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歷史悠久,由來於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信念自古延續,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清明節的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時節,吐故納新,生氣始盛,氣溫公升高,春暖花開,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節將節氣日與民俗節日融為一體,是天時與人時的合一,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傳統觀念。
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二、清明節的意義:
懷念祖先:清明節緬懷祖先,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親近的已逝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緬懷的意義應該成為一種民族風俗,乙個種族的繁衍儀式。
親近大自然:到了清明節的時候大自然生機勃發。古人以植樹擴大自然的生機,古有「插柳留春」的習俗;踏青則是珍惜自然的生機,到自然中去,擁抱大自然、親近大自然。
2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緬懷已逝生命,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身邊的,自己親近的已逝的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乙個節日。
如何通過我們現有的生命延續過去的生命,用過去的生命激發今天的生命?緬懷的意義不單純是對親人的思念,更該成為一種民族的風俗,成為乙個種族的繁衍儀式。
3樓:系乖乖囡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每年陽曆4月4-6日.
清明節的起源
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也曾提及乙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的意義
其實,清明節有好幾重意義,當然最主要的是關於生命的意義.清明節是緬懷已逝生命,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身邊的,自己親近的已逝的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乙個節日.如何通過我們現有的生命延續過去的生命,用過去的生命激發今天的生命?
緬懷的意義不單純是對親人的思念,更該成為一種民族的風俗,成為乙個種族的繁衍儀式.我們對自己親人每年一次的掃墓就是乙個典禮,是敬祖報本觀念的延續.有專家曾提議,應該把這個典禮擴大開來,就是在每年的清明節對那些為國捐軀,為中華民族付出生命的人進行祭奠.
其實這樣的活動我們小的時候是年年都搞的,現在這樣的活動在少年當中少多了.所以有專家建議我國應該有乙個"國典",每年的清明節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舉行祭奠先烈的儀式.從先烈到先賢,先賢不僅是拋頭顱、灑熱血的人,我們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傑出人物,都是值得我們紀念的.
家鄉的賢人是家鄉歷史的靈魂,也是家鄉山川的靈魂,他們在家鄉都留下了足跡,大家可以到他們的故居、墓園、紀念碑去祭奠,這將是最貼近百姓的鄉土教育.
其次,清明節還是"生機的節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機,擴大大自然的生機.大自然到了清明節的時候是生機勃發的.植樹就是古人擴大自然的生機,古代有"插柳留春"的習俗;踏青則是珍惜自然的生機,到自然中去,擁抱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蹴鞠、盪鞦韆、拔河等等,以此來迎接大自然生機的到來.
再有,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都是由大自然的節日轉化而來的,從自然到人文,"感自然節律而成,蘊人文精神而豐".清明節就是融合了古代的寒食節而形成的.寒食本來就是一種大自然的節律,加上人文精神,所謂人文精神就是那許許多多的傳說和人物.
可見,清明節不僅僅乙個"燒"可以涵蓋,也不僅僅乙個"燒"可以表達.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提倡以一種更文明的新方式來祭奠先人,比如鮮花祭掃,比如網上祭掃等.所以有專家說,我們無論何時也不能丟棄傳統文化,重要的是不能丟棄傳統文化的核心,按照生命科學的說法,就是"基因"不能變.
祭奠的方式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這只是外在的載體,這個載體是需要不斷更新和變化的,但是"基因"要保護和儲存好,核心的價值觀要保護好.
4樓:匿名使用者
jihhlllllla
清明節的由來和意義
5樓:湘雪晨晨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6樓:小英英小陽陽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名稱來由得名於節氣,與此時天象物侯的特點有關。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生氣始盛,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潔齊而清明。
擴充套件資料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乙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乙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公尺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7樓:null_錯誤
清明節一開始是沒有寒食節的地位高的,後來在漢朝時有人反對寒食節禁火,這個習俗就慢慢地消失了,清明節自然就提公升了地位。
8樓:曉秋槓槓
明來自「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
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
」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稱介子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飢。
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清明節的來歷、意義、紀念方式。
9樓:戀人的蜜語吹過
1、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2、清明節的意義:
關於生命的意義。
清明節是緬懷已逝生命,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身邊的,自己親近的已逝的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乙個節日。
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10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
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
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有關於清明節的習俗由來和故事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版然節氣點,也是傳統權節日。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 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
清明節的由來 5,清明節的由來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 581至907年 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乙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的來歷83字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 墓祭 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 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