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哪個朝代開始說普通話的,中國古代有官話嗎??各個朝代都講的什麼語言

2021-05-23 16:12:20 字數 3897 閱讀 3484

1樓:貞觀之風

作為中國官方語言的基礎,現代意義上的北京話形成於清朝。

1、所謂燕京語,是指滿清入關以前,明朝首都北京地區通行的語言。

2、遼南漢語與女真語在女真聚居區和遼東25衛相互融合相互影響,通過戰爭、**、婚姻,成為彼此最重要的外來語言因素。

3、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統治者大力推行滿文滿語,其語言佔據著官方主導地位,滿語對北京的語言演變發展,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樓:豪飲半杯醉

一般說來,作為中國官方語言的基礎,現代意義上的北京話形成於清朝。它的直接**有三部分:燕京語、遼南語與滿語。

不僅僅傳統滿語是北京話的重要**,燕京語與遼南語,本身也與滿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所謂燕京語,是指滿清入關以前,明朝首都北京地區通行的語言。雖然是明朝的首都,但是歷史上這裡一直是漢胡混雜的地區。遠到北朝時的鮮卑各族,近到把北京當作首都的遼、金、元各朝,北方少數民族一直在這一地區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

漢唐的邊塞由遼人建都,經過遼、金、元三個北方游牧民族朝代的發展,北京才成為著名的大都市,不僅僅是語言,地域文明本身就帶著非常深的民族融合烙印。這種融合的文明,其語言帶有很強的開放性。漢、匈奴、突厥、契丹、(革末)(革曷)、高麗、女真、蒙menggu古,各族語言融會雜揉,很難辨別哪個民族對燕京語的形成,更為重要一些。

雖然明成祖朱棣把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移到了北京,也帶來了南方漢族的語言文化因素,燕京官話也曾被稱為「下江話」。但是當時作為主體的北方漢族,本身就是千百年來漢胡混雜的產物。明朝的北京同樣是在一種開放的文化氛圍中,不僅僅繼承了遼、金、元個朝的文化,而且繼續著北方漢胡各民族的融合趨勢。

沒有退回草原的蒙menggu古人,和進貢而留居的女真人,都在這種文化融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遼南地區比起燕京,各民族雜揉的因素更重。明以前,漢族本不是這一地區的主體民族。到了明朝控制這一地區後,從關內遷移來的漢族人,與本地居民混雜,所形成的語言同樣是漢、女真、契丹、蒙menggu古、朝鮮各族的混合物。

明朝兩百餘年間,遼南漢語與女真語在女真聚居區和遼東25衛相互融合相互影響,通過戰爭、**、婚姻,成為彼此最重要的外來語言因素。

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帶來的滿軍旗與操滿語的蒙menggu古人大約近十萬人,另有二十多萬漢軍,部分操滿語,部分同時操滿語與遼南語,再加上從關外遷來的普通百姓。這些人的大部分在北京定居下來,成為清朝北京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因為政治上的優勢而處於主導地位。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統治者大力推行滿文滿語,其語言佔據著官方主導地位,滿語對北京的語言演變發展,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代中葉以後,滿族人與滿族文明漸漸被漢族農耕文明所同化,燕京語、遼南語和滿語揉合後的新北京話成為了清朝的官方語言,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現代意義的北京話的最初形態。當時的北京,城南話中燕京語的成分更重一些,而內城與城北,更深受滿語影響的遼南話佔據著主導位置。

對於北京話的形成,古漢語與滿語的作用是共同的、相互的,呈現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女真和滿族語言在它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一直在吸收先進的漢族文化因素,今天的許多滿語詞彙,本就是來自漢族的外來語,比如說,滿語「福晉」,來自於漢語「夫人」,「章京」則來自於「將軍」.

而現代北京話中的滿語成分就更多了,比如「人」,就以滿語的發音「ren」取代了遼南話發音「yen」(後者則儲存下來成為現代東北話最著名的特徵之一),再比如以ji qi xi代替園燕京話中的ki gi hi,嚴格區分zi ci si和zhi chi shi的區別(今天在北方漢語中,依然是北京話裡捲舌音最為顯著)。

滿語詞彙,後來被融合吸收進北京話和現代東北話的相當多,比如「埋汰」來自滿語maitai,馬虎來自滿語lahu,磨幾來自滿語moji,「咋呼」,來自滿語cahu,本意是潑婦。東北話「瞎勒勒」,lele在滿語中的意思是「說」。「央求」、「央告」,古代漢語沒這種用法,來自滿語yangge。

「邋遢」,滿語lete;麻利,滿語lali;褲襠,東北話kubudang,同樣來自滿語。北京話「窮得叮噹響」,滿語「叮噹」就是窮的意思。

北京話「我要kei你」,kei在滿語就是打的意思。東北話「各色」,滿語gese的意思是特殊。絮叨,滿語為saodao;呵護,滿語hekur,照顧的意思;倒騰,滿語daotem,挪來挪去;今天說哈日哈韓,「別讓我哈你」,來自滿語hadaba。

綜觀北京話的形成過程,深受北方各胡族影響的古代漢語,和來自女真族的滿語,可以說是北京話共同的祖先,也成為中國現代國語普通話的最重要**。而漢唐宋各朝中原漢族人的古老語言,因為戰亂和遷移,反而在今天的南方方言,尤其是閩南話、客家話當中,更多的儲存下來。北京話的形成,成為中華文明幾千年來吸納與融合的乙個典型例證

3樓:仲朝

清雍正年間,南方進供荔枝,皇上問有核沒有,使者說閩語。皇上沒聽懂,以為沒核,結果狠咬一下,磕了牙,大怒,使者幾乎喪命。雍正下旨,全國都以北京話為準交流。

4樓:

清朝。宋朝用河南話,秦朝用陝西話,其他朝代我就不清楚了。

中國古代有官話嗎??各個朝代都講的什麼語言

5樓:

一:先秦時期

周以前漢語的具體形式已無可考,據傳當時的標準語是周時期標準語的前身。週期的漢語標準語,一般認為就是《詩經》的語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

古代的雅言(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就是夏言。夏建都在洛陽,殷代建都也在洛陽周邊。所以歷代雅言標準音的基礎就是在洛陽一帶,可以說古代的普通話是以古洛陽話為標準音的。

二:秦漢兩朝

秦朝具體用什麼語言無法考證。漢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漢朝的漢語標準語稱「正音」、「雅言」,也稱「通語」。

三:兩晉與南北朝

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為國語。永嘉之亂,洛京傾覆,東晉遷都建康,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

四:隋唐時期

隋朝統一中國,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國語為「漢音」,或「秦音」。

隋唐都長安,並以洛陽為東都,此時中原及關中漢音在與各民族交融後已有所演變。

五:宋朝

宋代國語稱「正音」、「雅音」。

六:元朝

元朝法定蒙古語為國語,後以元大都的漢語語音為標準音,稱為「天下通語」。

七:明朝

明以中原雅音為正,明前中原地區經多個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音為基礎,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語。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佔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而南京官話則通行於整個明朝。

八:清朝

清初開始以滿語為國語,隨後漢語官話成為國語。清代早期,南京官話仍為漢語主流標準語,雍正八年清設立正音館,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而北京音是在元時舊北平話與南京官話相融的基礎上,融入滿族語音的一些要素而成。

到清代中後期,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2023年清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即清末的國語。

6樓:浮士德2號

周朝分封的時候,因為採取的是封建周王親戚到邊遠地區管理當地土著居民的武裝殖民政策,所以各國交往需要規定通行語言,這種語言就叫做「雅言」,應該是當時的關中方言,秦漢時期,尤其是漢代,有「通語」,也應該是關中方言,之後作為通行語言的「通語」就是中原河洛方言和陝西關中方言交替,甚至南宋時的「官話」都是河洛語而不是浙江話,明代的官話是淮徐一代的語言,但是當時這種語言應該和現在的天津話有點類似,到了清朝的官話,應該就是現在的北京方言了,如果說原來的官話現在還有哪些遺存的話,我覺得應該就是現在台灣人說的「國語」

7樓:採採卷耳

從唐朝到宋朝,佔據中原的政權都採用同時期的洛陽話作為正音

元朝是當時的北京話

明代官話有南京話、北京話兩說,因為《西儒耳目資》記載的漢語音系比較接近今天的南京話,而朝鮮的漢語教材《老乞大》記載的漢語音系比較接近今天的北京話,到底誰是標準現在沒有足夠的文書證據斷定。不過反正明朝的標準語已經不是南方方言

8樓:匿名使用者

有官話,但是還有地方性的口音

中國普通話什麼時候誕生的,中國普通話的由來?

中國普通話是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普通話,即標準漢語。普通話是中國不同民族間進行溝通交流的通用語言,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主要通行於中國大陸長江以北地區,長江以南則一般不說普通話,因為各地都有漢語方言,不依賴於普通話 其中,中國香港 中國澳門...

普通話中如何區分n和l的發音普通話中的l和n怎樣區分

在普通話裡,n和l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音。這兩個音在發音方法上克服阻礙的方式不同,n是鼻音,l是邊音,因此,女和旅 泥和梨 男和藍 等字音是絕不會混同的。但在一些方言中,多數人n和l不分,混讀為l,把 旅客 讀作 女客 無奈 讀作 無賴 要分清n和l,除了要在發音方法上注意糾正以外,還必須弄清並記住常用...

關於說普通話寫規範字的對聯,說好普通話寫好規範字對聯7字

話語普通,意其素質,文字規範,旨在人品 規範字使用須規範,普通話說好不普通 說好普通話 寫好規範字 上聯 做普通人說普通話守規矩者寫規範字 我是中國娃,愛說普通話。說好普通話寫好規範字對聯 7字 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 傳遞資訊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息息相關。關於說好 說好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