擊,導致他自此不食葷血。當時白朴年甫七歲,由父親好友元好問收養,渡河至山東聊城,又遷居山西忻州,一路上元好問視如已出。後北歸隨父移居真定。

終身未仕,至元十七年移居建康,作為在野的一代名士,專注於詩酒和雜劇創作。元好問讚賞他「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白朴死後,因子而貴顯,朝廷贈他「嘉議大夫、太常卿、儀院太卿」等官銜。

此等待遇在元曲作家中是相當罕見的。

2樓:易12天

白朴的簡介:

白朴(1226—約130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說為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朴 )。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等。

3樓:匿名使用者

白朴 (1226~1306以後)

元代戲曲作家、詞人。字太素,號蘭谷。初名恆,字仁甫。

山西河曲人,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華為金樞密院判官。白朴幼年蒙古軍攻占南京(今開封),父母離散,曾由元好問照料。

蒙古滅金後,白朴終生不仕。後移居金陵(今江蘇南京),與諸遺老詩酒往還。作雜劇16種,今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月英花月東牆記》三種,而以《梧桐雨》為代表作

4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簡介】:

白朴(1226~1306後),初名恆,字仁甫,後改字太素,號蘭谷。祖籍隩州(今山西省河曲縣),入元後徙家建康(今南京),終身不仕,以詩酒自娛。名列「元曲四大家」,其曲以綺麗婉約為風格特徵。

散曲有楊友敬輯《天籟集摭遺》,現存套數四套,小令三十七首。

白朴的生平簡介是怎樣的?

5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白朴(1226—1306後),字仁甫,一字太素,號蘭谷先生。祖籍隩州(今山西省河曲縣),金亡後遷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其父白華曾仕金為樞密院判官,與元好問有通家之誼。

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元軍陷開封,白朴時年7歲,與家人失散,遂隨元好問北渡黃河,寓居聊城(今屬山東)。在這段時期裡,他受到元好問的教育和培養,為其一生的文學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元朝建立後,白朴不仕,晚年移居金陵(今南京),過著寄情山水、詩酒自娛的生活。

白朴的簡介是怎樣的?

6樓:漫閱科技

(1226~1306)中國元代戲曲作家。本名恆,字仁康、太季,號蘭谷,嗅州(今山西河曲)人。父白華為金哀宗時樞密院判官。

白朴8歲時,汴京被蒙古軍隊攻陷,母親遇難,白朴幸得父親好友詩人元好問救助北渡黃河,得免遇難。後跟元好問讀書,文學修養極好。元滅金、滅南宋以後,有人舉薦,但終身不仕,以詩酒為生。

曾遊歷大都、壽春、懷州等地,55歲時遷居建康(今江蘇南京),暮年又返北方。白朴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朴、鄭光祖)之一。

白朴簡介,白朴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7樓:地煞

白朴是元代著名戲曲家。

白朴(1226-約130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資料顯示可能是山西曲沃縣,在河曲縣為他修有白朴塔。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說為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朴[1]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等。

8樓:時雨卞阿姨

元朝。白朴(1226-約130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資料顯示可能是山西曲沃縣,在河曲縣為他修有白朴塔。

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說為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朴[1]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天淨沙·秋》等。

杜甫、辛棄疾、白朴的簡介是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白朴生卒:2023年-約2023年職業:元代著名戲曲作家

簡介:白朴(1226—約130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

辛棄疾(南宋詞人、文學家)

辛棄疾(2023年5月28日-2023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杜甫(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1-2]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10樓:仙女

辛棄疾(1140-1207)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詞人和愛國者。

與蘇軾齊名,並號稱「蘇辛」,歷史上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讚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

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採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閒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

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餘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

有《稼軒長短句》。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閒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

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

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詞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闢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

文章僅用了六百餘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字字落到實處,質樸無華,明曉暢達。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樸實的應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於乙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也能舞動一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

(節選自《應用寫作》2023年第1期,《詞壇巨擘 公文高手——讀辛棄疾《議練民兵守淮疏》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複對北方的懷念。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苟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裡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

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衝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範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

白朴及其作品簡介

求一分關於白朴作品《梧桐雨》的主題介紹,和其中對揚貴妃的形象描寫 150

11樓:匿名使用者

白朴的《梧桐雨》

白朴(1226~1306後)

元代戲曲作家、詞人。字太素,號蘭谷,初名恆,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縣附近)人。其父白華任金朝樞密院判官,金哀宗開興元年(1232),蒙古軍攻南京(今開封),白華隨哀宗奔歸德,白朴則與母留南京。

次年金將崔立叛降,南京失陷。崔立擄王公大臣妻女送往蒙古軍中,白朴母親也在其內。這時白朴尚年幼,由他父親的好友元好問帶領,渡河至山東聊城,又遷居山西忻州。

元好問視他如親子。數年後白華北歸,白朴隨父依元名將史天澤,客居真定。元世祖中統初,史天澤曾將他推薦給朝廷,白朴再三辭謝。

後師巨源又薦他從政,也不就,終身未仕。至元十七年(1280)移居金陵,縱情詩酒。白朴自幼聰慧,善於默記,早年習詩賦,後精於度曲。

元好問頗讚賞他的才華:「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王博文《天籟集·序》)

白朴雜劇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於唐人陳鴻《長恨歌傳》,標目取自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詩句。劇寫唐明皇李隆基與楊貴妃故事。其情節是:

幽州節度使裨將安祿山失機當斬,解送京師。唐明皇反加寵愛,安遂與楊貴妃私通。因與楊國忠不睦,又出任范陽節度使。

安祿山反,明皇倉皇逃出長安去蜀。至馬嵬驛,大軍不前,兵諫請誅楊國忠兄妹。明皇無奈,命貴妃於佛堂中自縊。

後李隆基返長安,在西宮懸貴妃像,朝夕相對。一夕,夢中相見,為梧桐雨聲驚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悵。全劇以李、楊愛情為主線反映了安史之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及唐王朝由盛至衰的過程。

主題思想上有明顯矛盾。但全劇結構層次井然,曲詞華美□雅,詩意濃厚。末折以聞雨打梧桐聲作結,渲染悲劇氣氛,襯托李隆基淒涼的內心世界,尤見成功。

前人對此劇評價甚高,清人李調元說:「元人詠馬嵬事無慮數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劇為最」(《雨村曲話》)。此劇對清人洪□的傳奇戲曲《長生殿》影響很大。

《梧桐雨》插圖選自明代萬曆博古堂刻本《元曲選》qq

白朴的梧桐雨作品分析,白朴的作品賞析

一 白朴 梧桐雨 的藝術成就 白朴的代表作 梧桐雨 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 白朴將梧桐與楊 李的悲歡離合相聯絡。讓梧桐作為世事變幻的見證,讓雨濕寒梢 敲愁助恨的景象攪動了沉澱在人們意識中的悽怨感受。從而使劇本獲得獨特的藝術效果。加上作者以十多首曲子,細緻地描繪李隆基哀傷的心境,沉痛悲傷的語言,也使人蕩...

冰心生平簡介冰心的生平簡介

冰心 1900年10月5日 1999年2月28日 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 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 一片冰心在玉壺 代表作品 繁星 春水 和散文 寄小讀者 等。冰心 1900年10月5日 1999年2月28日 享年99歲,福建長樂人,原名謝婉瑩。現代...

史鐵生生平簡介,史鐵生的生平簡介

史鐵生 1951 北京人。初中畢業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 插隊 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初期有的 如 午餐半小時 等,帶有暴露 陰暗面 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 創作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