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邊城》中,“美麗總是令人憂愁”含義是什麼

2021-07-16 14:54:05 字數 5288 閱讀 4530

1樓:

如很多至理名言一樣,這句話的理解也可以有很多種。

我的理解是,美麗之所以令人憂愁,是因為它太美麗;而太美麗,就必然令人生出無比愛惜之意——因為它太美麗,以至於你很擔心——你會擔心它終有一天會逝去的,或者被破壞掉。

我自己讀《邊城》的時候,就很有這種感覺,因而覺得這句話非常正確。最終,《邊城》的結局是一個讓人憂傷的結局。不可否認,那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

我自己是湘西人,邊城茶峒離我家並不是很遠,自己一直說去看看,一直都沒有去。不知道終於去到的那一天,自己還會不會對著那碼頭和水,生出那種無限遐想來。

相關聯的一句名言是,魯迅說過,所謂悲劇,就是把美麗的東西破壞掉了給人看。呵呵。

我個人的感覺是,我們看過的所有經典文學作品,幾乎都會滲透著一種憂傷在其中。儘管很美麗。記得不,泰戈爾的那篇寫啞女的**?啞女唯一的朋友是她的那些牛兒。

也想起有一個詩人說過,再幸福的愛情也只不過是一輩子,真不甘心。呵呵,這個倒是扯遠了一點。

2樓:冷凱定釁歌

結尾是無奈的,是沈從文為人性寫的最後一首抒情詩,但就是最後一筆竟也不是堅定有力、充滿希望的。人們也許不禁對於人類神性層面、對美好事物的往產生了疑惑。現實還是現實,我們是否終究要屈於現實?

當初若翠翠選擇了大老,或二老按照常人,“渡船是活的,不如碾房固定”,而選擇了碾房,就不會“節外生枝”(大老的死,二老的離去)了呢?

生命具神性,然而生活在人間是否順應現實?現代人正是處於窘困的境地。沈從文是要寫首抒情詩,卻展

示給了我們現代的困境。

這個人是否回來,將是人類神性一面與非神性一面(或現實)對峙的結果。而結果將怎樣,留給讀者〔,

我想這似乎“不完美”的結尾卻也恰恰是**的智慧之所在‘,它展示了一種“不確定的智慧”,“**的精神是複雜的精神,每一部**都對它的讀者說:‘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簡單。’這是**的永恆真諦。

”(昆德拉《**的藝術》)那種“非此即彼”的公式一也許在辯證法中散發著無窮魅力,然而在**中卻顯得愚蠢。命運是無常的,生活是複雜的。作家並未告訴我們選擇渡船(渡船代表了浪漫卻困窘的生活)是對的口

從此將會有“王子和公主過著幸福的生活”這樣童話般的結局。而選擇碾房(碾房代表了富足卻庸俗的生活)就是不對的。生活在人間,由不得我們離天更近些,還是離地更近些這種有選擇權,有時卻會身不由己的無奈似乎才是生活中真正的酸苦。

那麼,怎樣才能輕輕落落地堅持住我們本性中的神性的一面呢?若首先考慮到“人類的感情是否與生俱來”這個問題,若人類的感情是與環境有關的,現實社會中,在被沈從文稱之為“神性瓦解的時代”的社會

中,人們更多的是冷酷、自私、貪婪等非神性的一面。而與“觸目青山綠水”的茶桐人民的淳樸、善良兩相比,作家給我們的答案是貼近自然,人們多飽含人類純粹的感情。既然現代人處於兩難困境,那麼返樸歸

真、迴歸自然是否是作家給我們的暗示呢?

沈從文的邊城,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

3樓:abc笑言

沈從文的《邊城》告訴我們: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應該真誠相待,相互友愛。

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淨,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淨。《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

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擴充套件資料

《邊城》是沈從文創作的中篇**,首次出版於2023年。該**入選20世紀中文**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邊城》採用了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特有風土民情。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細膩的心理描寫。或通過對話、獨白、行動、姿態、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採用幻想、夢境間接揭示;或藉助景物描寫、氣氛渲染及周圍人物的反映等側面烘托。本文有兩種方式:

一是通過人物的幻想、夢境來披露人物心理。二是通過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語言、神態的描寫,形成強烈的暗示,誘使讀者從人物的語言、神態上去體味人物的內心奧祕。

二是詩畫般的環境描寫。**中的環境描寫,不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動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氛圍中,而且為我們展示出湘西邊陲特有的清新秀麗的自然風光。

4樓:匿名使用者

邊城小鎮的風土人情,你看了不就知道了!

看了沈從文的《邊城》有何感想?

5樓:木木的橙子丶

我們人最理想的生活是什麼? 綠樹、大地、和藍天,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裡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短篇**《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202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著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裡,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

夏天則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著故事的,《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

“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妓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

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 、“船伕” 、“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

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裡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 ,“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裡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

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著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裡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20世紀初, 在當時,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裡,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群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裡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先生描述的邊城在書中那麼動人,而我們心中的邊城呢。

在我看來,那其實就是一份寧靜。一份心安。或者說是一份感動。

守住心中的這份寧靜,我們也便找到了我們心中的邊城。

沈從文先生著作《邊城》中的經典句子有哪些

有關於 邊城 中的好句好段的文章,由成功勵志網收集,希望能幫助到您 1 這小城裡雖那麼安靜和平但地方既為川東商業交易接頭處,因此城外小小河街,情形卻不同了一點。也有商人落腳的客店,坐鎮不動的理髮館。此外飯店 雜貨鋪 油行 鹽棧 花衣莊,莫不各有一種地位,裝點了這條河街。還有賣船上用的檀木活車 竹纜與...

沈從文邊城的藝術特色?大概,沈從文 邊城 的藝術特色?大概200字

邊城 在藝術表現方面具有鮮明 獨特的個性。1 作者擅長將人物的語言 行動描寫與心理描寫結合起來,以揭示人物的個性特徵和豐富的內心世界。2。結構寓嚴謹於疏放。3 作者特意在故事的發展中穿插了對歌 提親 賽龍舟等苗族風俗的描寫。4 邊城 的藝術風格,是一首抒情的詩,一曲浪漫主義的牧歌。邊城 的故事基本上...

沈從文的《邊城》愛情故事歸納,沈從文《邊城》用翠翠的愛情故事主要表達什麼感情?

邊城 所寫的故事很簡單,然而卻極美 在湘西風光秀麗 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