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竹溪知憶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自己先多讀,借助工具書等做好預習工作,教師上課時就相對輕鬆,再補充一些背景故事,作者生平等資料。
2樓:和光同塵劉
古代詩歌鑑賞方法
古代詩歌鑑賞備考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1、學會利用已有的資訊,如利用標題、註釋、作者生平經歷等。
因為標題一般能揭示詩的內容和情感(如《傷田家》,提示了詩的類別);註釋、生平經歷能揭示詩的背景,鑑賞詩歌若能做到「知人論世」,對詩歌的內涵和情感就一定會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題中的這些資訊,對解讀詩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內涵意蘊是很有幫助的。
2、注意合理的鑑賞流程 詩是由意象構成意境,再由意境體現詩情的。意象是詩的基礎,意境是詩的畫面,詩情是詩的內涵。鑑賞一首詩必須從意象著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詩情。
「意象→意境→詩情」是鑑賞古詩從區域性到整體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可見,①誦讀(考試時則是默讀,)全詩——②(通過領悟語言)感受詩歌描繪的形象——③(通過聯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④進而理解形象並與形象產生共鳴——⑤感悟、評價形象的審美價值(也即作品的主題、社會意義等)——⑥創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象,才是詩歌鑑賞的正確步驟。總起來說就是,先明確寫什麼,再弄清怎麼寫,最後讀懂為何而寫。
3、注意分析詩的表現手法 古詩常用一些表現手法和修辭方法來表達情感、體現思想,如寓情於景、寓理於景、借景抒情等表現手法及比喻、誇張、擬人、對偶、借代、襯托、反襯等修辭方法,因此鑑賞古詩要注意分析詩中所用的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與慣用意象 古詩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簡意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複習要力避艱深難懂,但學生接觸過的並且是非常熟悉的應掌握,如「武陵人」、「廉頗老矣」、「青衫司馬」、「豆蔻詞工」、「封狼居胥」等。古詩中的一些慣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別詩常用「柳」、「月」、「長亭」等意象,抒愁寫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現志向氣節常用「菊」、「蘭」等意象。
掌握典故含義,把握慣用意象,可以找準理解詩詞的切入點。
5、從詩中描寫的物件來體味意境 詩歌的意境是通過描寫的物件來表現的。因此,要體味一首詩的意境,可從詩中描寫的物件著手。如歐陽修的《豐樂亭游春》描寫的是暮春時節豐樂亭周圍的景色及遊人盡興游春的情懷,這種意境是通過詩中的「紅樹」、「青山」、「綠草」、「落花」等景物來表現的。
要體味這首詩的意境,就必須抓住這些描寫的物件,結合全詩來分析。
6、強化書面表達,注意邏輯條理 考生對於一首詩歌往往有一定的見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諸語言,學生的思維卻大打折扣,寫出的鑑賞文字缺乏邏輯性、條理性,不能準確地運用有關的詩歌鑑賞術語,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從閱卷效果來看,閱卷教師也往往喜歡那些捲麵清爽、表述嚴密、條理清晰、邏輯合理的答卷。
分點答題,點後例證。採用
一、二、
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誌明顯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
就詩論詩,不枝不蔓。強調對詩歌本身的理解,答題時一般無需引經據典,泛泛而談。
組織答案,因題而異。①對「問答題」,做到「問什麼,答什麼」。②對「綜述題」,一般採取「總——分——總」的模式,即「詩歌寫了什麼——如何寫的——這樣寫的好處」。
③對「對比題」,應該做到:通過研讀,比照它們的異同;根據題目的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詞句加以分析闡述。④回答「詩歌表達了怎樣的主旨」試題,應指出詩歌表現(或突出)的思想傾向、情感特徵,並具體剖析它是通過運用何種藝術手段和詩歌意象來表達其思想和情感的。
答案的組織,不同題型有不同的規則和套路,需要在訓練中細緻揣摩、認真總結。
答題要做到準確、規範。具體來說,就是要:①緊扣要求,②吃透提示,③表述準確,④要點齊全,⑤分析具體,⑥組織有序,⑦語言流暢。
3樓:匿名使用者
先讓噓聲反覆背誦,然後再講解,可能要好得多。
如何將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難點化難為易
如何將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難點化難為易
4樓:己希榮左秋
寫景抒情古詩的意境理解是難點,如果能在了解寫作背景的基礎上,配樂,配畫誦讀,可以化難為易。敘事詩較少不必考慮。
學古詩不必糾結於字詞教學。了解背景,大體了解是哪一類詩歌,古詩的詩句不外乎四種:事景情理。
古詩賞析是個難點。注意詩句中的動詞和形容詞。詩歌的感情理解要注意能表現情感的關鍵字詞
當代學生古詩文閱讀**要怎麼背啊。最好是有經驗的人或者老師幫助下我,挺困擾的,謝謝!
5樓:匿名使用者
............課文上的勢必需要倍的,當代學生上面的 拿來當作練習題就行了
文化常識一定要背出來。。。裡面一些好的詩歌和句子也最好背出來
古詩詞到底應該怎麼教
6樓:匿名使用者
本文主要**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古詩詞教學.古詩詞教學在中學語文教育中一直佔有一席之地,古詩詞試題也是中考和高考中必然會出現的內容.那麼我們知道,古詩詞,語言凝練,意境悠遠,或詠物寄情,或抒情啟思,首首境意高遠,蘊涵哲理,膾炙人口、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後,都隱含著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
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上完六年級古詩詞複習,我對新課標要求必背的古詩進行了一次測試評估,有以下幾種評估題式: (1)把詩句填寫完整;
(2)把詩句、作者、詩題用線連起來;
(3)根據下列節日寫出對應的詩句;
(4)根據景物寫出相對應的詩句;
(5)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詩句;
(6)按要求默寫古詩. 題目並不難,但範圍比較廣.評價結果,令我大吃一驚,一些以前學過的詩句大部分學生毫無印象,就連去年每人背出並都會默寫、在我心目中已經過關了的詩句寫對的同學也寥寥無幾.
為什麼會這樣?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啊!帶著一頭的霧水,我冷靜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學,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1.從我的教學方法看 (1)教學形式套路化:古詩教學中,我往往採用這樣的套路「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悟情感,齊背誦.」認為這樣的套路是古詩教學的****,教學設計也往往把解詞釋義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花大力氣解決.
先是逐字逐詞地解釋,再是理解每個句子,最後串講整首詩的意思,到此便認為達成了目標.習慣於古詩教學模式化的我在備課時自覺輕鬆、不假思索地套用這三步曲,嫻熟用之.本來意蘊悠遠、營養豐富的古詩大餐被我翻譯成一碟索然無味的小菜.
(2)教學任務簡單化:很多時候,在古詩教學中,我急功近利既介紹作者生平,又介紹生活環境;既講政治思想,又說寫作特點和主要成就,卻置古詩詞文學營養和民族情結於不顧,把學生當作接受的容器提壺灌之.將自己所認為的重點一股腦兒塞給了學生,以達到速成的效果.
古詩教學最終被簡化成會背誦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 (3)理解過程輕感悟:古詩的語言與現代語言有著較大距離,學生自主理解難度大.
於是我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等等.學生朗讀的機會很少.常常是課始學了生字讀一遍,然後理解詩意後再讀一遍,一首詩「學完」,總共讀了兩三遍.
學生自讀感悟,從詩中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讀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鮮明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多的則是被動的聽取和記錄,所以,在學生的課本上看到的是乾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譯文筆記.課後,我雖也注重古詩詞的拓展、延伸,但缺乏對詩人、詩情的激情共鳴,缺乏對古詩詞語言文字的拍案叫絕,學生們似乎只是機械地「翻譯」,苦苦地背誦. 2.從學生積累效果看 課外積累重數量,只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我片面理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再加上應試的需要,我一有空就讓學生背誦積累古詩、宋詞,一星期兩三首,首首過關.結果學生越背越厭,憑藉最短的有效記憶,糊弄老師.其實,這些所背的內容沒過幾天甚至幾小時,早就遺忘了.
真可謂是讀得越多,忘得越快.此外,我指導學生背誦的古詩沒有進行恰當的歸類,全憑我的想當然,使學生的記憶產生誤區,出現「問君能有幾多愁」對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大笑話. 平時的古詩教學誤區重重,因此,教材中雖編入了許多令人叫絕、千古傳誦的經典詩詞,然而在學生眼中卻如過眼雲煙.
因為他們沒有從古詩教學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沒有從教師那裡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摯愛,沒有情感,古詩詞學習怎會事半功倍? 如何使古詩教學有實效性?這也是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找準基點激情感.教師要用對古詩詞的喜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帶著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帶著對古詩詞的崇敬之情,去學習、品議、賞析,從中汲取文學營養.因此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教師理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每一課,都應找準激情點,以此為契機.
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思鄉的主題曲;《贈汪倫》是摯友篇;《登鸛雀樓》則既抒發志向又蘊涵哲理,這一首首詩作飽含詩人的深情,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準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料,起到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象力,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性格、氣質和語文品質.
二、誦讀書寫促積累.背誦古詩促進積累,增強記憶,首先要狠下功夫.早讀課上成背詩課,學校一天的生活在古詩的誦讀中拉開序幕,學生不只是會背即止,要溫故知新,背得熟,記得牢.
長期訓練必將形成積累,增強記億,養成習慣.其次書寫古詩勤識字.用規範的文字,標準的章法指導學生在寫字課上抄寫、默寫會背誦的古詩.
這樣,既強化了古詩的記憶,又能幫助學生鞏固識字,就不會出現「春眼不絕曉,處處吻啼鳥」的錯誤了.
三、以讀為主悟詩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的教學當然也應體現這一點.詩情詩意是讀出來的,教師不能再越俎代庖,而應讓學生直面經典,與詩詞文「真心接觸」,自己讀解,自己感悟,自己體會.
教師則重點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即使是疑難焦點,教師也不急於揭曉,而應巧設台階,引導學生逐步領悟.一遍又一遍地誦讀,在誦讀中將古詩文變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從而感受其中有聲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豐富內涵,以達到讀懂詩意,感悟詩情的目標.如學習《江雪》與《題秋江獨釣圖》,讓學生讀讀這兩首詩,說說眼前分別出現了怎樣的畫面,然後再進行朗讀賞析,學生就能找到同樣都在「獨釣」,而兩位詩人心情、境遇是不同的.
四、拓展比較助昇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並不是很多,每個學期只學2~4首詩,整個小學階段加起來也只不過是
二、三十首.這對於有著古詩積澱豐厚的我國,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來說都是一種遺憾.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古詩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加大學習古詩的量,以詩帶詩.
如在學習了《送孟浩然之廣陵》之後,可以讓學生自學四首關於送別的古詩:《別董大》、《送別》、《贈汪淪》、《送元二使安西》等.在學習了陸遊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後,可讓學生自學《春望》、《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幾首關於愛國的古詩,這樣就達到了以詩帶詩、拓展詩量的效果,還有利於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的才能.
如果長期這樣教學的話,學生在整個小學階段就能學到一百多首詩,學生古詩的閱讀量大大增加,學生的語文底蘊也就變得深厚了. 另外學習方法上也可以拓展.教學貴在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掌握方法,使學生學有所得,能「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
」古詩文的教學,除了指導學生掌握一般的學習步驟、學習方法外,還要重視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方法橫向的遷移運用.引導學生聯絡地理、歷史、自然等知識讀懂詩意,用繪畫表達理解,用**配合誦吟,用表演再現情景等.如六年級《泊船瓜洲》一詩的教學,可以通過讀地圖了解京口、瓜洲及鍾山的地理位置,從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的意思.還可啟發學生聯絡常識課上學到的有關王安石變法的歷史知識,感受詩人奉召回京的喜悅與離別家鄉的依戀交織於胸的複雜情感.而學習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可多樣,有的朗誦,有的吟唱,有的繪畫,有的表演小品,有的將詩寫成書法作品…… 古詩詞教學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有乙個有活力的古詩課堂,啟示學生自己進行研究性學習,有享受美感,體驗和揮灑才思的愉悅與幸福,這是最令人歡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詩教學.
古詩文教學如何進行「有效拓展」,怎樣有效拓展古詩詞教學的資源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許多教師也都在古詩文教學中進行著拓展教學的實踐。然而,由於觀念的偏差 研究的匱乏,聲勢浩蕩的 拓展 還只是遊走在古詩文教學的邊緣,並沒有真正而有效地融於教材的學習,這無疑會導致學習的浮誇和低效。一 目前詩歌拓展教學中存在的誤區1.重視 數量 忽視 情趣 有效拓展 遊走於古詩文學習的...
如何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首先,你覺得傳統文化是什麼?你自己有定義沒有?然後在這個定義下,內涵和外延是什麼?有了具體的東西,你才能做。比如,如果你覺得古代禮儀是屬於傳統文化,那麼,上課 起立 老師好,你就可以直接改成作揖。這個邏輯關係你懂沒有?如何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如何在語文教...
關於古詩文
1池州翠微亭 岳飛 2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陸遊 3東夜讀書示子聿 陸遊 4卜運算元 詠梅 陸遊 5示兒 陸遊 6四時田園雜興 晝出雲田夜績麻 范成大7四時田園雜興 梅子金黃杏子肥 范成大8小池 楊萬里 9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10春日 朱熹 11觀書有感 朱熹 12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