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綜合運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郁達夫調動了多種感官來

2021-03-20 01:12:28 字數 4789 閱讀 6017

1樓:經典

評分標準:1、三種感覺每少一種扣2分,沒有運用動靜結合手法的扣2分。2、沒有融入個人感受和情感的扣5分。3、每少一種修辭扣2分。4、不足200字每少10個字扣1分

試題分析:本題可以仿照《故都的秋》裡的那一段仿寫,注意在仿寫時要按題幹要求去做,能體現主題,能加入個人的感受和情思,運用兩種以上修辭手法。

故都的秋語言特色

2樓:匿名使用者

《故都的秋》清新典雅、酣暢淋漓的語言風格。從開篇到結尾,沒有文字的雕飾痕跡,但每個詞語、句式,卻又好像未經「爐火」而已到了「純青」的程度。

文章採用「橫式結構」,從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個方面,緊扣「故都」和「秋」兩個詞語,表現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摹繪」,作為一種修辭手法, 是指「採用語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徵(包括聲音、色彩、氣味等)生動形象地形容出來的一種修辭方式」。

故都的秋賞析

3樓:樊廣中

讀罷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我被文章裡那種濃濃的秋意所吸引,那裡的秋雨,那裡的秋蟬,那裡的秋,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迷人,那麼的富有韻味,令人遐想無限。沒錯,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相比,真是「黃酒之與白幹,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無論在中國古代或現代,頌讚秋的文字特別多。

可我覺得寫得最有味道的,還數郁達夫這篇《故都的秋》。這篇散文用平實質樸的語言向讀者展示了北平的秋,其意境清靜、幽遠,令人感覺不到秋的蕭蕭與落寞,只是覺得北平的秋有花、有樹、有秋雨、有秋蟬,還有秋天的果實。是那麼的平常,可又那麼充滿生活氣息,更可貴的是作者用那種充滿詩情畫意的筆調將其展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遐思無限。

真恨不得插上一雙翅膀飛到北平,飛進秋天。從文章的一字一詞,可以感受得出作者對北平秋天有著無限深厚的感情,作者「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表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嚐一嚐這「秋」,這故都的秋味。正是在這種感情下,文章中的秋才被描繪那麼細膩。

在作者眼中,江南的秋只能感到「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於是,作者從多方面、多角度的讓我們感受北平秋的味道。「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作者從味覺,寫出了茶的清醇,從視覺,寫出了天空的高遠,從聽覺,寫出了鳥聲的清脆、環境的清幽。還從視覺,從觸覺「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將日光的細碎表現得淋漓盡致。藍天、白雲、鳥鳴、日光,還襯上幾朵藍色或白色的牽牛花,再來幾根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襯,北國秋的早晨簡直舒適絕倫。

在北國的槐樹下,那落蕊鋪滿地,「腳踏上去,聲音

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受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從觸覺上寫出落蕊的細、軟,從嗅覺上寫出空氣的清新,簡直令人心曠神怡。「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令人覺得北平人的細膩,但又清閒;在不知不覺之中保持了乙份心靈的寧靜。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跟南方的蟬的煩躁的叫聲相比,那些「衰弱」更令人有一種秋將冬至的感覺,更覺生命的可貴。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雨聲「息列索落」,使人置身於雨境,下雨後,都市閒人在雨後的斜橋影裡,遇見熟人,說一句「唉,天可真涼了——」,「了」字拖得老高,老長,讓人覺得北平人的悠閒中又不乏熱情好客,顯示出北方人冬之將至時一種特有的慵懶,頗具地方特色。

還的北方的果實,那可也是被作者描述得別具一番風情。對於故都的秋,作者「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乙個三分之一人零頭」。可見,北平的秋,真的令**連忘返。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多個角度將北平的秋展現得似乎真實但又充滿夢幻色彩,似乎很近但又很遠。表達了作者對平靜、清幽、充滿鳥語花香的生活的嚮往。讀者從這裡,感受了真正的郁達夫,真正的北國之秋。

4樓:匿名使用者

從文章標題就能看出,「故都的秋」是寫景抒情散文。如何欣賞其中的景物描寫?可以用理性的、分析的方法概括出「課文鑑賞說明」提及的五種景況,不過要注意讓學生自己概括。

也可以從審美的角度品賞出景物描寫的精彩細膩。作者調動了多種感覺來描寫景物,給讀者以多方面的美的感受;所寫之景,都是故都有代表性的,少而精。可見寫景貴在精選,以一當十。

在寫法上,都非常具體,形象感很強,容易喚起讀者的想像。可以鼓勵用感性的、動情的讀法,感悟出景物描寫中滲透的濃濃情意。本文寫景不是那種客觀冷靜式的,而是主觀熱情式的,學生應能較為容易地感悟出作者感情,例如「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是一種提示,領起下文的來去匆匆的秋雨描寫,這些提示話顯然帶著作者熱情的讚美和濃濃的賞雨趣味。

郁達夫寫的《故都的秋》想要表達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現代作家,浙江省富陽縣人,2023年留學日本,曾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薰陶,曾參與組織「創造社」。抗戰爆發後,赴武漢參加抗日救國運動,後在南洋從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於蘇門達臘。主要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遲桂花》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社會大膽挑戰,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

其散文以遊記著稱,情景交觸,文筆優美,自成一家。

時代背景:

從2023年9月到202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作。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他從202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這段時間裡,過的是一種閒散安逸的生活,並花了許多時間到處遊山玩水,寫下許多的遊記散文。2023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了本文。

作者在對北平秋的描繪中,寄寓了眷戀故都自然風物和對美的執著追求,流露出一種沉靜、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意;「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

原文: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我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的理由,也不過是想飽嚐一嚐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乙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作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便人聯想起秋來和點輟。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才能聽得見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索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捲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佈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閒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裡,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閒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唉,天可真涼了-」「可不是嗎?

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唸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jdenday.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裡,讚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的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j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並於秋的歌頌和悲啼。

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裡,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裡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裡有乙個「秋士」的成語,讀本裡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和關係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河之與白幹,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乙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故都的秋一文中,第一段體現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用江南的秋與 北國的秋 形成對比,突出北國之秋的 清 靜 悲涼 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北國之秋的熱愛與嚮往之情。故都的秋 第一段作者主要表達了怎樣的感受?10 表達了 復對北國之秋的嚮往制之情。11 北 國之秋特別地來bai得清,來得靜,du來得悲涼。12 寫江南zhi之秋不能令人滿足,總看 dao不...

《花之詠》一文中,作者用的語言,《花之詠》一課中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寫花,潛藏著作者什麼。

花之詠 一文中,作者用 借物抒情 的語言.主要寫作者對花的欣賞和讚美,潛藏著作者對美麗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作者用擬人的語言以第一人稱描寫 花之詠 一課中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寫花,潛藏著作者什麼。花之詠 一課中作者用 借物抒情 詩一樣的語言寫花,潛藏著作者 對美麗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供參考。對花之詠這一...

作者在我愛家鄉的夜秋一文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家鄉 的秋夜素雅 幽靜。我對家鄉的秋夜有一種眷戀之情,我愛家鄉的秋夜。家鄉的秋夜像一幅美麗的水墨畫。柔和的月光下,一望無際的田野是碧綠的翡翠,水稻的葉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遠遠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綠得逗你的眼,亮得閃你的目.作者借家鄉的秋夜,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與讚美之情。我愛家鄉的秋夜 表達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