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醫德的典故出自何處,杏林醫德的典故出自何處

2021-03-24 09:01:37 字數 4929 閱讀 3761

1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醫生,名叫董奉,家住廬山。他常年為人治病,卻不接受別人的報酬。得重病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讓病人種植五棵杏樹;病情不重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要病人種植一顆杏樹。

這樣十幾年以後,杏樹就有十多萬棵了。春天來臨,董奉眺望杏林,彷彿綠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間草房,住在裡面。

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時候,他對人們說,誰要買杏子,不必告訴我,只要裝一盆公尺倒入我的公尺倉,便可以裝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換來的公尺,救濟貧苦的農民。 後來人們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

根據這個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滿」、「杏林滿園」或「譽滿杏林」等成語來讚揚醫生的高明醫術和高尚醫德。

杏林 典故出處

2樓:貞觀之風

在三國時代,廬山有位名醫叫董奉,他醫道高明,技術精湛,據傳有起死回生之術。他看病有乙個特點,就是從不收取病人的報酬,但是他對找他看病的人有個要求:凡是重病被治好了,要在他的園子裡栽5棵杏樹;輕病被治好的則栽種1棵。

一年年過去了,經他**的病人數不甚數,他園子裡的杏樹也已聚棵成林,每到杏子成熟的季節,遠遠望去,一片繁枝綠葉中,累累紅杏掛滿枝頭。

後來,董奉又告訴人們,凡是到他的杏林來買杏的人,不要付錢,只要拿一些糧穀放在倉中,就可以去取杏。於是,每年董奉用杏換來的糧食堆滿了倉庫,他又拿這些糧食救濟了無數貧民。

3樓:匿名使用者

中醫學界的代稱—杏林傳說故事

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醫生,名叫董奉,家住廬山。他常年為人治病,卻不接受別人的報酬。得重病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讓病人種植五棵杏樹;病情不重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要病人種植一顆杏樹。

這樣十幾年以後,杏樹就有十多萬棵了。春天來臨,董奉眺望杏林,彷彿綠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間草房,住在裡面。

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時候,他對人們說,誰要買杏子,不必告訴我,只要裝一盆公尺倒入我的公尺倉,便可以裝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換來的公尺,救濟貧苦的農民。 後來人們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

根據這個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滿」、「杏林滿園」或「譽滿杏林」等成語來讚揚醫生的高明醫術和高尚醫德。

董奉其人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與當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在諸多有關董奉傳奇般的事蹟中,最有影響的乃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晉代葛洪《神仙傳》載:

董奉者,字君異,候官人也。吳先主時,有少年為奉本縣長,見奉年四十餘,不知其道。罷官去,後五十餘年,復為他職,得經候官,諸故吏人皆老,而奉顏貌一如往日。

問言「君得道邪?吾昔見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轉少,何也?」奉曰:

「偶然耳。」

又杜燮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時在彼,乃往,與藥三丸,內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舉其頭,搖而消之,須臾,手足似動,顏色漸還,半日乃能坐起,後四日乃能語。雲:「死時奄忽如夢,見有十數烏衣人來,收燮上車去,入大赤門,徑以付獄中。

獄各一戶,戶才容一人,以燮內一戶中,乃以土從外封塞之,不復見外光。忽聞戶外人言雲:「太乙遣使來召杜燮』,又聞除其戶土,良久引出。

見有車馬赤蓋,三人共坐車上,乙個持節,呼燮上車。將還至門而覺,燮遂活。」因起謝曰:

「甚蒙大恩,何以報效?」乃為奉起樓于庭中。奉不食他物,唯啖脯棗,飲少酒,燮一日三度設之。

奉每來飲食,或如飛鳥,騰空來坐,食了飛去,人每不覺。如是一年餘,辭燮去。燮涕泣留之不住,燮問欲何所之,莫要大船否。

奉曰:「不用船,唯要一棺器耳。」燮即為具之,至明日日中時,奉死,燮以其棺殯埋之。

七日後,有人從容昌來,奉見囑雲:「為謝燮,好自愛理。」燮聞之,乃啟殯發棺視之,唯存一帛。

一面畫作人形,一面丹書作符。

後還豫章廬山下居,有一人中有癘疾,垂死,載以詣奉,叩頭求哀之。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蓋之,使勿動。病者雲:

「初聞一物來舐身,痛不可忍,無處不匝。量此舌廣一尺許,氣息如牛,不知何物也。良久物去。

」奉乃往池中(明鈔本池中作除巾),以水浴之,遣去,告雲:「不久當愈,勿當風。」十數日,病者身赤無皮,甚痛,得水浴,痛即止。

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後忽大旱,縣令丁士彥議曰:「聞董君有道,當能致雨。

」乃自齎酒脯見奉,陳大旱之意。奉曰:「雨易得耳。

」因視屋曰:「貧道屋皆見天,恐雨至何堪。」令解其意,曰:

「先生但致雨,當為立架好屋。」明日,士彥自將人吏百餘輩,運竹木,起屋立成。方聚土作泥,擬數里取水。

奉曰:「不須爾,暮當大雨。」乃止。

至暮即大雨,高下皆平,方民大悅。 虎守杏林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

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獸,遊戲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

後杏子大熟,於林中作一草倉,示時人曰:「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將谷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來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

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齧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還奉,叩頭謝過,乃卻使活。奉每年貨杏得谷,旋以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歲二萬餘斛。

  縣令有女,為精邪所魅,醫療不效,乃投奉治之,若得女愈,當以侍巾櫛。奉然之,即召得一白鼉,長數丈,陸行詣病者門,奉使侍者斬之,女病即愈。奉遂納女為妻,久無兒息。

奉每出行,妻不能獨住,乃乞一女養之。年十餘歲,奉一日竦身入雲中去。妻與女猶存其宅,賣杏取給,有欺之者,虎還逐之。

奉在人間三百餘年乃去,顏狀如三十時人也。

杏林的來歷

4樓:伊蓮夏荼

杏林出自三國時期閩籍道醫董奉的事蹟。

董奉是三國時吳國侯官縣的名醫,與南陽張仲景、譙郡華佗齊名,並稱「建安三神醫」。他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董奉年少時即開始學醫,他對功名利祿非常淡泊,曾隱居於廬山修道,人稱「董仙」。

傳說他醫術高明,前來求醫的人非常多,但他治好病後卻從不收取病人的錢物,只要求病人痊癒後在他的住宅周圍栽種杏樹,作為報答。所植杏樹的數量視病情輕重而定,病情重的栽杏樹5株,病情輕的栽杏樹1株。

如此下來,歷經數年,其所居之處郁然成林。每年到了杏子成熟的季節,董奉就在樹下堆乙個草倉,用杏子換取穀物,再拿得來的穀物救濟貧民。據說至今在江西九江董奉原來的行醫處,仍有一片杏子林。

後世遂以「杏林」代指中醫界,並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醫術高明及醫術高尚。此外,也將培養造就醫學人才或傳播醫學學術知識的地方稱為「杏苑」。

擴充套件資料

杏林始祖——董奉人生事蹟

董奉,字君異,東漢末年東吳侯官(今福建長樂)人。據史料考證,董奉出生於公元169年,公元204年離家出道行醫,經過幾年醫學實踐,名聲大振。

據《三國志》記載:「裴注——葛洪神仙傳曰: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頭搖(捎)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 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

文中的「燮」為七郡總督的綏南中郎將。按當時官吏設定制度,綏南中郎將應有醫官服侍。連專職醫官都無法**士燮的病,遂請董奉施治,可見董奉的醫術高超。他使燮起死回生被稱為「醫仙」。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外戚專權,軍閥割據,戰事不斷,加之水旱蝗災連連不絕、疫病流行,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日趨激化。張角創立的太平道高舉「蒼天已死,黃 天當立」的大旗,發動了震撼東漢王朝統治根基的著名的「黃巾起義」。

作為太平道教徒的董奉,從黃巾起義軍的骨幹到成為著名的「醫仙」,位列「建安三神醫」,說明他飽受起義失敗的悲愴之後,以施醫療疾作為他流亡安生立命之本。

他選擇交州一帶行醫安生,然而,好景不長,由於軍閥勢力重新瓜分交州,董奉恐遭不測,公元207年左右,被迫選擇廬山為隱居之地。在廬山,董奉施醫濟世,開創了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榮以及藥食同源的杏林園。

5樓:普美如來

「杏林」,是中醫界的代稱。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詞典出漢末三國閩籍道醫董奉。 「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醫術高超的醫生。

【典故出處】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與當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 在諸多有關董奉傳奇般的事蹟中,最有影響的乃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據《神仙傳》卷十記載:

「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乙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顆杏樹;看好乙個輕病,只須栽一顆杏樹。所以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雲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

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十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飢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二萬餘人。後來還說有老虎鎮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只能以公尺谷換取,而董奉則把換來的穀公尺來救濟貧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說。

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

如此一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類的話語來讚美象童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

呵呵,難道說百科上講的就不是嗎?內容已經很清楚了,說的也明白。

關於道家南宗二祖石泰也有過類似說法,講病者必在其住所前植杏一株,久而成林,石泰自號杏林,濟世惠民,光耀千古。但卻也沒明說就是根據北宋石泰而來杏林。

6樓:申子於磁

董奉是漢代有名的中醫大夫,相傳他在府上給人治病時,不收取診費,只要求患者在病癒之後,在他的家宅四周隨意種下幾棵杏樹,一般是重病痊癒栽種五棵,輕病痊癒栽種一棵。幾年之後,董奉住處的四周竟然有杏樹十餘棵了。遠遠望去,林深樹密,茂盛蔥鬱,無邊無際。

春季繁花似錦,夏月濃蔭蔥蔥,掛在樹上的杏仁果實沉沉甸甸、金黃燦爛,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之後,人們看到杏林,便聯想起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董奉先生,由此將給人健康保證的中醫界稱為「杏林」。提到「杏林」,便知醫事。

古往今來,「杏林春滿」、「杏林春暖」成為病家讚頌醫家醫德高尚、不計報酬、醫術高明的常用語。

青梅竹馬的典故,「青梅竹馬」,出自什麼典故?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一首五言古詩 長幹行 描寫一位女子,思夫心切,願從住地長幹跋涉數百里遠路,到長風沙迎接丈夫。詩的開頭回憶他們從小在一起親暱的嬉戲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裡,兩小無嫌猜。後來,用 青梅竹馬 和 兩小無猜 來表明天真 純潔的感情長遠深厚,也可以把 青梅竹馬 兩小無猜 放在一起使...

「不為良相,願為良醫」的典故出自哪裡

不為良相,願為良醫 的典故出自范仲淹。據宋人吳曾的 能改齋漫錄 卷十三 文正公願為良醫 記載 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籤,問以後能否當宰相,籤詞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簽,祈禱說 如果不能當宰相,願意當良醫 結果還是不行。於是他長嘆說 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該做的事。後來,有人問他 ...

與站戰爭有關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成語名,主人公,具體典故)

破釜沉舟 堅壁清野 揭竿而起 兵荒馬亂 烽火連年。讀音及解釋 破釜沉舟 p f ch n zh u 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堅壁清野 ji n b q ng yi 堅壁 堅固壁壘 清野 清除郊野。對付強敵入入侵的一種方法。使敵人既攻不下據點,又搶不到物資。揭竿而起 ji g n r q 揭 高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