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傳統服飾,別只知道漢服和旗袍

2021-03-08 10:47:28 字數 5515 閱讀 1345

1樓:腦殼養魚

既然是中國傳統服飾,那五十六個民族的都要算上呀。

漢族漢服

漢服是漢族人的傳統服裝,是漢族人從黃帝時期到明末清初衣著服裝的總稱,在明末清初清軍入關之時被強制廢除。主要特徵為交領右衽,衣間多繫帶,給人以灑脫飄逸的形象,風格可素雅可端莊。

注意:漢服不是漢朝的服裝,漢服的漢不是漢朝的漢;漢服也不是影視劇中的服裝(更不是古裝),影視劇中的服裝不符合漢服的形制規定,稱為影樓裝。

回族服飾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回族婦女常戴蓋頭。

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藍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繡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滿族旗裝、馬褂

旗裝是滿族人的傳統服裝,是清朝旗人女子的服裝,特徵為盤扣右翻領、直立式的寬袍大衫,風格華麗繁複。

至本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小腿,有繡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

40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衝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長及踝。所謂的京派旗袍,就是我們所說的早期滿族婦女穿的旗裝。

藏族的服裝

藏族帽子種類繁多,主要有氈帽、皮帽、金絲花帽等。 藏族男女通行的長筒靴,藏靴可分為"松巴"和"嘎洛"兩大類。

藏族髮飾繁多,尤以婦女為最。中青年婦女喜用紅綠絲線與頭髮混編。藏族佩飾主要有耳環、胸飾、腰飾和手飾。

多以金、銀、銅和珠寶、石器製成。耳飾,均為互環和耳墜。胸飾包括項鍊、護身盒"卡烏"。

腰飾主件是一條絲綢或牛皮腰帶,上面懸掛各種主人喜歡的飾品,男子有腰刀、打火鐮、鼻煙壺等,婦女有銀器、銅牌等。

苗族的服裝

苗族服飾樣式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多達200多種樣式,年代跨度大。

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繡、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水族的服裝

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裡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歷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繡青布鞋。水族在服飾上禁忌紅色和黃色,特別禁忌大紅、大黃的熱調色彩,而喜歡藍、白、青、三種冷調色彩。

他們不喜歡色彩鮮豔的服裝,相反,他們喜歡色彩淺淡素雅,認為這才是美的。

瑤族的服裝

瑤族婦女善於刺繡,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繡有精美的圖案花紋。髮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繡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髮盤髻,並以紅布或青佈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

瑤族男女長到十

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誌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

彝族服飾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繡裝飾。

五十六個民族我能想起來的就以上這些。。。qaq

還有旗袍、唐裝。

旗袍唐裝不屬於中國任何乙個民族,而可以代表中國。它們是中國人在近現代以滿族的服裝為藍本,融合西方特點創造出來的。旗袍特徵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高開衩等,唐裝特徵為採用西式裁剪,中部有盤扣。

他們都是結合西方元素經由改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因此不是傳統服裝)。

長衫長衫又稱長褂、中式長衫等,清朝中後期漢人根據滿族長袍改的。它起源於滿族人的旗裝。

現在的相聲演員經常穿著,也叫大褂。

中山裝中山裝是今天的領導人經常穿著露面的服裝,時至今日中山裝更多代表的是中國共和與憲法精神。一般認為中山裝起源於日本,是由孫中山先生帶回國並改良的,因此並不位於傳統服裝的範疇。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山裝,對襟,琵琶襟。長衫。

漢服是指哪些朝代的服飾

3樓:要當技術宅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4樓:牙牙的弟弟

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每個朝代漢人的服飾都叫漢服。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

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漢服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擴充套件資料:

歷朝服飾:

1、唐朝服飾

唐朝服飾是唐朝的服裝,它有公服、圓領袍、半臂、衫裙、帔等,裝飾有襆頭、巾子、鶡冠、革帶等,布料有蜀錦、綾、羅、夏布等。

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

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2、宋朝服飾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但與唐朝服裝相比,宋朝服裝與傳統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有黑白二色。

當時退休的**、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裰」的對襟長衫,有大袖子,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3、明朝服飾

明朝服飾是指明朝時的衣飾,專指這段時期的漢服,即明制漢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中後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於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扣。至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款式和特徵流傳至今。近代至現代朝鮮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飾(韓服、琉裝、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飾影響。

5樓:匿名使用者

歷代以來的服裝

漢服 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主要是指約西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2023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華夏(漢)民族所著的、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漢)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漢服的歷史和發展

非實物時期

在有現有考古實物支援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

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製」。「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

有人認為(注:無充分的考古資料支援):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紹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

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實物時期

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徵是沒有大的該變。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2023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髮型和滿族服裝,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髮易服」(「剃髮」也作 「剃髮」)。

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儲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

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來。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之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裝,沒有恢復漢服。但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

漢服的特點和樣式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繫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型別。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服對中國周邊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1.

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2. 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為唯一通行語言。

3. 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後葬在洛陽,不准歸葬平城。4.

改鮮卑姓為漢姓。首先從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為元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記)」。還規定鮮卑族的八個大姓與漢人頭等貴族崔、盧、李、鄭四姓門第相當,鮮卑八個大姓以外的貴族也規定了品級。

使鮮卑貴族也和漢族一樣實行門閥制度。5. 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族按門第與漢人結婚。

孝文帝還率先做起,納漢族大姓的女子做后妃 並為他的五個皇弟娶漢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時把公主們嫁給漢族大姓。

儘管遭到一部分鮮卑貴族的阻撓和反對。孝文帝的改革最終得以成功,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此後僅經過數十年時間,中原的鮮卑等各少數民族就基本上和漢族人民融為一體了。

日本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刺繡等紡織品稱為「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

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唐衣」(李氏朝鮮禮服外套也稱為唐衣,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並發展出種種樣式,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誌。

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鮮半島傳統服飾 南韓稱

中國傳統服飾有哪些?中國的傳統服飾有哪些?

1 來歷 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髮右衽。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著裙,腰束大帶,扎裹腿,穿翹尖鞋。這大體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周初制禮作樂,對貴族和平民階層的冠服制度作了詳細規定,統治者以嚴格的等級服裝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威嚴。深衣和冕服始於周代,...

中國傳統服飾是什麼,中國傳統服飾有哪些它們的特色又是什麼?

中國傳統copy 服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社會創造的寶貴財富。我國古代各朝的服飾都可以稱為中國的傳統服飾。如 漢服 宋代的服飾 遼及元代的服飾 明代的服飾 清代的服飾 服飾。中國傳統服飾有哪些?它們的特色又是什麼?唐裝唐裝是中國服飾一種,但是有兩種不同的意義和款式。一...

中國有哪些傳統學派

地域性學派。學者們匯聚在某一地方,共同研究學問而形成一個學派,自古不乏,例如,戰國時期的稷下學派,東漢晚年的荊州學派,等等。但是這兩組學者群之所以能夠聚合,都是由於政治的因素。稷下學宮是齊宣王三代君主蓄養的政治智囊團,其中學者研究的學問也不一致。荊州學派研究群經,雖然大都以講 易 為主,但是明顯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