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什麼意思?能舉例子解釋嗎,這句話什麼意思?能舉例子解釋嗎?

2021-03-20 23:44:27 字數 7368 閱讀 5728

1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讓你換個角度思考問題,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就比如他為什麼冒犯你?如果都是站在各自的角度看問題的話,也只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天下沒有解不開的結,退一步,你可以得到更多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個人覺得反應剛好相反應該是他對你做的事,你對他再做一遍,例如他打了你一巴掌,你再還一巴掌

3樓:山海經的獨孤獸

比如她打你一巴掌,你舉起手卻遲遲沒有落下,最後你給了自己一耳光,說捨不得打她,她應該能換位思考

從醫學的角度來講,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治標不治本,能不能解釋一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能不能舉例說明一

4樓:太陽之鳥哦

症狀好了,病根沒除。如高血壓,吃降壓藥能降下來,但不代表病治好了。

「貼現」是什麼意思?請舉例說明!謝謝!!!

5樓:喵喵喵

貼現是收款人將未到期的商業承兌匯票或銀行承兌匯票背書後轉讓給受讓人,受讓人按票面金額扣去自貼現日至匯票到期日的利息以將剩餘金額支付給持票人。商業匯票到期,受讓人憑票向該匯票的承兌人收取款項。

例子:票值錢,你給我票,我給你錢,票到期後我收回票面金額,中間這段時間資金不能無償佔用,所以在給你的錢同時先把利息扣掉。如果我是銀行,給你錢的行為就是貼現;如果我拿到票了,還沒到期,我也缺錢,就賣給他,他也是銀行,那麼這筆業務就是買斷式轉貼現。

從性質上來看,貼現分為兩種:一種是銀行與票據持有人之間的貼現業務,一種為民間票據貼現。

1、銀行與票據持有人之間

這種貼現是銀行的一項資產業務,匯票的支付人對銀行負債,銀行與付款人之間實際上是一種間接貸款的關係。

2、民間票據貼現

民間票據貼現是指非金融機構企業或個人之間在無**背景下的票據轉讓行為。相較於銀行貸款和銀行票據貼現業務,票據的民間貼現具有手續便捷、審批限制較少、成本較低等諸多優點,是中小企業實現短期、快速融資的重要途徑之一。

擴充套件資料

商業匯票的收款人或被背書人需要資金時,可以持未到期的商業匯票並填寫貼現憑證,向其開戶銀行申請貼現。

銀行信貸部門接到有關憑證,應按照銀行承兌的要求認真審查,符合條件的即在第一聯貼現憑證"銀行審批欄"內簽注"同意"字樣,並加蓋有關人員名章後,遞交會計部門。

會計部門收到信貸部門簽批的貼現憑證和匯票,經審查無誤後,按照規定的貼現率計算出貼現利息和實付貼現金額,並填入貼現憑證有關欄內。貼現期限從其貼現之日起至匯票到期日止,實付貼現金額按票面金額扣除貼現日至匯票到期前一日的利息計算。

其計算公式如下:貼現利息=票面金額×貼現天數×(月貼現率÷30天)實付貼現金額=票面金額-貼現利息

6樓:匿名使用者

比如說對方公司給你一張承兌是2023年1月20日兌現的,而公司等著錢用,就拿承兌到銀行貼現,今天到2023年1月20日還有49天,銀行算你公司49天的利息。假設承兌10000萬,銀行年貼現率為9%,

貼現利息=10000×9%×49÷365=120.82元 實際貼現金額=10000-120.82=9879.18元

7樓:努力讓未來可期

貼現是票據持票人在票據期末到期前為獲得現金向銀行貼付一定利息而發生的票據轉讓行為。比如:a公司擁有一張出票金額為100萬元商業匯票,期限為6個月,6個月之後a公司才能拿到錢。

2個月過去後,a公司著急用錢,但是票據還沒到期,不能拿到錢。這時候,a公司就會向銀行轉讓票據獲取現金,但銀行不會白白做這件事,企業要向銀行貼付一定利息。這個過程叫貼現。

8樓:麥票圈

在經濟領域中,有乙個詞叫做貼現率,這個詞可能大家很陌生,但是它和銀行利率是息息相關的,在銀行票據貼現業務中也會被提到,那麼什麼是貼現率呢?

什麼是貼現率?貼現率又叫做折現率,指今後收到或支付的款項折算為現值的利率。通俗的說,就是未來的錢,折算到現值,少掉或多出的那部分的錢與將來的錢的比值。

舉例來說,如果是100萬的票據,貼現率(年息)為3.25%,那麼貼現利息=100萬×3.25%=32500元,那麼貼現金額=票據金額-貼現利息=967500元。

9樓:匿名使用者

貼現就是急需要現金而將原有的票據貼給銀行 少要一部分錢 以求得票據的金額 把票據抵給銀行

圖書脫銷到底是什麼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脫銷簡單地說bai就是書很好賣,都賣du光了,然後zhi著作權人要求出版dao方再對圖書進行重

回印或再版,就答給出版方下訂單,要求再重印或再版的數量。出版方寄給著作權人兩份訂單後且該兩份訂單在六個月內鬥沒有得到履行,也就是說下了兩份訂單,出版方六個月內仍然拒絕重印或再版。

這種情況下,著作權人就有權單方解除他與出版方訂立的出版合同,找別家出版社來幫他出版書繼續賺錢啦。

你看這樣明白嗎?

11樓:中國

圖書脫銷,就是供不應求

當手中的貨物銷售完後,仍有顧客來詢問此貨,供不應求的數回量就是脫銷的數量。

造成答原因

1.庫存量過小,不敷周轉;

2.經營上「重大輕小」,品種不全;

3.進貨調撥不及時;

4.生產發展趕不上需要。

12樓:情菲得已

脫銷是指銷售情況出奇的好,已經斷貨。

13樓:

就是沒有貨了啊,你看到的這個解釋是一種含有法律條例的官方用語。

14樓:杭州之**開戶

圖書脫銷,就是賣完了,還得要加印

請問,「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什麼意思?請舉例詳細解釋和說明。

15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語出《論語·衛靈公》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意思是:人能夠使道發揚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擴大

人必須首先修養自身、擴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發揚光大,反過來,以道弘人,用來裝點門面,譁眾取寵,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為。這兩者的關係是不可以顛倒的。

舉例:朱熹注:「人外無道,道外無人。

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論語集注》)董仲舒天人對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亂廢興在於己。今人楊伯峻認為與願意不合。

擴充套件資料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是廓大之意,那麼道究竟指什麼道?儒家、道家甚至法家都有談及道,但他們的道各不相同。孔子所言之道,是儒家的道,是仁道。

因此,這八個字, 字面意思是說:人能夠把道廓大,不是用道來廓大人。

但孔子的真意是否就是如此呢?

朱熹曾經解釋說,「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將這八個字歸結為人有覺與道無為的差別。據《朱子語類》記載:

有學生問朱熹怎樣理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朱熹便用扇子作喻,說:「道如扇,人如手。手能搖扇,扇如何搖手?

」朱熹的解釋有些牽強,但畢竟點出了一點,即 人的主觀能動性。

錢穆認為,「 道由人興,亦由人行。」也就是說,道的興起與發展都離不開人。這便是人能弘道。

而自有人類始,智德日成,文物日備,學思益積益進,漸漸地就有了大才小才的區別。「若道能弘人,則人人盡成君子,世世盡是治平,學不必講,德不必修,坐待道弘矣。」(《論語新解》)所以說非道弘人。

這與《中庸》說的「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是乙個道理。因此,必然要重視人的主體性、主觀能動性。

16樓:deat丶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篇》譯文:孔子說:「人能不斷使道得以完善,道卻不能使人得以完善。」

「道」的具體內涵,可以用「仁」或者「善」來表示,而稱之為「仁道」,或者「善之道」。

人必須首先修養自身、擴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發揚光大,反過來,以道弘人,用來裝點門面,譁眾取寵,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為。這兩者的關係是不可以顛倒的。「人能弘道」說的是人可以依據直覺對神秘莫測的道給出自己的解讀,從而大大豐富道的外延,但道的核心內涵卻是任何人也無法把握與表述的。

「非道弘人」說的是乙個人不能依據別人對道的解釋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從而使自己日臻完善,因為別人對道的解釋只是他的一己之見,並非真正的道。

人類用語言表述客觀世界如同畫家臨摹山水,無論畫家的畫技如何高超,無論畫作臨摹得如何逼真,摹本永遠也無法取代客觀物件本身。

17樓:廂虐們演

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能夠弘揚道法,而不是道法來傳播人的名聲。

18樓:solely時瀲

人能夠弘揚光大

道義,不是道義使人光大.

這裡的"弘":使...光大

出自《論語·衛靈公》

擴充套件資料:《論語·衛靈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內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其中著名文句有:「無為而治」;「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

19樓:匿名使用者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意思是:人能夠使道發揚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擴大

人必須首先修養自身、擴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發揚光大,反過來,以道弘人,用來裝點門面,譁眾取寵,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為。這兩者的關係是不可以顛倒的。

舉例:朱熹注:「人外無道,道外無人。

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論語集注》)董仲舒天人對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亂廢興在於己。今人楊伯峻認為與願意不合。

20樓:匿名使用者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來廓大人。王肅注:「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

朱熹注:「人外無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

」(《論語集注》)董仲舒天人對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亂廢興在於己。今人楊伯峻認為與願意不合。

21樓:元寶_苗苗

你只是問意思對麼? 那我就說簡單點,沒必要整那麼沒用的!

人能夠弘揚光大道義,不是道義使人光大.

這裡的"弘":使...光大

2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生於西元前551年 (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逝於西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六年)。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

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徵,他的思想早就傳及亞洲各國,今天他是為世界所公認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乙個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人,他對後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 遠的影響。

23樓:命運與夢

字面意思很簡單。「弘」,「使~光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使道光大,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

」然而,字面簡單的,往往理解起來更複雜。這個簡單的句子,卻釐定著《論語》、儒家對「人」與「道」關係的基本看法。

道,常見的傳統,總把「道」往虛無縹緲中尋去。這種把戲,千百年來一直愚弄著偷心不死之人。而對於《論語》、對於儒家,這種把戲是無效的。

儒家從來都是現世的,無論這「道」是何道,最終都要落實到「人的承擔」上。在《論語》裡,「道」只指「聖人之道」,只和現世有關,只和現世的「人不慍」有關。

更有甚者,就是以「道」壓「人」,把「道」描繪成乙個虛無縹緲的遠景,然後讓現實的「人」為這個虛無縹緲的遠景墊背。

更甚者。他們以「得道者」、「行道者」自居,以「道」的代表自居,他們成了人間的上帝,他們制定人間的法律,一切違揹他們的就成了大逆不道。歷史上最不缺的就是這種人,卻往往是個個道貌岸然,一副拯民於水火的姿態,私下卻幹盡見不得「人」的事。

這種「挾私道以令諸人」的人。

而這裡的「道」,是大道,是公道,不是哪個人、哪群人的小道、私道。只有「人」,才能使「道」得以光大,離開了「人」,並沒有乙個「道」可以讓「人」得以光大。「道」的彰顯,是「人」現世存在的當下湧現,離開當下、現世,只能是虛無縹緲的遠景,與《論語》、儒家的「聖人之道」毫無瓜葛。

會有疑問,《論語》、儒家否認客觀的規律?對於《論語》、儒家來說,客觀規律的有無並不是乙個首要的前提,無論有無,都是「人」必須承擔的。在「天地人」模式中,客觀規律屬於「天地」範疇,構成「人」展現的舞台。

打個比方,對於「人」這個演員來說,無論舞台如何,演好戲是最重要的,而好的演員,無論怎樣的舞台,都會充分利用構成這個舞台的當下、現實的條件。《論語》、儒家並不否認客觀規律的存在,但這只構成「人」活動的舞台,而不構成「人」的表演、顯現本身。對於《論語》、儒家來說,「道」只特指現世、當下的「聖人之道」。

儒家的「人」,是站在「天地人」的宇宙結構下說的,「人」在「天地人」結構中並不是某種構成因素,而是展現,「天地」只是「人」展現的舞台,而這一切都是當下、現世的。這裡的「人」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正「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君子,一種暫時不能「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人不知」的人。這兩種人構成了所有的人,用現代術語就是包括了構成社會的所有人。

因此,根據「人」的兩種不同含義,「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必須至少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其一,對於正「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君子來說,他們的「聞、見、學、行」能使得「聖人之道」得到彰顯、湧現,但並不是他們「聞、見、學、行」「聖人之道」就使得自己得以高人一等、凌駕於別人之上,成為所謂的精英,甚至打著「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旗號行其私道;

其二,對於暫時不能「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人不知」的人,「聖人之道」的彰顯、湧現並不能離開他們,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慍」的世界,不能離開「人不知」的人,並不能打著乙個抽象的、虛無飄渺的「聖人之道」去利用「人不知」的人,把他們當成就乙個抽象的、虛無飄渺的「聖人之道」的墊背。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歸根結底只有一點,就是「道」不是目的,只有「人」才是目的,只有現實中的「人」才是目的,一切以打著虛無飄渺的所謂「道」為目的,以現實的「人」為手段的所謂「聞、見、學、行」「聖人之道」,都是《論語》背道而馳的。

對於《論語》、孔子、儒家來說,「人」是開始,也是目的,而「道」是手段,即使是「聖人之道」,也只是把「人不知」世界改造成「人不慍」世界的手段,無論從開始到成就,都離不開「人」。「道」是「人」行的,而非「人」是「道」行的;「道」是「人」光大的,而非「人」是「道」光大的。只有這樣理解,才能算初步明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而人被無所本地拋擲在此世間,就是人的當下,就是人的承擔,這構成了人的無所位次,而人「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位」,才有這人類社會的存在發展,才有個體的存在發展,這裡沒有所謂的悲劇、喜劇、正劇,沒有人,無所謂天地,也無所謂人展現的舞台,又何來悲劇、喜劇、正劇?悲劇、喜劇、正劇都不過是人生「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位」而來的位次展現,這裡所謂理智、情感的預設,沒有人,又何來理智、情感?這裡只有承擔,人的承擔,首先是對「人」的承擔,由此承擔,才有所謂樂、悲、情、智、觀、欲等等葛藤,只有這樣,才算進一步理解何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解釋下這句話什麼意思,解釋下這句話什麼意思

我天,這是 殷商甲骨卜辭吧 呵呵。樓主挺高深的 這句話什麼意思啊?解釋 這句話大致的意思講的是,乙個人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和意見,希望能在這個社會立足,而學會了所謂的社交手段,並把自己按照社交守則教的那些約束自己,逐漸喪失了自己的個性。到了最後,等度過了一段時間,會覺得身心俱疲和喪失了態度和自我的虛假...

這句話該怎麼解釋?什麼意思,這句話什麼意思,等什麼解釋?

年輕的時候我們在浪費 在浪費中我們就失去了青春 也就不再年輕 青春的時候我們在浪費 在浪費中我們卻沒有理解青春真正的含義 個人理解 前面那句應該是那樣 後面那句我覺得是 在虛度年華時候青春已經過去,不再回來 是指青春時期我們無知的浪費了許多時間,等到我們到了白髮蹣跚的時候,卻以不再擁有了青春!青春的...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解釋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說這句來話之前,應該還有一些情節。源就是是bai否知道目的地。單從文字表du面上理解,就是zhi想要去乙個地方,dao如果不知道具體位置,就不知道怎麼去,你的不知道阻止了你到終點。如果你知道目的地在 你就會知道怎麼走,即使別人阻止了你,你走了一些彎路,但是最終還是會找到終點。延伸意義,是可以理解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