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諫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實繁,能剋終者蓋寡」說明人們開始都能做得很好, 但很少能堅持到最後。
2樓:捕風貓
有善始者實繁,能剋終者蓋寡。
意思是:國君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但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諫太宗十思疏》中以百川到海來形象的說明為人君子是不是?
3樓:匿名使用者
藍太宗十思疏中。李柏村到海南形象的說明為人君子應該是吧!
《諫太宗十思疏》一文中的「十思」是哪十思? 《諫太宗十思疏》一文中的「十思」是哪十思? 5
4樓:發廣告保護現場
」十思「是本文內容,也是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即十條建議,如下: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十思」正是針對貞觀中期以來太宗的「十忘」提出的,是當時太宗應解決的主要問題。「十思」的每一「思」都是先述太宗在「居安」現狀下遇到的實際問題,再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魏徵在這裡將思想和行動緊密地聯絡起來,用意是很深刻的。原來從貞觀中期起,唐太宗崇尚空談,不務實際的毛病越來越嚴重。如貞觀十一年他巡遊洛陽宮,泛舟積翠池,看到隋煬帝揮霍民脂民膏修造的亭台樓閣,還大發議論說「(煬帝)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國滅」,看起來他似乎應該以隋為鑑了,但最後他洋洋得意地說「今其宮苑盡為我有」,並且他照樣地「行幸不息」起來。
又如要選拔人才,唐太宗說了千百遍,可是沒有像樣的行動。魏徵上疏批評說:「國家思欲進忠良,退不肖,十有餘載矣,徒聞其語,不見其人,何哉?
蓋言之是也,行之非也。」怎樣才能使言行一致呢?那就必須經常反省,從各方面檢查自己,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而不是空談一氣。
這就是「十思」的精神實質。
最後,作者說明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並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國家卻可以「垂拱而治」。「垂拱而治」不同於老子的「無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積極地求治,不是消極地以不治為治。
5樓:山川蟲魚
《諫太宗
十思疏》一文中的「十思」如下: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十思」正是針對貞觀中期以來太宗的「十忘」提出的,是當時太宗應解決的主要問題。「十思」的每一「思」都是先述太宗在「居安」現狀下遇到的實際問題,再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魏徵在這裡將思想和行動緊密地聯絡起來,用意是很深刻的。
原來從貞觀中期起,唐太宗崇尚空談,不務實際的毛病越來越嚴重。如貞觀十一年他巡遊洛陽宮,泛舟積翠池,看到隋煬帝揮霍民脂民膏修造的亭台樓閣,還大發議論說「(煬帝)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國滅」,看起來他似乎應該以隋為鑑了,但最後他洋洋得意地說「今其宮苑盡為我有」,並且他照樣地「行幸不息」起來。
又如要選拔人才,唐太宗說了千百遍,可是沒有像樣的行動。魏徵上疏批評說:「國家思欲進忠良,退不肖,十有餘載矣,徒聞其語,不見其人,何哉?
蓋言之是也,行之非也。」怎樣才能使言行一致呢?那就必須經常反省,從各方面檢查自己,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而不是空談一氣。
這就是「十思」的精神實質。
最後,作者說明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並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國家卻可以「垂拱而治」。「垂拱而治」不同於老子的「無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積極地求治,不是消極地以不治為治。
拓展資料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於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於議**。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鑑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
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勞民傷財。
魏徵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後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徵手詔》,表示從諫改過。這篇文章被太宗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魏徵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慎,被太宗書於屏風之上。
6樓:匿名使用者
答:「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
」:「見可欲」、「將有作」兩條戒奢侈;「念高危」、「懼滿溢」兩條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兩條戒縱慾;「慮壅蔽」、「懼讒邪」兩條戒輕信人言;「恩所加」、「罰所及」兩條戒賞罰不公。
7樓:上帝的寵兒姍姍
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6〕,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7〕;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8〕,則思三驅以為度〔9〕;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巨集此九德〔10〕。
《諫太宗十思疏》所用的主要論證方法?
8樓:匿名使用者
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文中用了大量生動的比喻,藉以闡發治國安民的思版
想,言簡意賅,具有很權強的說服力。如文章開篇談論治國要注重「積其德義」這一根本原則時,從兩個方面比喻論證,即「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樹木長得高的必要條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長遠的前提,運用自然中的現象而比治國的原則,淺顯易懂而又生動形象。同樣,魏徵以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來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們還記憶猶新。
文中正反對比論證,加強了說服力。正反對比論證集中在
一、二自然段,正反對比,使被說明的道理突出來了。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而從反面來說「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知其不可」,因此,根本與長的關係自然而然被人們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歷史的教訓來勸戒太宗時,也注意了正反對比論證,「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一繁一寡,最能觸動太宗的心,即使不用再提具體的例子,已走過建國歷史的太宗也會有很多的想法,從而引以為戒的。
9樓:313s美男子
【題目】:《諫太宗十思疏》所用的主要論證方法?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7396233
10樓:吉吉麻麻麻麻
比喻論證、正反
復對比以及舉例的制論證方法。
1、先用比喻正面論述「固本」才能「木長」,「浚源」才能「流長」,「德厚」才能「國安」。
2、再繼續用比喻從反面論述,反之,國不能安。
3、第二段還以歷史為鑑,舉例論證應當居安思危.
文言文 諫太宗十思疏中的特殊句式。
11樓:眼淚的錯覺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判斷句)
2、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介賓短語後置)
擴充套件資料:
一、重點詞語
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2、當:當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3、景:承天景命(大)
4、董:雖董之以嚴刑(監督)
5、克:克終者蓋寡(能夠)
6、作:將有作(建造,興建)
7、牧:則思謙而自牧(養)
8、敬:則思慎始而敬終(慎)
9、黜:則思正身以黜惡(排斥)
10、簡:簡能而任之(選拔)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嚇)
2、則思無以怒而濫刑(通"毋",不要)
文章一開始,作者運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舉出「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兩組比喻,從而引出了「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作者先設定這樣兩個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強的比喻,而後引出了自己要表達的真實意圖,這種手法的應用是有很強的說服力。如果作者開篇不用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簡單地講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難吸引對方,使對方理解信服。
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應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化,使深奧的問題通俗化。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所說的:
「喻巧而理至」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設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設得巧,而且喻體要淺顯通俗,樹木、江河,處處可見,人人熟悉。所講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難理解的通俗事理。
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文章中比喻運用的「切」,實際上就是喻體與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點,選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體來表現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樹木,泉源,用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國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開篇後,作者又以三個「不」字的排比句從反面來說明問題,「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從而進一步強調了作者的政治意圖。作者使用的言辭尖銳,用反激法去激發對方。
作者指出,自己所列舉的比喻和敘說的是連自己這樣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況英明聖哲的皇帝。然後作者很明確地向唐太宗指出,做為一國之主的帝王,身負重任,就要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盡量避免奢侈,要提倡節儉。不然的話就會做出象伐根而求樹茂,塞水而望流長一樣的愚蠢事。
這裡,在文章結構上前呼後應,環環緊扣,充分表達了作者進諫規諷的本意。
緊接著作者向唐太宗指明歷史上的君王,一開始創業時大多都能兢兢業業,而善始善終的就不多了。作者這裡用了乙個反問句來說明「創業容易,守業難」的道理。作者同時明確地告誡唐太宗,不要危難憂患時誠心待人,而成功後就放縱,傲慢待人。
並指明,對人以誠相待,仇敵也團結成為乙個整體;傲慢待人,即使是親人也會眾叛親離。對人民使用高壓鉗制,用威勢來統治他們,會造成他們與你貌合神離,表面十分順服而實際上卻十分怨恨。作者這裡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
並再次用乙個真切生動的比喻來說明帝王與百姓之間的辯證關係。作者將百姓妙喻為水,將帝王比喻為行船。水能浮載行船,但也可以將行船傾翻。
這個比喻簡潔而傳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關係。
為諫勸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不要「縱情傲物,驕奢淫逸」。結合具體例項進行分析,妙喻警人,陳述利害。引用古聖先哲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和「載舟覆舟」等至理名言,哲理剴切,反覆闡述,耐心說服,言語婉轉動人,用心不可謂不良苦。
道理述盡,作者便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議。「十思」是作者前文提出的「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前邊提出問題並進行了分析,後邊則提出如何解決的建議。
使得文章前後呼應,全文形成一篇結構嚴謹的統一體。
而「十思」又以「謙沖而自牧」、「虛心以納下」、「慎始而敬終」、「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為中心,為至要。「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貫穿著「積其德義」的主線。作者告誡唐太宗「總比十思,巨集茲九德」這樣就會達到天下「文武並用,垂拱而治」。
只要做到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勞神費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職權了。
全篇以「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為中心論述。先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述,提出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結論。
然後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憂」時易「竭誠以待下」;而在「得志」時則會「縱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積德義」必須「十思」。
著重規勸太宗對於物質享受要適度,在自身修養上要「謙沖」,在用人上要「虛心納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計個人恩怨。結尾歸結出治國方法的關鍵在於知人善任,選拔人才,達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作者的這些主張,為唐太宗所採納,有助於成就唐王朝的「貞觀之治」。全篇以「思」字作為貫穿行文線索,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說得生動形象;並採用排比、對仗,句式工整,氣理充暢。
諫太宗十思疏第三段原文,諫太宗十思疏第三段翻譯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版 則思謙沖而自牧權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巨集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
《諫太宗十思疏》中哪些用了比喻,排比,對偶修辭手法的句子
比喻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將百姓比作水,將君主比作舟 排比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
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徽期望達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什麼?用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在 諫太宗十思疏 中魏徵期望達到的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麼?20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