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陶淵明是我國古典文學史中___田園______詩歌流派的代表人物。
2.詩中體現了農家生活艱辛的一句是__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人體現在詩中的感情是怎樣的?為什麼這樣說?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公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
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
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註解】
1. 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2. 草木長:草木叢生。
【譯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叢生,豆苗長得很稀。 早晨起來到田裡清除野草,星月下我扛著鋤頭回家歇息。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打濕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溼了又有什麼可惜,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乙個老農站在那裡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麼可惜的呢?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裡的「願」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汙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公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
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
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2樓:053再見
1 .田園
2.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3. 是樂觀與欣喜的,從詩中的最後一句可以看出.
3樓:水野未知
田園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表達詩人對無拘束的坦蕩的自由的生活的追求 理由 詩人寧願過著晨出暮歸 艱苦開荒的日子 也不願過有違意願的日子
4樓:匿名使用者
本篇是《歸園田居》五首中的第一首。詩歌描寫了詩人重歸田園時的新鮮感受和由衷喜悅。在詩人的筆下,田園是與濁流縱橫的官場相對立的理想洞天,尋常的農家景象無不是現出迷人的詩情書意。
詩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繪田園風光的同時,也巧妙地在其間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如果說那灑遍濃蔭的庭院就象是詩人 「 復得返自然 」 之後的恬靜心境,那麼在材落上空緩緩瀰漫的炊煙就象是詩人對故鄉田園的依戀之情。甚至那幾聲最普通不過的雞鳴狗吠也以其特有的鄉土氣息傳達著詩人對淳樸、寧靜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以田園之景寫胸中之意,是此詩的顯著特色。
這首詩顯現的畫面很有層次。近處,宅院、林木,親切可即;遠處量村落、炊煙,給人以悠長的遐思。一近一遠,使畫面具有縱深感。
詩歌的語言就象那茅舍一樣質樸無華;其間的意趣就象那縷炊煙一般高速。詩人以敘家常的筆調吐露胸襟,整首詩宛如一條涓涓溪流,以其從容不迫的流動,將作者帶入乙個 「 豪華落盡見真淳 」 的藝術境界。詩人採用了一種與樸實淳厚的田園生活本身完全諧調的藝術形式,從而使詩歌具有自然真摯之美。
而這正是陶詩獨具的魅力。
《歸園田居》(其一)的賞析
5樓:baby鞋子特大號
賞析:這首詩首詩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汙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
其次,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寫景———描寫園田風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再有語言明白清新,幾如白話,質樸無華。這首詩呈現出乙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於是詩便顯得自然。總之,這是經過藝術追求、藝術努力而達到的自然。
擴充套件資料:譯文: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轉眼間離田園已十餘年。
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裡魚嚮往著從前深淵。
我願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
繞房宅方圓有十餘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間。
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後簷,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
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裡飄盪著裊裊炊煙。
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
庭院內沒有那塵雜干擾,靜室裡有的是安適悠閒。
久困於樊籠裡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
6樓:您輸入了違法字
賞析如下:
陶淵明因無法忍受官場的汙濁與世俗的束縛,堅決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脫離仕途的那種輕鬆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種欣悅之情,還有清靜的田園、淳樸的交往、躬耕的體驗,使得這組詩成為傑出的田園詩章。
這組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後的生活和感受,抒發了作者辭官歸隱後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從而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出勞動者的喜悅;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表現了作者不願同流合汙,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
組詩集中體現了陶淵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貧、隱逸山野、潔身自好、遠離官場、超脫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淵明寫「歸園田居」其實是寫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歸園田居》是乙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每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第一首詩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汙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乙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後,執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為全詩定下乙個基調,同時又是乙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乙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乙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於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髒無聊的世俗之網。「一去三十年」,當是「十三年」之誤。
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
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嘆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心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雖是「誤入塵網」,卻是情性未移。這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
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嚮往新生活的情緒。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回應「少無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鑽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於俗世;「歸園田」回應「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開始所寫的衝突,在這裡得到了解決。
「方宅十餘畝,草屋**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但雖無雕梁畫棟之堂皇巨集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艷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公升。
這兩句所描寫的景致,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將這幅美好的田園畫活起來了。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
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
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說。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它恰當地表現出農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沒有喧囂和煩躁之感。
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太吃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塵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願幹的蠢事,許多無聊應酬吧。
如今可是全都擺脫了,在虛靜的居所裡生活得很悠閒。不過,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閒,而在於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
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
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寫景———描寫園田風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
再有語言明白清新,幾如白話,質樸無華。這首詩呈現出乙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於是詩便顯得自然。總之,這是經過藝術追求、藝術努力而達到的自然。
擴充套件資料:
歸園田居·其一
魏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誤落 一作:誤入)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顛 通 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譯文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轉眼間離田園已十餘年。
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裡魚嚮往著從前深淵。
我願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
繞房宅方圓有十餘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間。
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後簷,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
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裡飄盪著裊裊炊煙。
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
庭院內沒有那塵雜干擾,靜室裡有的是安適悠閒。
久困於樊籠裡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
歸園田居其一改寫成散文歸園田居其一改寫成散文
綠,綠,綠,天地間一片新綠。大自然的畫冊又了新的一面。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大自然這一偉大而又神奇的畫師又描繪了一幅如此美妙的圖畫。我像那剛剛結束了冬眠的動物一樣醒了,伸了乙個長長的懶腰。我想春姑娘一定在我不經意間悄悄走過,要不這窗外的廬山怎麼會如此的綠呢?這樣的美景使我頓感心曠神怡,田園生活真是...
歸園田居其一。那幾句寫出詩人歸園田的原因
歸園田居 其一 開頭四句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是詩人棄官歸田之時對自己的志趣與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對自己棄官歸田原因的交代。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 是說世俗的阿諛奉承詩人一樣也沒有學會,反而喜歡寧靜 淳樸的田園生活,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本性是與大自然相通的。誤落塵網中,一去三...
歸園田居其一的寫作手法
歸園田居 五首是乙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