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徵》的中心思想

2021-07-13 17:07:02 字數 5231 閱讀 6537

1樓:

中心思想:《十五從軍徵》描述了少年從徵65年後返回故鄉裡看到的情景,也接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

2樓:塔夢桃

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的痛苦。

3樓:

這首詩描述了一位少年時代去當兵從徵的人,65年後回到自己的家鄉的情景,同時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罪惡和殘酷,反映了人民流離失所、生靈塗炭的黑暗現實.

4樓:匿名使用者

強有力地揭示了當時兵役制度的慘無人道

5樓:湖人強

寫了戰爭的殘酷導致民不聊生,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6樓:h雪碧小怪

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

7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去看吧

8樓:匿名使用者

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

詩的開頭,統攝全篇、韻長旨遠:「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乙個芳年稚齒、未諳世事、生氣勃勃的少年,轉瞬成了乙個龍鍾老態的皤然衰翁。

那漫長的六十五年的歲月是在**,是怎樣度過的呢?作者沒有寫,卻以此把讀者帶進了深沉綿遠的詩的意境,同主人公一起去體味接下去作品所描寫的愴神寒骨,冰冷嚴酷的現實。乙個「從軍徵」的「徵」字,概括了主人公六十五年的戎馬生涯;乙個「始得歸」的「始」字,準確、精到地傳達了主人公六十五年晝思夜家,愁腸幾斷,盼歸不得,年朽力衰方得迴轉家園的亦悲亦喜,說不清是悲是喜的複雜心情。

作者沒有絮絮描述這個老士兵六十五年南北征戰、殺敵立功、九死一生的驚心動魄的往事。那些,對於年及八旬、日日沙場、夜夜枕戈、鄉音久絕的主人公來說,早已習以為常、無甚新鮮了。或者說那些或足**或不堪回首的往事,與他此時此地急切渴望知曉家況的心情相比,實實微不足道、不勞掛齒了。

平平常常的十個字,突出了主人公不平凡的特殊經歷和當時心境心情,創造了足以籠罩全詩的氛圍。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主人公的思想脈絡由六十五年的征戰生活進入邈邈曠野、漫漫古道,對親人家園的現狀由茫然無際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詢問,讀者由開頭兩句詩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頭問話聲中收束。同沒有詳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戰生活一樣,作品也省去了對他餐風宿露、匆匆趕路、與鄉親邂逅相遇的驚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闔家無恙、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倖存者已是不幸中之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僥倖苟活人世呢?

可是,「鄉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冰天雪地裡當頭澆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這動亂的年月,我可親可愛的親人們啊,竟無一倖存者嗎?

滿懷希望,滿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風霜雨雪,六十五年積壓心底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壘壘墳塚嗎?那,就是我的家嗎?

不,不,不可能!

擺在他面前的現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遙看到近見,滿眼更加荒涼淒楚的景象。

作者沒說室空無人,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鑽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樑上自以為安的情景;作者沒有直書庭園荒蕪雜亂,只攝取了井邊、中庭隨意生長的葵菜和穀物兩個「鏡頭」,人去屋空,人亡園荒,更其形象,倍傷人心神。你看,乙個風塵僕僕的老人,站在曾經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煢煢,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無一親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還不堪十倍、百倍……這是怎樣一種情境,將掀起讀者怎樣的感情波瀾呢?作者沒有直接抒寫渲染感情,作品卻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強烈的抒情效果。

有些迷濛、有些渾噩、有些悽愴的老人,象對「松柏冢累累」不聞不見一樣,對荒涼的家園的感觸也變得麻木了。於是,他默默無言地舂去成熟的穀子的皮殼,採下冬葵嫩嫩的葉子。而當飯熟羹沸時,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該給誰吃。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門,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麼呢?

他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麼也沒有看。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潸然淚下。

他已不能象年輕人那樣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著六十五年的艱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場風塵、六十五年人世滄桑的老淚,撲簌簌落到滿布征塵的衣襟上。「淚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多麼豐富、多麼深厚、多麼沉痛的感情內涵啊!詩至結尾,作者、讀者的感情濃度都達到了頂點。

全詩突出寫了「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的老士兵的形象,也著力刻劃了「家」的形象,同時只寫了一筆的「鄉里人」的形象也很鮮明。飽經風霜、蒼老惶切的老人,無須顧忌、直言不諱的鄉親,衰草古柏荒墳的家園,共同構成了一幅真實動人的具有社會意義的主題的畫面,典型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現實的乙個側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水平都推向了乙個新的高度:

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倖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鬱鬱,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悽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溼、冰冷的墳墓的親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這樣,作品就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實的黑暗,表現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使作品的主題得到了昇華。全詩寫得既含蘊簡潔,又深湛凝重,內容的取捨剪裁,結構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處,獨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盡在言與不言中、意境深遠、韻味綿長的藝術效果。

9樓:匿名使用者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①:「家中有阿誰?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②。」兔從狗竇入③,雉從樑上飛④。中庭生旅谷⑤,井上生旅葵⑥。

舂谷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⑦。出門東向望,淚下沾我衣。

【註釋】①鄉里:家鄉。 ②冢:

高墳。累累:連綴不絕貌,此指荒墳乙個挨乙個的情狀。

③狗竇:狗出入的洞。 ④雉:

野雞。 ⑤中庭:院中。

旅谷:野生的穀子。《後漢書·光武紀》李賢注:

「旅,寄也,不因播種而生故曰旅。」 ⑥葵:草名,一名「冬葵菜」,其葉嫩時可食。

⑦貽:拿食物給人吃。一作「飴(sì飼)」:

同「飼」。

【賞析】

就現存的資料來看,中國古代詩歌在其開端時期就出現了一種特異的現象——抒情詩較為發展而敘事詩相對顯得貧弱。《詩經》三百零五篇中,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作品為數很少。其它民族的文學,一般都可以追溯到長篇的英雄史詩,而這在中國早期,至少是不見於文字記載。

標誌著中國詩史上第一次敘事詩創作高潮的,是漢樂府民歌。正因為以前缺乏長篇敘事詩的傳統,漢樂府中的敘事之作,通常都相當短小。

敘事詩而篇幅短小,必然遇到乙個困難:怎樣才能充分地情節、描繪人物?漢代的那些無名作者,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大多採用了一種相當巧妙的方法:

省略對整個故事過程的交代,把矛盾集中在乙個焦點上,猶如攝影作品,提供的只是乙個瞬間,卻包容了豐富的內涵。這就是剪裁之妙。如《東門行》、《豔歌行》等等,都可以看出這一特點。

而我們所要說的《十五從軍徵》,在這方面尤其傑出。稍作說明:本篇有時被作為「古詩」看待。

但漢代的「古詩」和樂府詩,很難嚴格區分。許多曾入樂演唱的作品,後人因不知其原來的**分類,就籠統地稱為「古詩」。《古詩十九首》中的好幾篇,在有些記載中又被稱為「樂府」,也屬於同樣的情況。

開頭「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起得很平,好像只是簡單的事實交代。這裡大概連誇張的成份都沒有。因為古時士兵服役,常常是沒有年限,或雖有年限,卻並不嚴格執行的。

許多人未成年就被徵發,老得血也幹了,骨也枯了,才被放回。《宋書》記載,沈亮曾對宋文帝說:「伏見西府兵士,或年幾八十,而猶伏隸,或年始七歲,而已從役。

」可見這並不是很特別的事情。但正因為這兩句起得很平,才格外具有驚心動魄的力量。從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那就是乙個人知事以後完整的一生啊!

詩人似乎沒有批評什麼,但「八十始得歸」乙個「始」字,卻已強有力地揭示了當時兵役制度的慘無人道。

在許多邊塞詩中,我們可以讀到立功塞上、博取功名,甚而垂譽青史的雄心。這當然不應該加以指責,但也需要懂得:這種雄心,大抵是所謂「良家」子弟、貴族少年才有的。

對於出身貧寒、處於最底層的普通士兵來說,功名跟他們沒有什麼緣份,他們也很少存這份妄想。一天天地活下去,捱過天寒地荒、刀光箭影的歲月,活到能夠還鄉的一天,便是他們最大的願望了。這位老兵好歹得歸故里,一路上總是不斷地夢想著親人團聚的歡樂、晚年生活的安寧吧?

可是,畢竟已經過去了六十五年,誰知道家中是個什麼模樣?父母或許已經不在人間,兄弟姐妹們大概也難以相識?所謂「近鄉情更怯」,當他在途中遇到「鄉里人」時,情不自禁地打聽道:

「家中有阿誰」——家裡還有誰還活著?「鄉里人」的回答,是那樣乙個無情的事實:遠遠望去,松柏之下,墳塋相連的地方,便是你的家!

原來,家中的親人早已盡入黃泉!

現在我們回到開頭所說的問題:作者怎樣對材料進行剪裁。六十五年的間隔,一面是從軍的艱辛,以及艱辛中對歸鄉的盼望;一面是家庭的苦難,以及苦難中對遊子的期待。

這一切都不說,只說遊子老去,白髮如霜;親故凋零,荒墓相累!這一幕,包含了多少淒涼!乙個內涵無窮而感人至深的瞬間畫面,便出現在我們面前。

因為剪裁巧妙,所以作者在這短短的小詩中,也能作頗為充分的渲染,以增強故事的抒情效果。下面就寫到老兵來到已經不成其為「家」的家中,只見野兔從往日留給看門狗進出的牆洞裡竄入,野雞在屋樑上撲翅飛起,庭院中長滿野谷(「旅」是野生無主的意思),井台旁長滿野生的葵草(一種可食用的植物)。可見這家院荒蕪已久,很早就不再有人居住。

老人採來野谷、野葵煮成飯菜,可是有誰陪著他一起吃?「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二句,正是寫出生活對他的又一次沉重打擊。他從軍歸來,此生無多,唯一的希望,不過是過得幾天平常人的生活,享受一點人所應有的天倫之樂,如今只剩孑然一身,以後的日子,將怎麼過下去?

飽經風霜、歷盡艱危的老人,本不是那麼容易動感情的,此時不覺悲從中來,難以下嚥,出門東望,一片荒涼,使他不能不老淚縱橫,濕透衣衫。如果說淚具有不同的感情份量,那麼,這位老人的淚,大概是人世間最沉重的了。

這首五言詩,總共十六句八十字,不但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具體的人物活動,豐富的思想內涵,而且文筆充裕,寫得相當舒展,絕無侷促氣急之感,其實是不容易做到的。關鍵就在於作者能夠集中全力描繪最富有聯想性、集中了各種矛盾的具體情景。而且,詩的語言樸實無華,純用白描,不作驚人之筆,感情上具有內在的深沉。

所以,這首詩雖然習慣上稱之為民歌,但語言的技巧已經相當純熟了。

《詠鵝》中心思想《詠柳》中心思想《回鄉偶書》中心思想

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詠鵝鵝 鵝 ...

魯迅的風箏的中心思想,《風箏》的中心思想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 虐殺 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用弟弟當時的無能反抗和不敢反抗,反映出當時社會的腐敗。表面是在寫一件小事。實際上作者含蓄的批評當時社會的腐敗。殺者甘受虐殺,毫無抗爭,使虐殺者橫行無忌,這正是舊秩序能夠維持那麼久的原因...

怎樣寫中心思想,怎麼寫中心思想

概括記敘文中心思想的提煉與的方法 記敘文的中心是文章的靈魂,是對寫人 記事 寫景 狀物等的內容的概括 提煉,是通過人 事 景物所表現出的中心思想。概括記敘文中心的主要方法有 1 分析文題,概括中心。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標題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可先通過分析文章的標題,結合文章的內容,準確概括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