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2021-05-06 00:09:50 字數 5393 閱讀 4356

1樓:亓官

1、政治上;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它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權益,各國王權得到加強,有利於民族國家的發展。

2、經濟上:確立了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倫理規範和生活方式,奪取了大量原屬教會的財產,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3、精神文化:①打破了天主教會精神壟斷,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展了人文主義。②幫助新教徒閱讀《聖經》,發展本民族文化,各國普遍重視教育,興辦學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學習科目,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③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

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旗幟(尼、英資產階級革命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在歐洲的神權統治)。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2樓:匿名使用者

1、經濟根源(根本原因):隨著西歐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天主教會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

是建立統一的國家和國內市場的要求,表現在:(1)政治領域:民族意識的增長和**君主的興起。

(2)經濟領域:**君主、銀行家和商人、中小貴族、新興資產階級、下層貧民,都想通過反對教會來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3)思想領域:

早期**教思想和運動所宣傳的人本主義思想,挑戰天主教權威。

2、直接原因:天主教會的腐敗和搜刮。

3、政治因素:民族國家的形成要打破天主教會「一統天下」的局面。

4、文化因素:文藝復興促思想解放。

5、導火線:教皇兜售贖罪券。

3樓:他們好溫柔

還有黑死病的蔓延,人心惶惶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4樓:匿名使用者

路德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的總稱。因其強調"因信稱義"的教義,故亦稱信義宗,路德宗是在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後在德意志形成的。因信稱義、信徒人人都可成為祭司和《聖經》具有最高權威,這三大原則和天主教是針鋒相對的。

路德宗在教義上主要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於遵守教會的規條,而在於對上帝的信心;不在於個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於上帝給人的恩賜。人因著信被上帝成為義人,信徒都可通過祈禱直接與上帝溝通。因此,路德宗認為凡信徒皆可為祭司,無須各級神職人員為中介。

同時,路德宗強調聖經是信仰的根本,凡不符合聖經的禮儀、制度和學說,都在路德宗屏棄之列。天主教的七項聖事,路德宗只保留洗禮和聖餐兩項,禮拜形式也更為簡化,著重講道和唱讚美詩,並且允許神職人員結婚。路德宗還認為教會的組織形式與個人的得救無關,故主教制、長老制和公理制都可採用,具體情況由各地教會自行決定。

5樓:匿名使用者

人們對德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教會不滿,德國人民對買賣牧師職位極度反感。後:馬丁本在wittenberg大學教聖經神學,一直過著虔誠嚴謹的生活擔心人因為原罪和恐懼無法到達天堂,認為只有真正的**徒經過忠誠和信念可獲得拯救。

他的教議與當時教會的起直接衝突,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目的

6樓:庚冷珍

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進民族復興的本國教會。

16世紀的宗教改革有何歷史意義

7樓:曦月

歷史意義:

①宗教改革的實質是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運動

②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歐洲統治的支柱天主教會,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③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為歐洲走向現代社會創造了條件

8樓:還讓你哥活不

1.新教的誕生導致德國的諸侯分成兩派:新教諸侯和舊教諸侯.並演變成內戰.2023年,雙方達成和約:教隨國定.

2.宗教改革運動迅速傳遍歐洲其他國家.慈溫利在瑞士進行改革,使瑞士**為兩派.2023年,慈溫利在戰鬥中犧牲,新教派失敗.

但是,宗教改革在瑞士的法語區日內瓦獲得成功,加爾文在日內瓦建立了乙個政教合一的新教國家.他還發展了路德的改革理論,形成了預定論:他將奧古斯丁的救贖理論和路德的因信稱義理論,提出了新的救贖觀:

耶穌受死以行救贖,但是他不是救贖所有世人,而是救贖那些被上帝揀選的人.至於誰被上帝揀選,誰被拋棄,只有上帝知道——那是上帝預定好的,世人不知道.世人無論是做善功還是行聖禮都不能改變上帝預定的命運.

但是,乙個人是否被揀選,有一些世俗特徵:是否成功.成功者就是被上帝揀選的人.

預定論的積極意義在於它鼓勵人們不怕艱難困苦,頑強奮鬥,去爭取事業成功,以此證明他是被揀選之人.預定論把得救的期望與現實的努力結合起來,為資產階級不斷進取,實現自我價值提供了理論依據,成為資產階級與天主教抗爭的精神**.加爾文新教迅速傳播於瑞士、尼德蘭、法國、英國,成為資產階級的宗教理論.

3.新教改革把歐洲的思想從天主教的禁錮之下解放出來,提倡信仰自由、理性,反對教士獨身,和違揹人性的禁慾主義;它雖然是一場**教會內部的改革,但是與文藝復興運動殊途同歸,都屬於資產階級的文化運動;它是歐洲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渡中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同時,應該指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並不反對**教,他們反對的是天主教會.所以,這兩場運動固然偉大,但是仍然具有侷限性.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對歐洲社會轉型有何影響

9樓:初級提問者

宗教改革(英語:reformation),歷史學名詞,開始於歐洲16世紀**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運動,protestant reformation),該運動奠定了新教基礎,同時也瓦解了從羅馬帝國頒布**教為國家宗教以後由天主教會所主導的政教體系,為後來西方國家從**教統治下的封建社會過渡到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奠定基礎,因而西方史學界直接稱之為「改革運動」(reformation)。

宗教改革期間代表人物包括馬丁·路德、慈運理、約翰·加爾文、門諾·西門斯、雅各布斯·阿民念、約翰·衛斯理及其後發展出來的新教徒教派。

而狹義上的新教及宗教改革,通常限定在2023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到2023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出台為止的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乙個必然結果,也是宗教發展歷史上的乙個重要里程碑。

影響政治上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為資產階級勾畫了政治藍圖,如加爾文在日內瓦建立的共和國性質的神權國家。

經濟上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化上使得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

改革的主要物件是天主教會和羅馬教皇。

其作用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10樓:匿名使用者

孩子,當然是有影響的,促進了政教分離。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11樓:匿名使用者

①路德認為,對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條件,真正的**徒,首先應該做到內心信仰上帝。②因信稱義,不靠功行。③教會的職責只涉及靈魂的事,不應涉及金錢、土地和權力。

④反對羅馬教會對德意志的干涉和掠奪,主張建立民族教會⑤世俗國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人民有服從君主的義務

12樓:匿名使用者

馬丁·路德是德國宗教改革的先驅和領袖。青年時代的路德,系統地學習了天主教神學,研讀了聖經, 2023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羅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朽糜爛,使他對教會的說教越來越感到懷疑,萌發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2023年,馬丁·路德獲神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維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長和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

他利用大學的圖書館潛心研讀《聖經》,從《聖經》中悟出了「信仰耶穌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經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權威,立志要通過改革,實現民族復興。 首先說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石和核心思想是「因信稱義」,並解釋了「因信稱義」的內容,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稱義」,他認為人的靈魂得救,要靠個人對上帝的虔誠的信仰,信仰得救,《聖經》為人們信仰的惟一權威和依據,—不靠教皇,二不靠聖禮,只有靠終生信仰上帝,與上帝直接交往才是正道。這同天主教的傳統說法,即主張只通過教會和教皇才能贖罪,必須靠繁縟的宗教儀式才能使靈魂進天堂是根本相反的,這種論點對教皇和天主教會是乙個沉重打擊。

然後馬丁·路德發表的「九十五條論綱」。九十五條論綱」的內容否定了教皇和教會的權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使人們了解**教教義中的「原罪」概念。

在此基礎上,從教義和教會組織兩個方面進行改革,從而了理解馬丁·路德思想與教會說教的不同,這就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

13樓:白燕的故事

《神召會》

「教會」的原文意義,按原文是ekklesia,既召出之意,本是復字,前半ek是出來的意思,後半klesia是召的意思,連起來既召出來。後來使徒們在詞尾又加了o(是「的」字),和theou字(是「神」字),連起來希利尼文倒念,既「出來召的神」,中文是正念,既「神召出來的」。

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中介紹了自1700~2023年全部的聖經譯本,共有29種譯本。其中,國語新舊庫譯本、恢復本譯本都稱「教會」為「召會」。對新舊庫譯本的介紹中說道:

「國語新舊庫譯本(新約1939)由陸亨理(h.ruck)與鄭壽麟合譯,強調從原文翻譯、忠於原文,採浸『召會』等譯詞」。由此可見,中文作「教會」,但按聖經原文是「召會」。

2.特色:

神召會有特色異點,

既是真活保惠師,

**流血已贖罪案,

差他到世證明之。

3.神的七種召法:

①天召 來3:1

②聖召 提後1:9

③恩召 加1:6, 15,弗1:18 彼後1:

10④被召 太22:1-14.羅8:

28.提前6:12猶大書1節⑤選召 羅11:

29⑥蒙召 羅1:6林前1:1-2節,24節,26節。

林前7:18-24,加5:13,弗4:

1節4節。西3:15,來9:

15,11:8,彼前2:21,3:

9,啟17:14。

⑦奉召 羅1:1,1:7。

14樓:麥琰折菀菀

路德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以馬丁·路德(martinluther

1483-1546)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的總稱。因其強調"因信稱義"的教義,故亦稱信義宗,路德宗是在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後在德意志形成的。因信稱義、信徒人人都可成為祭司和《聖經》具有最高權威,這三大原則和天主教是針鋒相對的。

路德宗在教義上主要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於遵守教會的規條,而在於對上帝的信心;不在於個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於上帝給人的恩賜。人因著信被上帝成為義人,信徒都可通過祈禱直接與上帝溝通。因此,路德宗認為凡信徒皆可為祭司,無須各級神職人員為中介。

同時,路德宗強調聖經是信仰的根本,凡不符合聖經的禮儀、制度和學說,都在路德宗屏棄之列。天主教的七項聖事,路德宗只保留洗禮和聖餐兩項,禮拜形式也更為簡化,著重講道和唱讚美詩,並且允許神職人員結婚。路德宗還認為教會的組織形式與個人的得救無關,故主教制、長老制和公理制都可採用,具體情況由各地教會自行決定。

馬丁路德進行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答案選b,分析如下 原來的 教不是全民的 教,只是受教皇 貴族 地主控制的 教,控制人們的思想,要求他們絕對服從教會和政權,便於統治,因此,不可避免地,教義變味了,不再純正。而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廷的束縛,人人都可以自由地與上帝交流,不需要任何中介,上帝之下人人平等,新教教會不再與政權有千絲萬縷的聯...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對歐洲有哪些影響

16世紀後期,教分化成新教 天主教和東正教三大派。應該說,路德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突破了傳統宗教思想的束縛,使歐洲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恩格斯認為路德是他那個時代的 巨人 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 政治上 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 經濟特權,各國王權得到加強,有利於民族國家...

如何理解馬丁 路德的「因信稱義」

因信稱義 是指乙個罪人得拯救,唯獨是出於上帝的恩典 禮物 單單藉信心靠耶穌 而不是依賴個人的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稱義 中的 義 指上帝的正義 無罪。根據 教 原罪 理論,人的原罪讓人不能達到正義,而必須靠著上帝及聖子耶穌的恩典從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