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當今人類社會最為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生存和發展問
題,圍繞這一主題,人類經過長期艱辛的探索,尋找到一種比較適合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思想是指人類能夠維持自然――社會――經濟系統動態平衡的發展。作為該系統組成要素的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
各要素即按自己特有的規律執行發展著,也受其他要素的影響而使其運動軌跡發生偏離。過份強調其中某一要素的發展,而背離其他要素適宜能力,都會導致系統結構紊亂和功能的失調,從而破壞系統的平衡。這樣不僅危及當代人類健康發展,更會影響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基礎。?
實現可持續發展,最主要的是協調好人口與其他要素之間的關係,因為不論人口發展還是經濟社會的發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改善。這種以人為中心全面協調發展已被國際社會所普遍接受和認可。**的可持續發展也同樣需要在不對後代生存基礎和發展能力構成威協的前提下把人口因素作為第一要素來考慮。?
一、人口總量、結構及生育水平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1、人口增長速度快,**和平解放後,經過民主改革,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工農業生產得到逐步恢復和發展,廣大群眾人均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貫徹我國少數民族人口興旺方針,**實施了寬鬆的人口政策,這對**地區人口快速增長起到了推動作用。
自**和平解放後的2023年開始到2023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總人口在38年間淨增104.6萬人,由2023年的115萬人增長到2023年的219.6萬人。
增長91%,年均增加2.75萬人,年均增長1.72%。
根據每十年的全國性大型人口普查、每五年的簡易人口普查和每年的1‰人口抽樣調查進行推算,到2023年**總人口為251.54萬人,較2023年淨增人口136.5萬人,增長118.
7%,年均增加2.97萬人,預計到2023年總人口可達到259.5萬人左右。
我國自七十年代以來,為控制人口過快增長而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對人口年齡結構產生了巨大影響,年齡金字塔底部逐漸收縮,使得全國人口年齡結構由增長型開始轉變為縮減型,但**人口年齡結構則相反,由於人口長期快速增長反映在年齡金字塔底部的人口數量目前仍在向外擴充套件,處於增長型階段。據2023年人口普查資料**0―14歲人口佔總人口比重36.1%,14歲以下人口比重高,意味著未來進入育齡人群的比例大,這必將促使形成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
全區人口平均年齡中位數為21歲,說明年齡構成年輕,即約有一半人口的年齡在21歲以下,預示著有乙個龐大的生育年齡人口群,自2023年起十年內每年進入生育年齡的人口約達4.5萬人。問題在於,隨著人口基數不斷擴大,**人口還會有乙個較長的增長期,這對**社會、經濟發展,加快人民生活由溫飽型向小康型的轉變十分不利。
我們從糧食產量及人均占有量來觀察,1952全區糧食產量為15.53萬噸,到2023年為84.98萬噸,人均糧食產量分別為135.
1公斤和348.2公斤,糧食產量增加69.45萬噸,平均每年遞增3.
8%,而人均占有量增加213.1公斤,平均每年遞增2.1%。
從上述兩組資料可以看出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大大快於人均占有量的增長速度。兩個遞增速度間的差異,可以理解為其差額部分是被新增人口所消耗掉了。問題的嚴重性在於糧食產量的增長以及耕地面積是有限的,如果人口無限制的盲目增長其後果將十分嚴重。
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一定人口規模可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人口無限制增長同樣也會對資源、環境壓力加重,這不僅束縛經濟發展,也同樣會對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影響。?
2、生育水平?
隨著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已逐漸構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多育也已愈來愈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多育的觀念仍然濃厚,多育的行為仍在繼續。**人口的發展與全國其他省區相比具有突出特點。
由於**是全國僅有的在廣大農牧區還未推行計劃生育的地方,其生育狀況和人口發展較為接近自然增長狀態。從育齡婦女構成變化來看,2023年育齡婦女人數佔總人口的比重為24.2%,佔全區女性人口47.
8%。到了2023年,育齡婦女人數達53.5萬人,佔總人口24.
4%,佔女性人口的48.8%,總體上公升幅度不大,但育齡婦女人群中,生育旺盛期(20歲―28歲)人數比重則由30.03%提高到了35.
15%,上公升了5.12個百分點。在兩次人口普查(2023年和2023年)的八年間,**總人口增長了16.
04%,同期育齡婦女人數則增長了18.94%,顯示人口增長還將持續。2023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婦女所生育的孩子中,1―4孩分別佔25%、20.
3%、14.5%和11.9%,5孩以上佔28.
3%。孩次率說明,目前大多數**婦女生育在三胎以上,出生多孩率超過54%。**婦女總和生育率為4.
22,高於全國其他省區。?
二、人口質量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的人口文化素質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是**人口中的乙個重要問題。從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來看,人口數量過多既阻礙經濟的發展,又影響著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而較低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由此規定的難以轉變的傳統觀念,又構成抑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要全面提高人口的整體素質,就必須盡快調整目前的人口發展戰略,同發展經濟一樣發展教育事業,。並適當控制人口的增長速度。?
1、人口的文盲率。**人口平均文化程度底,文盲半文盲比重高。據2023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總人口為219.
6萬人,其中6歲及以上人口186.3萬人,大學文化程度(含大專)1.24萬人,只佔總人口0.
67%,小學文化程度以上人口也只有55.14萬人,佔29.6%。
文盲半文盲人口98.09萬人,佔總人口44.67%、佔15歲以上人口的69.
34%。從2023年的三普與2023年四普的比較來看,2023年15歲及以上文盲人口87.28萬人,到2023年為98.
09萬人,平均每年新增文盲1.35萬人,但同期文盲率從73.88%下降到69.
34%,下降了4.54個百分點,這一現象則是由人口增長快於文盲人口增長所致。同時也反映出由於人口增長過快教育事業的發展不能完全滿足現有人口增長速度,新增人口將對**教育事業產生愈來愈重的壓力。
2、在業人口及15歲以上人口的文化程度。**2023年人口普查中在業人口為110.89萬人,佔總人口50.
5%,具有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的在業人口為36.7萬人,佔在業人口的33.1%,其中,大學文化程度人口佔在業人口的0.
97%,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佔在業人口的3.25%,初中文化程度人口佔在業人口的5.53%,小學文化程度人口佔在業人口的23.
35%,文盲半文盲人口74.19萬人,佔在業人口的66.9%,從所列出的資料中可以看出在業人口的文化構成呈低文化程度數量龐大,而文化層次越高在業人數越少的金字塔結構。
這一現象無法在短期內迅速改變,在業人口接受現代化技術能力普遍較低,從而對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快速向前發展,適應現代資訊社會知識經濟都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從**15歲以上人口文化程度平均指數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數來看,2023年為7.61和1.
52年,2023年則分別為9.28和1.83年,雖然兩指數較2023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仍沒有改變整體文化素質較低的不利狀況,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還相差甚遠。
如文化程度指數只相當於全國的33.7%,教育指數僅及全國的34.8%。
這些都充分說明**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偏低已是可持續發展中的急待解決的問題。?
3、勞動力資源。2023年,**勞動力資源總量為117.2萬人佔總人口54.
65%,比2023年的99.28萬人增加了17.92萬人,其比重增加了1.
39個百分點,八年間平均每年增加2.91萬人,平均增長速度為2.10%,略快於總人口1.
87%的增長速度。因為**人口增長過快,人口自然增長率長期處於13.2‰至18.
4‰之間,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就使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增加了壓力。反映在產業結構上,從業人口比重第一產業佔 79.57%,第二產業佔5.
53%,第三產業佔14.9%,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口比重最大,第二產業從業人口比重較小,不合理狀態明顯,是處於傳統經濟型階段。勞動力人口科學文化素質普遍偏低,阻礙著對勞動力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開發。
15歲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佔總人口比重高達44.43%,高於同期全國15.88%的平均水平。
從勞動力人口來觀察,沒有受教育或基本沒受過教育的人口(含小學文化)佔勞動力人口的95%以上,這部分勞動力接受科學技術知識的能力,改變傳統陳舊思想觀念的能力都是比較有限的,這就在客觀上制約了**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也制約著全區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三、環境、氣候、資源與人口的關係
人口增長的基礎是要依賴於自然、資源、環境承截力,一但人口增長突破這些因素所能承受的極限時,必將導至社會經濟系統結構紊亂、功能失調。因此有必要搞清我們**所處的自然、資源、環境狀況對人口增長所能提供的各個要素的能力及潛力。?
1、自然地理環境與人口分布?
**的面積120多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面積的八分之一,人口只佔全國0.2%,每平方公里2人。平均海拔高度超過4000公尺的面積占全**面積的86.
1%,超過5000公尺的面積 佔45.6%,約一半屬荒漠、石山或永久性冰雪地帶,適宜人類從事生產和生活的空間狹小,人類生存受高原地形、地貌和惡劣的高原氣候制約。**人口分布,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影響較大,主要表現在隨海拔高度上公升,人口分布減少,人口密度也隨之迅速降低,雅魯藏布江及東部三江流域由於自然條件相對優越,形成了主要的農區、半農半牧區和林區,同時也集中了80%以上的人口。
而藏北高原佔全區面積的五分之三,由於氣候寒冷乾旱,成為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其中與青海、新疆毗鄰的唐古拉山與崑崙山之間的千里荒漠被稱為「無人區」。?
2、氣候及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較多,且對人口的生存危害較大,尤以霜凍、雪災、冰雹、大風最為嚴重。在許多地區幾乎終年有霜,廣大牧區平均霜期長達10個月,**也是我國雪災及雹災最常見和最嚴重地區,在農作物和牧草生長旺盛的6―9月份降雪及降雹概率大大高於同緯度的其他省區,嚴重的雪災和雹災使區域性地區造成農作物顆粒無收,使牧業受到嚴重危害,同時也給人類生存構成了影響。**除自然災害頻繁和嚴重外,境內崇山峻嶺,山高谷深,氣候惡劣,人類的居住及生存環境極差,地域面積雖廣,然而人口容量卻極為有限,這與**自然環境的惡劣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3、人口與耕地、草場資源?
**地域遼闊,土地面積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2.8%。但是在122.
84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中,耕地只佔0.19%,宜農耕地面積少,其分布主要是沿河谷呈帶條狀或片狀佔綴在高原崇山之間,動態觀察**耕地面積儘管呈增長趨勢,但人口的增長速度遠遠快於耕地的開發,2023年以前,人均耕地面積尚在2畝/人以上,從2023年起人均耕地逐年減少,據統計,2023年到2023年期間,全區耕地減少了11.6萬畝,人均耕地目前已降至1.
37畝/人。全區有草原面積12.04億畝,2023年人均552畝/人,草場資源較為豐富,但從草場質量上觀察,全區鮮草產量每畝高於125公斤的草場面積僅佔全區草場面積的9.
2%,低於25公斤的卻佔了48.91%,在25―125公斤/畝的面積佔48.9%,區內草場78.
04%分布於高海拔的藏北廣大地區,由此可見**草場資源面積廣,人均草場面積多,鮮草產量低且截畜量少的特點,對從力發展畜牧業有著很大制約。?
四、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發展是系統演化的連續過程,未來的發展必然以現有的人口、經濟、環境狀況為出發點,是繼承基礎上的發展。長期以來**人口對經濟在走著非協調發展的道路。主要表現在人口數量增長過快所導致的整體文化素質提高緩慢,文盲半文盲數量大,剩余勞動力多且轉移困難,農牧業生產力水平低。
有限的耕地、草場和惡劣的自然環境對不斷快速增加的人口承受力正在下降。這些問題表明,傳統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走出傳統非協調發展帶來的陰影,促進**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對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人口文化水平、自然條件、資源狀況等有乙個清醒的認識。
並需要了解這些因素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強烈制約作用。首先要注重控制人口過快增長,要把發展經濟放在頭等重要地位。並根據**的特點,注意產業結構的合理布局,把財富一點一滴地積累在學校、道路、通訊、生態環境和其他必要的基礎設施上。
努力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從而使**的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步入良性迴圈的發展軌道。控制人口增長,積累財富。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斷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因為低的經濟發展水平既難提供強有力的物質基礎的支援,也難為文化程較高的人口創造就業機會,從而形成缺乏受教育的動力,當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口同文化程度較低的人口一樣從事簡單體力勞動,而他們雖存在不太明顯的收入差距又為低文化程度人口較長的勞動年限和較小的受教育投入所抵消時,人口對教育的需求則顯得疲軟,進而阻礙著教育的發展和經濟的持續發展,所以在至力於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注重對教育的投入力度。綜上所述,促進各要素的協調發展,必須消除人口過快增長所帶來的各種消極影響,進而實現各要素之間協調發展,這是**應走的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新能源的可持續的材料有哪些
當前,世界以分布式能源系統為代表的熱 電 冷聯產已成為發展趨勢,打破了人們燃煤時代形成的傳統的小就不經濟的能源觀念。9.11事件以後,供電安全已上公升至 各國均與高度重視。發展熱電聯產適應當今世界新能源工業和能源消費變化與調整的潮流。原國家計委 原國家經貿委 建設部 國家環保總局急計基礎 2000 ...
浙江最大的城市是哪,浙江有哪些城市
如果bai按繁華應該是杭州最大,如果du 按面積最大應該是麗zhi水。杭州市 總dao面積16596平方千公尺版寧波市 總權面積9672平方千公尺 溫州市 總面積11784平方千公尺 嘉興市 總面積3915平方千公尺 湖州市 總面積5794平方千公尺 紹興市 總面積8255.73平方千公尺 金華市 ...
形容城市美好的成語,形容城市美麗的成語有哪些?
華燈璀璨 hu d ng cu c n 光彩奪目華美而光輝燦爛的燈 造句 入夜,人民大街華燈璀璨,車水馬龍 山清水秀 sh n q ng shu xi 形容風景優美。造句 來到這個山清水秀的地方 使我神清氣爽 人傑地靈 r n ji d l ng 指有傑出的人降生或到過,其地也就成了名勝之區。造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