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君談笑靜胡沙」全詩是啥啊

2021-07-08 18:40:53 字數 3174 閱讀 9157

1樓:嗜血魔尊

的中興之臣而名垂青史。

這首詩欲擒故縱,前抑後揚,於前兩句極寫敵軍眾多,形勢危急,可就在這「亂如麻」,「似永嘉」的危難之際,後兩句卻急轉直下,能夠在「談笑之間」實現「靜胡沙」,扭轉乾坤,易如反掌,愈發襯托出詩人的雄心壯志,氣貫長虹。我們今天讀了都感覺得到李白那種精神振奮,意氣風發的豪情。不難想像,當時這首詩在永王璘的幕府和軍隊的廣為傳播,會起到多大的鼓舞士氣的作用。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成功之處有兩點,一是用典準確,一是比喻恰當,而且安排布局十分合理。兩個典故「似永嘉」和「謝安石」分別用在第二和第三句中,而比喻則安排在一首一尾。

「安史之亂」比起「永嘉南奔」來說,確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永嘉之亂最後是亡了國的,所以唐朝當時所處的嚴峻形勢,只用「似永嘉」三字,便一目了然了。謝安石作為李白最欽佩的人物,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儒雅風流,更在於他舉重若輕,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的那種挽狂瀾於既倒的大將風範。而把自己比作「謝安石」,充分顯示了李白的不俗的性情與志向。

兩個比喻安排在第一句和第四句,都是用在叛軍身上,當其不可一世時,先譏其「亂如麻」,表示了對敵人的蔑視;在展望戰爭的結局時,又用了「靜胡沙」,顯示了強烈的必勝信念。全詩一氣呵成,揮灑自如,確實是反映李白性格與精神面貌的經典之作。

2樓:務綱捷

《永王東巡歌》其二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李白的這組《永王東巡歌》一共有11首,大概在他近一千首的詩歌中,這是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聯絡最直接的詩歌了,同時也因為與李白本人後來的遭遇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所以歷來受到評家的重視,更不用說其中幾首本身也寫得十分精彩。這裡介紹的是第二首和最後一首。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於第二年打下了洛陽,攻入了潼關。京師震動,唐玄宗倉皇出逃,直奔四川,在途中命令他的第十六個兒子永王李璘為江陵府都督,任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皇帝位,遙尊玄宗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上演了一出搶班奪權的鬧劇。

永王璘見狀也按捺不住,從江陵引水師東進,沿長江直奔金陵,想控制長江中下一帶的富庶地區,伺機與肅宗一爭高下。當時李白正在廬山隱居,永王璘途經九江時,看重李白的才氣和名聲,一再邀他下山,李白不知永王的真實用心,以為是為了打擊安史叛軍,便欣然接受了邀請,加入了永王璘的幕府。

隨軍途中,李白寫下了《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以及一系列與這次東征直接有關的詩歌。這次入永王璘幕府是李白自入長安任翰林學士以後的第二次政治生涯,不過,仍然是以失敗告終的。幾年的長安生活雖無建樹,不過還是由唐玄宗「賜金放還」,在聲譽上並未受損失,而這一次卻落到補充流放的結局,是他下山時完全沒有想到的。

入永王璘幕府以後,李白的心情十分振奮,認為自己這一次能夠親身參與討伐安史叛軍,必將建立一番功業,從而實現自己多年以來報效國家的宿願。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永王璘並不想真的對付安史叛軍,而是想藉此機會擴大自己的勢力,不聽朝廷的節制,結果遭到了肅宗的猜忌,派重兵剿殺,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永王璘兵敗身死,李白也因此獲罪下獄,被判長流夜郎。而這幾首詩也因為李白這一段悲劇式的從政經歷而更加引人注目。

在這組詩中,最著名的是第二首「三川北虜亂如麻」,詩的一開始,先用比喻手法,將氣焰囂張的安史叛軍比做一團亂麻,從燕山南下的叛軍在中原地區橫衝直撞,窮凶極惡,如入無人之境。雖然看上去氣勢洶洶,不可一世,但李白卻認為其實不過是像一團熱鍋上的螞蟻,紛亂而沒有頭緒,實質上並沒有什麼可怕的,這種帶有明顯諷刺的比喻,表明了李白對安史叛軍的基本判斷。三川,指東都洛陽一帶,因其境內有黃河、洛水和伊水三條河川流過。

北虜,指安史叛軍。第二句「四海南奔似永嘉」,仍然用了乙個比喻,因為歷史有時是驚人的相似的,面對安史叛軍的囂張一時,詩人忍不住想起當年中原所遭受的那場大劫難。永嘉是西晉懷帝的年號,在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漢烈宗劉聰的相國劉曜,率軍攻陷晉都洛陽,中原廣大地區的廣大人民頓時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無數民眾,拖家帶口,相繼南遷避難。

在李白看來,同是少數民族,因為劉聰是匈奴,安祿山也是胡人,同樣起兵於北方,同樣攻下了國都,同樣造**民流離失所,天下大亂。所以李白用的這個典故是非常準確的,在言簡意賅地提示了這場災難的性質、規模的同時,也鮮明表達了詩人本人的立場和愛憎。不過形勢雖然十分嚴峻,但是李白對勝利,特別是對自己的能力卻表示了過人的自信。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但用,只要。東晉名相謝安字安石。

據史載,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師南侵東晉,號稱百萬,聲勢浩大,宰相謝安臨危受命,被任為招討大都督,胸有成竹,排程有方,自己卻下棋自若,而竟破苻堅於淝水之上。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談笑,表示從容鎮定,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

在這裡,李白把此次應邀入永王璘幕府,比為「東山再起」,樂觀地認為自己多年來願做輔弼大臣的願望終於可以實現了。在軍中,他對自己的能力是十分自信的,在《在水軍宴贈幕中幕府諸侍御》詩中,他曾向同座說「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寶劍名)。浮雲(喻劍之鋒利可裂浮雲)在一決,誓欲清幽燕。

」可見,他覺得只要有機遇,他就會像謝安那樣,「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在揮手談笑之間,將安史叛軍一舉平定,所以他輕蔑地把叛軍比喻為「胡沙」,猶如妖魔鬼怪,來時氣勢洶洶,飛沙走石,遮天蓋日,但是這並不能掩蓋他們外強中乾的虛弱本質,並沒有什麼可怕的,來得快,去得也快。而乙個「靜」字,卻向人們預示了風沙過後,塵埃落定,必將是天宇澄徹,四海清平的太平景象。自己也會因此成為大唐王朝的中興之臣而名垂青史。

這首詩欲擒故縱,前抑後揚,於前兩句極寫敵軍眾多,形勢危急,可就在這「亂如麻」,「似永嘉」的危難之際,後兩句卻急轉直下,能夠在「談笑之間」實現「靜胡沙」,扭轉乾坤,易如反掌,愈發襯托出詩人的雄心壯志,氣貫長虹。我們今天讀了都感覺得到李白那種精神振奮,意氣風發的豪情。不難想像,當時這首詩在永王璘的幕府和軍隊的廣為傳播,會起到多大的鼓舞士氣的作用。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成功之處有兩點,一是用典準確,一是比喻恰當,而且安排布局十分合理。兩個典故「似永嘉」和「謝安石」分別用在第二和第三句中,而比喻則安排在一首一尾。

「安史之亂」比起「永嘉南奔」來說,確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永嘉之亂最後是亡了國的,所以唐朝當時所處的嚴峻形勢,只用「似永嘉」三字,便一目了然了。謝安石作為李白最欽佩的人物,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儒雅風流,更在於他舉重若輕,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的那種挽狂瀾於既倒的大將風範。而把自己比作「謝安石」,充分顯示了李白的不俗的性情與志向。

兩個比喻安排在第一句和第四句,都是用在叛軍身上,當其不可一世時,先譏其「亂如麻」,表示了對敵人的蔑視;在展望戰爭的結局時,又用了「靜胡沙」,顯示了強烈的必勝信念。全詩一氣呵成,揮灑自如,確實是反映李白性格與精神面貌的經典之作。

3樓:必賢

那要從永王叛亂說起 君應指永王 胡沙是指安史之亂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什麼意思,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啥意思

意思是重是輕的根源,有重才有輕 靜是急躁的國王,躁由靜生。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譯文 穩重是輕率的控制者,鎮定是躁動的 者。因此君子整天行事都不輕舉妄動,雖然有豪華的樓臺亭榭,但他安閒...

李白為權貴排斥

1這樣有才華的人,不能入朝為官 可惜呀 2不畏權勢 豪邁大方 不壞人同流合汙 李白喜歡喝酒,一天在酒店裡和一群人一起喝酒,喝醉了。唐玄宗做了一首曲子,想要找個人作詞,就召李白來,而那時,李白正喝醉了躺在酒店裡。被召入宮中後,用水潑灑李白的臉,然後就直接讓他拿筆作詞,沒多少工夫,李白就寫出了十幾篇文章...

《陌上花開為君顧》結局,陌上花開為君顧,惜木流年共白首什麼意思?

尾聲乾坤150 160級的練級區域裡。乙個叫做 魚片愷愷 的暗影趴在地上,很鬱悶的看著踩在自己屍體上的幾個人,忿忿地說 你們不覺得搶怪是沒公德的表現麼?切,我搶了你的怪又怎麼樣?沒本事就乖乖趴在地上裝死。160級靈舞 雨痕 口氣輕蔑。喲,仔細一看,這只暗影是母的呢!155級天狼 省略號 驚訝道。母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