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中要求的平仄要怎麼區分?漢字裡哪些字是平哪些是仄?或者拼

2021-04-02 02:55:51 字數 5329 閱讀 1104

1樓:輰櫫

平聲就是漢語拼音的一聲和二聲,仄聲就是漢語拼音的三聲和四聲。

2樓:顏德文牛香

普通話的平仄歸類,陰平、陽平為平音,上聲、去聲為仄。古四聲中,平聲為平,上、去、入為仄。

對聯中的平仄怎麼區分??

3樓:趙康丶友

古人有平仄音之分,簡單說,漢語拼音中一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可以根據上下聯最後 乙個字讀音來判斷,上聯是仄聲,下聯是平聲。

對聯要注意聲律相對,判斷上下聯是按照最後乙個字的平仄聲來區分的,上聯是仄聲,下聯為平聲,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悅耳動聽。例如:「千好萬好年年好,一順百順事事順」前句為上聯,後句為下聯!

附: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乙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

怎樣區分詩詞中的平仄?

4樓:匿名使用者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

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

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公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平仄理論好比把四個班(四聲)學生按性別(平仄)分成男女兩類。至於這樣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論者考慮的。

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公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公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

陰平聲是乙個高平調(不公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乙個中公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乙個低公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乙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乙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儲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儲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儲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裡,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

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公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乙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乙個公升調,去聲應該是乙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乙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儲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裡,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

有時候,乙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裡,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

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汙,平聲,形容詞,汙穢;去聲,動詞,弄髒。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

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5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平仄」就是每個漢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聲,為了便於運用

,在律詩中又簡化為平仄二聲,平又分為陰平、陽平二聲,仄分為上、去、入三聲。因此,共有陰、陽、上、去、入五聲。

平仄的掌握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現代漢語來說,第

一、二聲為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然而,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已經都轉到了現代漢語的「

一、二、

三、四」聲當中去了。因此,現代漢語中沒有入聲字了,至於轉到上聲、去聲的字倒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上、去、入三聲都是仄聲。但是,從入聲字轉到陰平、陽平中的字則是較為麻煩的。

例如:現代漢語的「

一、吃、壓、」等字都是陰平聲,而在古代漢語中卻都是入聲字,如果去強記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對於學寫律詩者,多少是有些困難的。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區分平仄聲卻是較為容易的,因為在南方,吳、閩、粵、贛、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著古代漢語的入聲字的讀音。還有北方的山西、內蒙等地,方言中也還保留了入聲字的讀音。

因此,根據方言讀音,再用一種公式模擬套用區分平仄聲那就更為簡易了,即用:「兵、平、病、丙、並」這五個字去套讀「陰、陽、上、去、入」五聲,模擬如表:

由此可見,「兵」字正是陰平聲,「平」字恰好正是陽平聲,以此類推。

當然這種方法是不能一概而論的,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凡用現代漢語普通話

一、二、

三、四聲的是不好套用這個公式,必須是方言。

2、凡方言中有入聲字的均可用「兵、平」二字去套用這種公式。

3、凡方言中沒有入聲字的也是無法套用這種公式的。

4、凡套用這種公式時,對於送氣與不送氣的字可不必區分它,如「兵」字是不送氣的讀音「bīn」,而「平」字在普通話中則是送氣的讀音「píng」,可把它當作不送氣的字音「bíng」來讀。這樣則可排除在套用「兵、平、病、丙、並」這個公式時沒有某乙個字的障礙。實際上,在普通話中象「平」字這一類送氣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則讀成不送氣的字了。

也有一些字在普通話中是不送氣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卻又讀成了送氣的字,如「就、傑」等。

5、各地方言中的一些地區,如江西的修水、武寧、瑞昌、德安、永修一帶,不僅有「陰、陽、上、去、入」五聲,甚至還有六聲,如:上表所述「衣、怡、易、以、意、一」等字,對此,我們且不必去管它是五聲還是六聲,反正與「兵、平」二字聲調相同的字則為平聲字,其後面所有的字均為仄聲字。

6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公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7樓:匿名使用者

1 一般而言,第一聲第二聲就是平,第三第四就是仄,輕音大多為仄,也會有平,看上下句的對仗

(一般長音為平,第一聲和第二聲都是長音,能一直讀,比如烏———,讀起來可以拉很長,而三四聲輕音為短音,讀起來馬上就結束。古代沒輕音只說)

2 一般高中的詩都可用上面的方法,但也會有一些特殊情況,就看上下句對仗,韻律詩的上下對仗,舉個例子:平仄平仄平平仄,對的一般是仄平仄平仄仄平,但也會有對的是仄平仄平平仄平

3 對於古音就不說了,古音也不只是平上去入。

補充乙個點,還有乙個叫中(這個考試應該不會考,反正之前沒見考過),就是可平可仄,原因是古今讀音差異和解法問題。

比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 ,也可以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 簡單一點就是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ps:所以記住第一點,基本能對90%,第一第二點,考試基本無憂

關於押韻:

押韻就是壓的韻母,詩句的最後乙個字,比如 古gu,就是u,同韻的就可以比如:圖,無,蘆,虎這類,詩shi,就是i,比如只,日,詞。

絕句一般四句,律詩八句,(不是按句號分的,逗號也算一句),絕句押韻在一二四,比如鋤禾日當午,wu,汗滴禾下土tu,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ku,都是u。

律詩是第二句,第四句,第八句押韻。

ps,上述方法是一般情況,也有特殊情況,因為古今讀法不同,而且不是所有詩都押韻,一般只有絕句,律詩押乙個韻,古體詩不押韻或者押不同韻,就是不同的韻母,比如 春江花月夜這類,白居易寫的長詩,李白的古體詩等。

還有古今讀法差異,有些今讀不押韻的其實是押韻的,古代對於作詩作詞很講究韻律的,甚至每個字應該什麼韻律都有說法,詞為多。

古風中常用到的成語

這個無法言說,因為成語是長時間沿用而形成的,比如如今的王菲的歌 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水波不興就是個成語,出自 蘇軾的前赤壁賦,但當時卻不是,用的多了就成了成語。

古人寫作沒有成語這說,但有用典一說,尤其是黃庭堅一派,以用典為榮。

當時人沒有成語這麼系統的概念,至於現在的古風文章和詩歌,很多還是用典,因為用典沒有字數限制和韻律限制,而成語這個都比較規範,當然不是所有的成語都是四個字的。

對於詩,歌這類,可以多看看近代詩歌和散文,裡面有古韻而不拘泥,現在的古風就不好說了,當然,不一定要有古代的語言,比如周杰倫的青花瓷,古風,但全篇沒有乙個真正古代的的成語或典故什麼的,用的詞最多也是近代的,從晚清**,五四這段時間的用字很講究的,可以多看看,比如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王國維,郁達夫,他們的字就寫的很美,而且很多有今之古韻,尤其是王國維,是半文言式的

可以看看《人間詞話》是對詩詞意境的一種很好的假說(學界不完全認同,大體認同,解讀也很多),但真的很美。

學古詩的可以從 《詩經》開始,然後《楚辭》,古體詩,《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清詞曲,近代詩歌,大概這個步驟,歌賦可以不看,太繁瑣,而且歌主要為曲,打譜,後來才有了詞(不只是宋詞),曲也不用看很多,意境用詞等較詩歌差很多。最巔峰的是唐詩宋詞。

近代詩歌比較開發,沒那麼多講究,但如今的很多古風文,尤其是歌曲填詞,多源於此,當然唐詩宋詞有有很多,王菲有很多歌的詞都是如此。

關於成語,真的很少有直接用的,用也是用典,把成語回歸原來的文字。

對聯講究平仄嗎,對聯中的平仄怎麼區分??

你好,我覺得你能這樣問,表示你對對聯是有一定興趣的。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在一些專業的對聯論壇,甚至整個楹聯界,不講究平仄的對聯少之又少,如果出現,只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方家手筆,以意御聯,像李太白一樣,其一腔意氣噴薄而出,一揮而就,句子已經凌駕於格律之上了。還有一種是不願學格律或鄙夷格律總之是不懂格律...

古人對聯平仄是如何要求的古人對聯平仄是如何要求的?

1 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2 上下聯偶數字置的字要平仄相對,奇數字置的字可對可不對,就是常說的1 3 5不論,2 4 6分明。另外,不同字數的對聯,整句聯的平仄結構也有一定要求,中國楹聯學會釋出聯律通則 試行 裡,有關於格律的詳細要求,樓主仔細看看,表示平聲,表示仄聲,答案滿意請及時採納,謝謝...

古詩中的平仄到底怎麼區分,怎樣區分詩詞中的平仄

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 上 去 入共四個聲調。平是指平聲,仄指上 去 入聲。怎樣區分詩詞中的平仄?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 指平直,仄 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 切韻 廣韻 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 上 去 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詩詞中平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