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是念經不懂佛理是不能消除業障的對麼

2021-05-04 14:39:02 字數 4936 閱讀 6188

1樓:普願講堂慧蓮

阿彌陀佛!隨喜讚嘆師兄,有如此的正心正念!念經消業是佛菩薩的方便慈悲,經是承載佛理的,我們去讀去誦,慢慢自會明白佛理,明白一點,就少造作一點惡業,所以方便說誦經消業障。

可是師兄可知道,業障是消不完的!要知道什麼是業?業分為善業、惡業、不計業,造善業入善道享福報,做惡業墮惡道受惡報,善業惡業皆是業。

有業便是生死門,脫不了六道輪迴。當從心性下手,從不生不滅的本性下手,真正的遠離一切迷惑顛倒,則當下業夢醒來。夢醒則一切業如夢中境,業障頓除!

關於慈悲心,根本的慈悲則是體悟眾生與我本是一體,無二無別,故曰同體大悲!方便上來講目前階段比較實用的,可以換位體會一下,己所不欲,則不施人!阿彌陀佛!

2樓:匿名使用者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潛心修行,念經唸佛,就可以消除業障。不需要精通**,也可達到修行成就。個人觀點。阿彌陀佛僅供參考。

3樓:清靜道為宗

了解道理是根本,念經是為了明白其中道理的一種途徑,並不必執著於某些欲求,執著某種是非曲折(因形上學的東西很難準確求證的)。你相信就念,有疑惑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進行修行。培養善心、行善事無論如何都有益於身心的。

不過有思考、能思考是促進進步、成長的因素。

一己淺見,僅供參考。

4樓:匿名使用者

佛理不通還會造業。

佛理不通,無法放下,自然無法解脫,煩惱還在念一億遍佛經也沒有用。

書讀萬變其義自現,這個則是個水磨功夫活。所以讀經這個功夫不能停下,還是要繼續。可能某天突然道理就通了。

讀經的最終狀態是有口無心,**入耳如飛鳥飛過鏡面,過不留痕。那才是功夫到了,心如明鏡。

以我個人學習中的感悟是:消業靠的是智慧型吧,讀佛經會產生智慧型,所以讀佛經能消除業障是這個因果關係。

慈悲心:慈悲應發自內心,若心善帶有功利則毫無功德,只有福德,可得世間福報,卻於解脫無關。應無所住布施。

怎麼培養?同體大悲。可作眾生觀,觀眾生疾苦如我受。生活中所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5樓:憂哉閒人

僅念經,雖能消業,但因不懂佛理,很快就因為煩惱而造惡業,罪業永遠也滅不完。

6樓:匿名使用者

印光大師 怎麼讀經?

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

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累,速證無生,不致力於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

世欲讀書,絕無敬畏。晨起則不加盥漱,登廁則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頭。

夜臥而觀,則與褻衣同聚;對案而讀,則與雜物亂堆。視聖賢之語言,同破壞之故紙,漫不介意,毫無敬容。甚至書香家之婦女,花冊皆是經傅;世祿家之僕隸,揩物悉用文章。

種種褻黷,難以列舉;積弊已久,習矣不察。若不特示禍福,決定難免褻黷,未曾得益,先獲大罪。閔斯無知,須預指陳。

唸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縱令得生人天,斷難高預海會。】

至於佛像當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銅鐵等看。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舍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對經像時,當如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

能如是,則無業障而不消,無福慧而不足矣。

現今士大夫學佛者多,然率皆讀其文,解其義,取其供給口頭,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於恭敬志誠,依教修持者,誠為難得其人。【餘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哀哉!

【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誠敬為主。】誠敬若極,經中所說功德,縱在凡夫地不能圓得,而其所得,亦已難思難議。若無誠敬,則與唱戲相同,其苦樂悲歡,皆屬假妝,不由中出。

縱有功德,亦不過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惡業,其將來之苦,何有了期!

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鹹知,此道舉世鹹昧。(某某)由罪業深重,企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範,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決。

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

至於閱經,若欲作法師,為眾宣揚,當先閱**,次看註疏。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

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

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

【【【【【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猶能少種善根,倘全如老學究之讀儒書,將見褻慢之罪,嶽聳淵深。以善因而招惡果,即此一輩人也。

古人專重聽經,以心不能起分別故。如有一人出聲誦經,一人於旁攝心諦聽,字字句句,務期分明。其心專注,不敢外緣一切聲色。

若稍微放縱,便致斷絕,文義不能貫通矣。誦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攝,亦能誦得清楚;聽者惟聲是託,一經放縱,便成割裂。若能如此聽,比誦者能至誠恭敬之功德等。

若誦者恭敬稍疏,則其功德,難與聽者相比矣。

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蕩,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而欲閱經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讚嘆,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橫興,無可如何耳。

智者誦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豈有分別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注,遂得唸極情亡,至天黑定,尚依舊寫,侍者入來,言天黑定了,只麼還寫,隨即伸手不見掌矣。如此閱經,與參禪看話頭,持咒唸佛,同一專心致志。

至於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貫通之益耳。明雪嶠信禪師,寧波府城人,目不識丁。中年出家,苦參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實為人所難能,久之大徹大悟,隨口所說,妙契禪機。

猶不識字,不能寫,久之則識字矣。又久之則手筆縱橫,居然一大寫家。此諸利益,皆從不分別專精參究中來。

閱經者亦當以此為法。

【【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註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當研究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

【【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為主,研究但略帶;否則終日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如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只是口頭活計,於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干涉。】】臘月三十日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

若能如上所說閱經,當必業消智朗,三種情見,當歸於無何有之鄉矣。若不如是閱經,非但三種情見,未必不生,或恐由宿業力,引起邪見,撥無因果,及淫殺盜妄種種煩惱,相繼而興,如火熾然。而猶以為大乘行人,一切無礙,遂援六祖心平何勞持戒之語,而諸戒俱以破而不破為真持矣。

甚矣,修行之難得真法也!

所以諸佛諸祖,主張淨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業力,不能發現耳。【【【【【當以唸佛為主,閱經為助。】】】】】〖若法華,楞嚴,華嚴,涅槃,金剛,圓覺。

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閱,皆無不可。而閱之之法,斷斷不可不依吾說,而苟且從事。致令不思議利益,由肆無忌憚並分別妄情而失之。

豈不哀哉!〗

夫如來滅度,所存者唯經與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視作真佛,即能滅業障而破煩惑,證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視之,則亦土木金彩而已。

又土木金彩,褻之則無過;若以褻土木金彩之佛像,則其過彌天矣。

讀誦佛經祖語,直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能是如者,我說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徹證一真。否則是遊戲法門,其利益不過多知多見,說得了了,一絲不得真實受用,乃道聽途說之能事也。

古人於三寶分中,皆存實敬,不徒泛泛然口談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談一屈字,況實行乎?

7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僅僅為了消業去念經也是可以的,算是入門啊,怎麼會走向魔道啊,念多了經書也是可以開悟的,也是可以成佛的。

8樓:匿名使用者

慈悲心 是發自內心 哪來什麼培養

宗教分多少種

9樓:春素小皙化妝品

當今世界主要的宗教有:**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包括遜尼派、什葉派)、印度教、猶太教、佛教、道教、神道教等。

集團社會之宗教,若由宗教發達史分類,可概分為原始宗教、國民宗教、世界宗教等。

1、原始宗教,又稱部族宗教,太古時代之宗教及未開化社會之宗教,如自然崇拜、精靈崇拜、圖騰崇拜、巫覡教等。

2、國民宗教,又稱民族宗教,指行於部族、民族、國家等一定地域內之宗教,如日本之神社神道、印度之印度教、以色列之猶太教、中國之道教、儒教等。

多與所處地域之社會風俗、習慣、制度等有密切之關係,而未必有宗教開祖或依據之經典,如日本神道,並無特定之教,而係以原始宗教為基礎,根據國家組織而發展。又如我國之道教,有其特定之教祖,亦有其特殊之教格而適合國民之傳統,故難以傳入他國。

3、世界宗教,如佛教、**教、伊斯蘭教等。此型別宗教多隨個人之自由意志接受信仰,而順從組織內之信條、儀禮、戒律等。通常多由特定之開祖所創倡,並以開祖之行跡及教說為中心,形成該教之教理與經典。

教團之成立,多站在超越民族、國家等立場而創立,故其教法係以人類全體為中心,具有世界性與普遍性之性格。惟世界性之宗教雖以全體人類為中心,然實際上常以救濟個人為基礎,故具有探索心靈內面與側重個人實踐修行之特性。

擴充套件資料

1、宗教優點

宗教有讓宗教信仰者行動的能力,如果乙個宗教宣傳積極向上的思想,無疑能使宗教信仰者做出有利於社會的行為,它可以使人斷惡修善,懲惡揚善。

2、宗教缺點

與優點相反,如果乙個宗教宣揚不利於社會和平穩定發展的思想,那麼宗教信仰者對社會的危害是很大的。

排他性:任何乙個宗教的教徒或多或少都具有排他性,例如佛教徒認為道教最高神祉不過是未出輪迴的天道眾生,**教與伊斯蘭教衝突不斷;以及出現諸多不符合邏輯和誇張的說法,因果也是靈活多變的,也不可能控制人的情感與思維。

《狼》中止增笑耳的僅僅是狼嗎?作者嘲諷的僅僅是餓狼嗎?從這個

不是的 是指像狼一樣的惡人與 勢力 中心啟示是 面對像狼這樣的惡人,只有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文言文 狼 的閱讀答案 1.止有剩骨 只有剩下的骨頭 2.恐前後受其敵 害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 一狼得骨止 乙隻狼得到了骨頭停了下來 狼不敢前 兩隻狼都不敢上前 止增笑爾 只不過是增加笑...

不僅僅是享樂為題目的作文,xxx,不僅僅是享樂作文

青春,不僅僅是享樂 無知的我們,年少輕狂 自信的我們,奮發圖強。正青春少年的我們,為成功而歡呼過,為夢想而拼搏過,為失敗而哭泣過。在跑道上,我們揮灑汗水,展現青春的風采。從前的我們,還殘留著幼稚的童年回憶,而現在的我們,撒開童年的束博,走向新的篇章,走向新的起點,繼續享受青春吧。教室裡的我們,奮筆疾...

成長不僅僅是享樂作文

成長,不僅僅是享樂 成長的這個定義很廣,大概有很多人認為成長 有享樂的機會,成績 就業 買房 還貸,到處都是讓人不開心的因素,來的享樂一說。正是如此,我才要告訴各位,成長不僅僅只是享樂,那些讓人愁苦煩悶的東西的存在是正常的合理的,不要總是抱怨,沒有乙個人的成長總是享樂的,你的抱怨只會使人覺得你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