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這首詩指的是什麼節日,《望江南》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內容

2021-04-27 03:44:39 字數 5934 閱讀 2532

1樓:匿名使用者

望江南這首詩中的節日是寒食節,即清明節前一天。

2樓:小豬發財

望江南這首詩指的是節日端午節。

3樓:匿名使用者

寒食節,是清明的前一天

4樓:舊時夢

寒食節,清明節的前一天

《望江南》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內容

5樓:蚊子的詛咒精

望江南溫庭筠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6樓:白若琪是只貓

清晨剛剛梳洗完畢,就獨自一人登上望江樓,倚欄眺望.大江之上,千帆駛過,但哪一條船都不是我所等待的丈夫的船.斜陽夕暉脈脈無言,江水悠悠不盡,望著開滿白色蘋花的江中小洲,失望之情湧上心頭,真是愁腸寸斷.

有寒食節的傳說

7樓:秒懂星課堂

曾黎和你聊聊寒食節的「恐怖」由來

8樓:月似當時

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群臣,獨介子推不願受賞,攜老母隱居於綿山。

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

躲避山里,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

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裡,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9樓:匿名使用者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唐朝詩人韓翃這首《寒食》名滿天下。

據史記載,唐德宗十分賞識韓翃的這首詩,閱後,特意賜予他「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於當時江淮刺史與韓翃同名,德宗特意親書此詩,並批道:「與此韓翃」。

我們來科普一下,什麼是寒食節?

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並為全國所接受。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歷史長河,不過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卻是千年如一的。

有關寒食節的傳說

寒食節禁菸火由來

春秋初期的晉國,內亂不已,晉國公子重耳為避禍,出國逃亡19年,嚐盡了人世間的艱辛。在這顛沛流離的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不離左右。有一次,他們斷炊絕糧,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飢。

後來重耳回國,做了晉國國君,史稱晉文公。

晉文公登上王位後,對一直跟隨自己逃亡的臣僚**行賞,唯獨把介子推給忘了。介子推也不向晉文公邀功請賞,而且更不恥與那些挾功求祿的勢利之人同朝為臣,就帶著母親隱居到今山西介休縣內的綿山。

晉文公知道後,追憶起介子推的忠誠,十分後悔,就親自去請介子推下山。介子推卻躲起來,堅決不肯與晉文公見面。為了逼介子推出山,晉文公就下令火焚綿山。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

10樓:匿名使用者

寒食節的**傳說:

1、遠古時期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對火的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是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

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2、春秋時代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里。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

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人們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3、魏晉時期

漢時,山西民間要禁火乙個月表示紀念。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這個習俗。《陰罰令》中有這樣的話,「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

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三國歸晉以後,由於與春秋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因而對晉地掌故特別垂青,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又恢復起來。不過時間縮短為三天。

同時,把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推而廣之,擴充套件到了全國各地,於是寒食節成了全國性的節日,寒食節禁火寒食成了漢民族的共同風俗習慣。

11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乙個節日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重耳做了國君後,開始時還銘記介之推,但是時間久了,也把他淡忘了。

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和其年邁的母親回到家鄉,隱居在山中。

一天,晉文公發現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內疚,親自跑到他隱居的山中尋找。但是只見山巒重疊,蔥蒼樹木,就是不見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揹著母親出來。

於是,命令放火燒山,結果火一下蔓延數十里,連燒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沒有出來。火熄之後,大家進山察看,才發現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山之中。

人人尊敬和懷念介之推。以後便在他被燒死的這天紀念他,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節的前一天。因介之推是被火燒死的,大家在這天都不忍舉火,寧願吞吃冷食,所以,這天叫"寒食節"。

溫庭筠的《望江南》詩句賞析題及答案(還要寫范仲淹的漁家傲,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李清照的武陵春

12樓:匿名使用者

你的語文老師剛剛跟我說我還不信,我是你們的教務主任明天來我這裡報道!

13樓:叫叫結巴

我是你語文老師 ! 你這樣做是不對的

古詩《江南》的詩意是什麼?

14樓:淡淡不疼

意思是:江南水上可以採蓮,蓮葉多麼茂盛,魚兒在蓮葉間嬉戲。魚在蓮葉的東邊遊戲,魚在蓮葉的西邊遊戲,魚在蓮葉的的南邊遊戲,魚在蓮葉的北邊遊戲。

該詩出自漢代的《樂府詩集》,作者為無名氏。全詩如下: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樂府詩簡介:

秦有樂府,為少府屬官。漢初設樂府令,掌宗廟祭祀之樂。漢武帝立樂府,製作雅樂,採集民歌。

漢樂府詩主要儲存在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十二類中的七類裡,雅樂在《郊廟歌辭》類,《鐃歌》十八曲在《鼓吹曲辭》類,民歌主要在《相和歌辭》、《舞曲歌辭》和《雜曲歌辭》類。漢樂府民歌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藝術上剛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雜言的詩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詩歌的先聲,是中國詩歌史上寶貴的財富。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歌唱江南勞動人民採蓮時愉快情景的民歌。前三句點明採蓮季節、場合,地點;後四句描述魚兒嬉戲的場景。全詩使用比喻和反覆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江南採蓮時的優美意境。

全詩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寫採蓮人採蓮時的愉快心情,而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它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露了出來,彷彿親耳聽到和親眼看見許多採蓮男女的歌聲和笑語聲融成一片,許多小夥子和採蓮姑娘們還在調情求愛。

15樓:匿名使用者

江南到了採蓮的季節了,蓮葉鋪滿了河塘。魚在蓮葉下快樂的游動,一會兒在東,一會兒在西,一會兒在南,一會兒在北。

16樓:匿名使用者

《江南》

漢樂府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江南》 這首漢樂府古詩描寫了採蓮時觀賞魚戲蓮葉的情景,是一首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詩的意思是:在江南可以採蓮的季節,蓮葉是多麼的勁秀挺拔。

魚兒們在蓮葉之間嬉戲,一會兒嬉戲在蓮葉東面,一會兒嬉戲在蓮葉西面,一會兒嬉戲在蓮葉南面,一會兒嬉戲在蓮葉北面。

詩歌採用民間情歌常用的比興、雙關手法,以「蓮」諧「憐」,象徵愛情,以魚兒戲水於蓮葉間來暗喻青年男女在勞動中相互愛戀的歡樂情景。「蓮」更多解釋是「戀」。語境而言,表喻「歡快」、「興奮」與「忐忑」交織的一種心理狀態,亦有時時處處「戀著」的含義。

詩歌的開頭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江南景致。後四句以東、西、南、北並列,方位的變化以魚兒的游動為依據,顯得活潑、自然、有趣。句式復沓而略有變化,是《詩經》的傳統手法,用在這裡,更令人聯想到採蓮人在湖中泛舟來往、歌聲相和相應的情景。

詩中沒有一字直接寫人,但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卻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氣,領略到採蓮人內心的歡樂。詩中大量運用重複的句式和字眼,格調清新健康,表現了古代民歌樸素明朗的風格。

17樓:杏花吹滿頭

憶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②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③

能不憶江南。

【作者】

772-846 ,字樂天,太原(今屬山西)人。唐德宗朝進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遺,後貶江州(今屬江西)司馬,移忠州(今屬四川)刺史,又為蘇州(今屬江蘇)、同州(今屬陝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陽,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其詩政治傾向鮮明,重諷喻,尚坦易,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詞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對後世影響甚大。

【註釋】

①據《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分單調、雙調兩體。

單調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字,皆平韻。 ②諳(音安):熟悉。

③藍:藍草,其葉可製青綠染料。

【品評】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乙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讚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

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

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豔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託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餘情搖漾的境界中。

望江南蘇軾寫作背景,望江南 超然台作 蘇軾什麼時候寫的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詞 望江南 的寫作背景是表示作者的思念之愁 望江南 的寫作背景是表示作者的思念之愁 思念之愁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蘇軾什麼時候寫的 望江南,蘇東坡這首...

望江南作者簡介,《望江南》 的作者原名叫什麼

溫庭筠 801 866 晚唐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 今山西祁縣 人,又名溫八叉。唐宰相溫彥博之裔孫。溫彥博,我國古代著名詞人,兩 唐書 有傳。溫庭筠雖為幷州人,但他同白居易 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遊江淮,後定居於雩縣 今陝西戶縣 郊野,靠近杜...

望江南蘇澈詩中的節日是什麼,中國有哪些民俗傳統節日

你好,這首詩中的節日是寒食節,即清明節前一天全詩如下 望江南 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版本一望江南 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