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愛吃貓的魚
出自唐代大臣張說的《送樑六自洞庭山作》,放眼遙望巴陵地區洞庭湖一帶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這孤獨的君山漂浮在水中,詩人看到的只有孤單單的君山,要說這“孤峰”就是詩人在自譬,倒未見得。其實何須用意,只要帶了“有色眼鏡”觀物,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足見送人者心情之孤。
【原文】
《送樑六自洞庭山作》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譯文】
放眼遙望巴陵地區洞庭湖一帶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這孤獨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傳說這君山上曾居住著神仙可惜未能得見,我的心潮隨著那盪漾的湖水綿遠悠長。
2樓:
送樑六自洞庭山
張說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描寫了秋夜,洞庭湖的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
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盤裡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送 樑 六 自 洞 庭 山 張 說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3樓:匿名使用者
小題bai1:“浮”字不僅表現了du湖水動盪給人的實感
zhi,也使本來實在的洞dao庭山變得有幾分縹回緲,答更是微妙的傳達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那種悽婉的別情;“涼”字既是指“江風引雨”的自然涼,更是體現了作者送別友人時內心的淒涼。
小題2:相同點:這兩首送別詩都運用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手法。
不同點:張詩通過眼前湖上秋景抒發離別之情;王詩前半寫餞別實景,後半虛寫友人別後夜泊瀟湘旅夜孤寂之景,採用虛實結合的方法抒發惆悵別情。
小題1:
試題分析:解答此題,要抓住題幹中“很有表現力”一語,從“表現力”方面去分析。張詩中“浮”的是“孤峰”,只需分析把山峰寫成浮在水中對錶現景色和人物心情有什麼作用就可得出答案。
王詩中的“涼”,也應分析其對描寫景物和表達情感的作用。本題的兩首詩都既寫了景,也抒了情,因而從情和景的關係方面去分析異同比較有利。
小題2:
試題分析:解答此題,首先要知道所謂的藝術手法包括表達方式(古詩多為描寫、敘事和抒情)、表現技巧(比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等)和修辭方法等等內容,然後再比較兩首詩在這方面的異同。
描寫望洞庭美景的詩句
閱讀下面唐詩,回答後面的問題(8分)送樑六自洞庭山 張說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聞道神仙不可接
4樓:保姆欠艹
首句寫洞庭秋色,景中含情,有一種悽婉的愁緒;次句寫“孤峰”也反映了詩人在送別友人之後的孤獨寂寞之情;第三旬由實寫虛,流露出一種難以追攀的莫名的惆悵;第四句以心與湖水相比,更加顯得心事與潮水一般悠悠不絕。無
一望無際造句,用一望無際造句
站在沙灘上,看到一望無際的的大海 在大草原上,抬頭便是一望無際的星空 一望無際的大海這麼美 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油菜花 用一望無際造句 造句1 春天,一望無際的田野,綠油油的,充滿生氣和活力。2 綠油油的田野上,一望無際的麥苗在向我們招手,充滿生氣。3 海也是一望無際的,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大海也不例外,...
一望無際造句短句,用一望無際造句
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有賓士的駿馬,白色的羊群還有美麗的姑娘。田野裡的稻穀熟了,遠遠望去,就像一望無際的金色大海。蒼茫的原野一望無際。遼闊的草原一望無際。用一望無際造句 造句1 春天,一望無際的田野,綠油油的,充滿生氣和活力。2 綠油油的田野上,一望無際的麥苗在向我們招手,充滿生氣。3 海也是一望無際...
古詩《一望二三裡》,「一望二三裡」的古詩原文
一望二三裡有兩個版本 元代徐再思的 無題 和宋代邵康節所作的 山村詠懷 一 乙個版本 一望二三裡是元代徐再思的五言絕句 無題 全文無題 一望二三裡,煙村四五家。樓台六七座,十枝花。徐再思,元散曲家。字德可,號甜齋,嘉興 今屬浙江 人。其小令多寫江南風物和閨情,風格清新秀麗。與貫雲石 號酸齋 齊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