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包子,真沒有!
因為包子是近代食物,古時候不叫包子
叫法不一,如饅頭、饃等
饅頭的詩:
唐多令劉辰翁
零露下長洲。雲翻海倒流。素娥深、不到西樓。忽覺斷潮歸去也,飲不盡、一輪秋。城外土饅頭。人能飲恨不。古人不見使吾愁,莫有橫江孤鶴過,來伴我、醉中游。
詠安仁宰搗蒜
蔣貽恭安仁縣令好誅求,百姓脂膏滿面流。半破磁缸成醋酒,死牛腸肚作饅頭。帳生歲取餐三頓,鄉老盤庚犯五甌。半醉半醒齊出縣,共傷塗炭不勝愁。
下文附上饅頭轉化為包子的來
《三國志》:「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
『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
』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
後明人郎瑛《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之後,饅頭剛開始就成為宴會祭享的陳設之用。晉束晰《餅賦》:「三春之初,陰陽交至,於時宴享,則饅頭宜設。
」三春之初,冬去春來,永珍更新。俗稱冬屬陰,夏屬陽,春初是陰陽交泰之際,祭以饅頭,為禱祝一年之風調雨順。當初饅頭都是帶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
晉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凡以麵揉水作劑子,中間有餡的,都叫「餅」。《名義考》:
「以麵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集韻》:「饅頭,餅也。
」《正字通》:「〔焙換成飠〕〔愉換成飠〕,起麵也,發酵使麵輕高浮起,炊之為餅。賈公彥以酏食(酏:
酒;以酒發酵)為起膠餅,膠即酵也。涪翁說,起膠餅即今之炊餅也。」「韋巨源《食單》有婆羅門輕高面,今俗籠蒸饅頭發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後,饅頭的形態變小,有稱作「玉柱」、「灌漿」的。《匯苑詳註》:「玉柱、灌漿,皆饅頭之別稱也。
」南唐時,又有「字母饅頭」。唐人徐堅《初學記》把饅頭寫作「曼頭」,《夢粱錄》中,又作「饅〔設換成飠〕」。《集韻》:
「〔設換成飠〕音豆,與餖同,飣也」。」「飣」又作「〔月丁〕」,《玉篇》:貯食之義。
《玉海》:「唐,少府監御饌,用九盤裝壘,名『九飣食』。今俗燕會,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飣坐』。
古稱『飣坐』,謂飣而不食者。按《唐書·李遠傳》雲:『人目為釘會梨。
』今以文詞因襲,累積為餖飣。」這就是說,「飣」其實從「釘」來,「餖飣」是指供觀覺的看席。韓愈有詩;「或如臨食案,餚核紛飣餖。
」可見當時饅頭是作為供觀賞的看席。但「餖飣」指的是點心之類,也就是把饅頭列為了點心。
宋時饅頭成為大學生的經常食用的點心,所以《武林舊事》中稱:「羊肉饅頭」、「大學饅頭」。岳珂有《饅頭》詩:
「幾年大學飽諸儒,薄枝猶傳筍蕨廚。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枚白蓮膚。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
老去牙齒辜大嚼,流誕才合慰饞奴。」
饅頭成為食用點心後,就不再是人頭形態。因為其中有餡,於是就又稱作「包子」。宋人王〔木永〕《燕翼詒謀錄》;「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
」包子後註曰:「即饅頭別名。」豬羊牛肉、雞鴨魚鵝、各種蔬菜都可作包子餡。
同時仍然叫「饅頭」。如《飲膳正要》中介紹的四種饅頭,又都可叫包子:「倉饅頭(其形如倉囤):
羊肉、羊脂、蔥、生薑、陳皮各切細,右件,人料物、鹽、醬拌和為餡。」「鹿奶肪饅頭:麂奶肪、羊屋子各切如指甲片,生薑、陳皮各切細。
右件,入料物,鹽拌和為餡。」「茄子饅頭: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嫩茄子去穰。
右件,同肉作餡,卻入茄子內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此以茄子作皮,上屜蒸熟。)「剪花饅頭:
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右件,依法入料物,鹽、醬拌餡,包饅頭。用剪子剪諸般花樣,蒸,用胭脂染花。
」《正字通》說,饅頭開首者,又叫「橐駝臍」。
唐宋後,饅頭也有無餡者。《燕翼詒謀靈》:「今俗屑面發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之者,都謂之饅頭。
」元無名氏《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有當時饅頭的發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盞許,於面內跑(疑是「刨」之誤)一小窠,傾入酵汁,就和一塊軟麵,乾麵覆之,放溫暖處。
伺泛起,將四邊乾麵加溫湯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乾麵溫水和。冬用熱湯和就,不須多揉。
再放片時,揉成劑則已。若揉搓,則不肥泛。其劑放軟,擀作皮,包餡子。
排在無風處,以袱蓋。伺面性來,然後入籠床上,蒸熟為度。」
不管有餡無餡,饅頭一直擔負祭供之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有這樣多種饅頭,並附用處:「平坐小饅頭(生餡)、捻尖饅頭(生餡)、臥饅頭(生餡,春前供)、捺花饅頭(熟餡)、壽帶龜(熟餡,壽筵供)、龜蓮饅頭(熟餡,壽筵供)、春〔上爾下蟲〕(熟餡,春前供)。
荷花饅頭(熟餡,夏供)、葵花饅頭(喜筵、夏供)、毯漏饅頭(臥饅頭口用脫子印)。」明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中記:「祭功臣廟,用饅頭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
江寧、上元二縣供面二十擔,祭畢送工部匠人作飯。」
至清代,饅頭的稱謂出現分野: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也有稱作「大包子」的。《清稗類鈔》辨饅頭:
「饅頭,一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餚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
包子者,宋已有之。《鶴林玉露》曰:有士人於京師買一妾,自言是蔡大師府包子廚中人。
一日,令其作包子,辭以不能,曰:『妾乃包子廚中縷蔥綠者也。』蓋其中亦有餡,為各種肉,為菜,為果,味亦鹹甜各異,惟以之為點心,不視為常餐之飯。
」但《清稗類鈔》又把有甜餡者稱「饅頭」。「山藥饅頭者,以山藥十兩去皮,粳公尺粉二合,白糖十兩,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濕手,捏成饅頭之坯,內包以豆沙或棗泥之餡,乃以水濕清潔之布,平鋪蒸籠,置饅頭於上而蒸之。
至饅頭無粘氣時,則已熟透,即可食。」
清代饅頭有名者,揚州的小饅頭。《調鼎集》:「作饅頭如胡桃大,籠蒸熟用之,每箸可夾一雙,亦揚州物也。
揚州發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鬆乃高如杯碗。」《隨園食單》論「千層饅頭」:「楊參戎家製饅頭,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層,金陵人不能也。
其法揚州得半,常州、無錫亦得其半。」
饅頭之稱謂,今天仍很混亂。如北方之無餡者,有稱作「饃」、「卷子」,也有稱作「包子」的。南方之有焰者,也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
現時不管什麼樣的有餡的無餡的饅頭,其實都距諸葛亮當初創制的饅頭相去過遠。饅頭的饅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換成方〕」。盧湛《祭法》:
「春祠用〔曼字的又換成方〕頭。」荀氏《四時列饌傳》:「春祠有〔曼字的又換成方〕頭餅。
」查唐趙〔磷字換成王字旁〕《因話錄》,則有另外的說法:「饅頭本是蜀饌(此說,似乎在諸葛亮之前已有饅頭),世傳以為諸葛亮徵南時以肉面像人頭而為之。流傳作『饅』字,不知當時音義如何,適以欺瞞同音。
孔明與馬謖謀徵南,有攻心戰之說。至伐孟獲,熟視營障,七縱而七擒之,豈於事物間有欺瞞之舉,特世俗釋之如此耳。」
讚美「饅頭」的詩句有哪些?
2樓:流火之雲
《韻語答永叔內翰》
宋 梅堯臣
世人作肥字,正如論饅頭。
厚皮雖然佳,俗物已可羞。
字法嘆中絕,今將五十秋。
《約吳遠遊與薑君弼吃蕈饅頭》
宋 蘇軾
天下風流筍餅餤,人間濟楚蕈饅頭。
事須莫與謬漢吃,送與麻田吳遠遊。
《饅頭》
宋 岳珂
幾年太學飽諸儒,餘伎猶傳筍蕨廚。
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杖白蓮膚。
芳馨政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
老去齒牙辜大嚼,流涎聊合慰饞奴。
《贈貴上人》
宋 劉克莊貴公葬法妙蓍龜,眼力尤高異管窺。
先世曾從牧堂學,前身疑是涅盤師。
服寒食散方誰驗,營土饅頭計已遲。
我卜寢丘將斬草,重來莫負老人期。
《蒸籠》
宋 釋**
重重疊疊有來由,熱汗通身未肯休。
直得變生為熟去,方知胡餅是饅頭。
《詠安仁宰搗蒜》
蔣貽恭安仁縣令好誅求,百姓脂膏滿面流。
半破磁缸成醋酒,死牛腸肚作饅頭。
帳生歲取餐三頓,鄉老盤庚犯五甌。
半醉半醒齊出縣,共傷塗炭不勝愁。
饅頭:饅頭,又稱之為饃、饃饃(在山西方言、陝西西府方言、閩方言,安徽北部有此稱乎,饃字是後造字,有人認為饃字**於饅字在早先晉語的讀音。關中、中原等地稱之為饃),中國漢族傳統麵食之一,一種用麵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
本有餡,後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通常人們選擇饅頭來作為主食。
由來:據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三國演義》中講述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
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而發明饅頭為替代品。於是命殺牛宰豬,包成麵團,投於水中以示供奉。後來民間習此風俗。
這大概是"饅頭"的起源。"饅"通"蠻","饅頭"即意為"蠻頭"。
做法:饅頭把麵粉加水、糖等調勻,發酵後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或長條。在江南地區,在製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的此類麵食都通通叫做饅頭,而無餡的饅頭叫白饅頭。
味道可口鬆軟,營養豐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口味不同,作法各異,由此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饅頭,如白面饅頭,玉公尺麵饅頭、菜饅頭、肉饅頭、生煎饅頭、油炸饅頭,叫法也不盡相同,饅頭是中國北方的主食。
參考資料
關於美食的詩句
3樓:農糖愛玩泥肌肉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4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湖北美食的古詩詞。
5樓:心靈
包子龍蝦小籠包。大公尺餛飩鮮蝦餃。牛排奶茶魚肉丸。宮保雞塊羊肉串。水煮關東土豆泥。魚香肉絲驢打滾。驢肉火燒鴛鴦鍋。茶葉月餅清湯鍋。中國美食天下味。
關於春節的古詩
6樓:baby鞋子特大號
1、《元日》——宋代: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初公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2、《次北固山下》——唐代: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譯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綠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漲滿,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
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公升起,還在舊年時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氣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希望北歸的大雁捎到洛陽去。
3、《守歲》——宋代:蘇軾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譯文:要知道快要辭別的年歲,有如游向幽壑的長蛇。
長長的鱗甲一半已經不見,離去的心意誰能夠攔遮!
何況想系住它的尾端,雖然勤勉明知是無可奈何。
兒童不睡覺努力掙扎,相守在夜間笑語喧嘩。
晨雞呵請你不要啼唱,一聲聲更鼓催促也叫人懼怕。
長久夜坐燈花點點墜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經橫斜。
明年難道再沒有年節?只怕心事又會照舊失差。
努力愛惜這乙個夜晚,少年人意氣還可以自誇。
4、《除夜雪》——宋代:陸遊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譯文:四更天初至時,北風帶來一場大雪;這上天賜給我們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來,兆示著來年的豐收。
盛了半盞屠蘇酒的杯子還沒有來得及舉起慶賀,我依舊在燈下用草字型趕寫著迎春的桃符。
5、《除夜作》——唐代: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霜鬢 一作:愁鬢)
譯文:住在客棧裡,獨對殘燈,睡不著覺。不知什麼緣故,詩人的心情變得十分淒涼悲傷。
在這除夕之夜,想象故鄉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歲,新添不少白髮啊。佳節思親是常情,歷來如此。但除夕之夜,「獨不眠」、「轉淒然」、「思千里」,還有一層意思:
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歲,包含了詩人年復一年老大無成的傷感。
讚美稻穀的古詩詞,關於“稻穀”的古詩詞有哪些?
1 四時田園雜興 南宋 范成大 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2 社日 南宋 張演 鵝湖山下稻樑肥,豚柵雞棲對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3 新涼 南宋 徐磯 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黃鶯也愛新涼好,飛過青山影裡啼。4 大雨苗蘇 南宋 曾幾 一夕驕...
有關包子的詩句有哪些,關於包子的古詩詞有哪些?
1 食野味包子戲作 珍餉貧居少,寒雲萬里寬。疊雙初中鵠,牢九已登盤。放箸摩便腹,呼童破小團。猶勝瀼西老,菜把仰園官。2 陳公藻覓筍仍許作包子 玉版禪師來應供,錦繃稚子敢分珍。幷包更藉桄榔屑,風味懸知定可人。3 與崔二十一遊鏡湖寄包賀二公 試覽鏡湖物,中流到底清。不知鱸魚味,但識鷗鳥情。帆得樵風送,春...
關於蒲公英的古詩有哪些,讚美「蒲公英」的古詩詞有哪些?
1 飄似羽,逸如紗,秋來飛絮赴天涯。2 長空飄悅絮作蟬,鏡花對月意瀾珊。3 小草芳菲獨自妍,繡茵流翠悄無喧。相思脈脈娟娟意,絮舞風花滿天。4 嫩綠芊芊心雅嫻,寒門碧玉勝嫦娟。芳姿贏得舞絮,尋夢青雲九天。5 風滋雨潤綠芊芊,拂翠迎紅少譁喧。絮相思飛蝶夢,穿楊伴柳舞翩翩。棄落荒坡依舊發,無緣名分勝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