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纖淺雲
沒水泥的古代修路先後用過熟土、地磚、石頭、燒製石灰、灰漿技術。
一、熟土
熟土就是把土用火炒一遍,這樣不會有蟲或草,保證了土的質量,像秦始皇兵馬俑那就是這麼製造的。
二、地磚
到漢代,就有了用黃土燒製的地磚,很硬,古代沒有什麼重型車輛,完全滿足日常使用。
三、石頭
再就是石頭,宮殿地面很多都是用大理石,材質很好的那種,現在很多古巷落還有儲存完好的石板路,歲月痕跡,打磨的光滑平整。
四、燒製石灰
中國古人燒製和使用石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在西周中晚明,石灰被用來處理建築的柱基、地基、屋頂等。東周開始,石灰被用於墓葬,如《左傳》中記載了宋文公的陵墓使用了蛤殼燒製而成的石灰。
至少在西漢早期,就出現了用石灰、黃土和沙子製成的混合材料,這種材料十分堅固,類似於後代的「三合土」。而在唐代及以前,磚石建築很多都使用黏性黃土灰漿來砌築,這也是鑑定古建築建造年代的乙個重要依據。
五、灰漿技術
不晚於南北朝時期,中國傳統灰漿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其中以糯公尺灰漿最有代表性。明代科技著作《天工開物》記錄了糯公尺灰漿的製作方法,即乙份石灰加兩份河沙和黃泥,再用糯公尺漿和楊桃藤汁拌勻。在製備灰漿時,一般要在施工地點設定灰塘,統一進行製作和**。
2樓:種琵琶
1,古代建築地面都是夯土,把土砸實,有的還用熟土,並利用石灰穩定土壤。像秦始皇兵馬俑那,都是把土用火炒一遍,這樣不會有蟲或草,保證了土的質量。
2,到漢代,就有像現在的地板磚一樣的地磚,是用黃土燒製而成,很硬,古代沒有什麼重型車輛,完全滿足日常使用。咸陽茂陵博物館中,就有漢代的地板磚,排水管,瓦當等物,做工精緻,設計巧妙,不比現在的差。
3,再就是石頭,宮殿地面很多都是用大理石,材質很好的那種,現在很多古巷落還有儲存完好的石板路,歲月痕跡,打磨的光滑平整。
4,古代靠近火山的居民,發現火山灰用水和後,強度很大,這也是水泥發展的前身,火山灰具有潛在的水硬性,效能和水泥相似。
擴充套件
資料:
道路的發展歷程:
人類開始建造道路幾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已經有至少幾千年的歷史了。在遠古時代,人們經常
沿著動物的足跡或是最省力的路徑即別人走過的路來行走,結果被經常踐踏的地方就成為小徑,日
復一日,年復一年,小徑逐漸發展,便成為一般的道路。
西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中國人就已經懂得夯土築路、用石灰穩定土壤。
西元前11世紀~前5世紀,道路的規模和水平已經有了相當大的發展,還出現了較為系統的路政管理,道路也有了市區和郊區的劃分。
西元前475年~前221年,人們已經懂得並能夠在山勢險峻之處鑿石成孔,插木為梁,上鋪木板,旁置欄杆,換為棧道,這也是戰國時期道路建設的一大特色。
西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立即修建了以首都咸陽為中心、遍布全國的馳道網,這種馳道可與古羅馬的道路網相媲美。
西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西漢王朝大將張騫曾經兩次出使西域,遠抵大夏國(今阿富汗北部),為溝通中國與中東及歐洲各國的經濟和文化,開創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公元618~907年,唐太宗下詔書於全國,要保持全國範圍內的道路暢通,並實行道路保養。當時的道路布置井然、氣度巨集偉,影響遠及日本。
公元960~2023年,在宋、元、明、清幾代中,道路工程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貢獻。從清朝末年始,近代道路發展的重點開始轉向西方。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建築地面都是夯土,把土砸實,有的還用熟土,像秦始皇兵馬俑那,都是把土用火炒一遍,這樣不會有蟲或草,保證了土的質量,到漢代,就有像現在的地板磚一樣的地磚,也是用黃土燒製,很硬,古代沒有什麼重型車輛,完全滿足日常使用,你可以到咸陽茂陵博物館去參觀一下,那裡就有漢代的地板磚,排水管,瓦當等物,做工精緻,設計巧妙,不比現在的差。再就是石頭,宮殿地面很多都是用大理石,材質很好的那種,現在很多古巷落還有儲存完好的石板路,歲月痕跡,打磨的光滑平整。
我學水泥的時候,說古代人尤其靠近火山的居民,發現火山灰用水和後,強度很大,這也是水泥發展的前身,火山灰具有潛在的水硬性,效能和水泥相似。
4樓:匿名使用者
原始的道路
是由人踐踏而形成的小徑。東漢訓詁書《釋名》解釋道路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距今2023年前的新石器晚期,中國有記載役使牛馬為人類運輸而形成馱運道,並出現了原始的臨時性的簡單橋梁。
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因看見蓬草隨風吹轉,而發明了車輪,於是以「橫木為軒,直木為轅」製造出車輛,對交通運輸作出了偉大貢獻,故尊稱黃帝為「軒轅氏」。隨著車輛的出現產生了車行道,人類陸上交通出現了新局面。
商朝(西元前16~前11世紀) 已經懂得夯土築路,並利用石灰穩定土壤。從商朝殷墟的發掘,發現有碎陶片和礫石鋪築的路面,並出現了大型的木橋。
周朝(西元前11~前5世紀) 道路的規模和水平有很大的發展。《詩經.小雅》記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說明當時道路堅實平坦如磨石,線形如箭一樣直。對道路網的規劃、標準、管理、養護、綠化以及沿線的服務性設施方面,也有所建立。首先把道路分為市區和郊區,前者稱為「國中」,後者稱為「鄙野」,分別由名為「匠人」和「遂人」的官吏管理。
可以說是現代城市道路和公路劃分的先河。城市道路的規劃,分為「經、緯、環、野」四種,南北之道為經,東西之道為緯,都城中有九經九緯,成棋盤形,圍城為環,出城為野。規定有不同的寬度(其單位是軌,每軌寬八周尺,每週尺約合0.
2公尺),經涂、緯塗寬九軌,環塗寬七軌,野塗寬五軌。郊外道路分為路、道、塗、畛、徑五個等級,並根據其功能規定不同的寬度,有如現代的技術標準。在路政管理上,朝庭設有「司空」掌管土木建築及道路,而且規定「司空視塗」,按期視察,及時維護;如「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並「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是以後養路、綠化和標誌的萌芽。
而且「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裡有市,市名侯館,侯館有積」;其道路服務性設施的齊備程度,可想而知。以上情況,足見中國周朝的道路,已臻相當完善的程度。
戰國時期(西元前475~前221年) 車戰頻仍,交往繁忙,道路的作用顯得日益重要,甚至一國道路的好壞,為其興亡的徵兆。《國語》載有東周單子經過陳國時,看見道路失修,河川無橋梁,旅舍無人管理,預言其國必亡,後來果然應驗。當時在山勢險峻之處鑿石成孔,插木為梁,上鋪木板,旁置欄杆,稱為棧道,是中國古代道路建設的一大特色。
秦朝(西元前221~前206年) 修築的馳道可與羅馬的道路網媲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即開始修建以首都咸陽為中心、通向全國的馳道網。據《漢書.
賈山傳》﹕「為馳道於天下,東窮齊、燕,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史記》記載了秦始皇於西元前220年至西元前210年的11年間,曾巡視全國,東至山東,東北至河北海濱,南至湖南,東南至浙江,西至甘肅,北至內蒙古,大部分是乘車,足見其路網範圍之廣。道路路基土壤採用金屬椎夯實,以增加其密實度;路旁種以四季常綠的青松。
定線的原則是盡量取直。西元前 212年,秦始皇使蒙恬由咸陽修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長約700公里,僅用了兩年半的時間修通,「塹山堙谷」(逢山劈石,遇谷填高),其工程之巨,時間之短,可稱奇蹟,今陝西省富縣境內尚依稀可見其路形。除了馳道、直道而外,還在西南山區修築了「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等地區修築了所謂「新道」。
這些不同等級、各有特徵的道路,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通達全國的道路網。秦始皇還統一了車軌距的寬度(寬6秦尺,折合1.38公尺),使車輛製造和道路建設有了法度。
除修築城外的道路外,對於城市道路的建設也有突出之處,如在阿房宮的建築中,採用高架道的形式築成「閣道」,自殿下直抵南面的終南山,形成「復道行空,不霽何虹」的壯觀。
漢朝(西元前206~公元220年) 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在郵驛與管理制度上,更加完善,驛站按其大小,分為郵、亭、驛、傳四類,大致上五里設郵,十里設亭,三十里設驛或傳,約一天的路程。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載,西漢時全國共有亭29635個,如是則估計當時共有幹道近15萬公里。
溝通歐亞大陸的世界著名的絲綢之路,在西元前1世紀起已經形成商業之途,並將中國的絲綢穿逾沙漠,輸送到歐洲而得名,但主要是在西元前138到前115年,由西漢王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遠抵大夏國(即今阿富汗北部)而載之於史冊。絲綢之路主要路線,起自長安(今西安),沿河西走廊,到達敦煌,由此分成經塔里木河南北兩通道,均西行至木鹿城(今蘇聯境內)。然後橫越安息(在今伊朗)全境,到達安都城(今土耳其安塔基亞)。
又分兩路,一路至地中海東岸,轉達羅馬各地;一路到達地中海東岸的西頓(今黎巴嫩)出地中海。3世紀時,又有取道天山北面的較短路線,沿伊犁河西行到達黑海附近。絲綢之路不但在經濟方面,而且在文化各方面,溝通了中國和中東與歐洲各國。
後漢時期,在今陝西褒城雞頭關下修棧道時,經過橫亙在褒河南岸聳立的石壁,名為「褒屏」,曾用火石法開通了長14公尺,寬3.95~4.25公尺、高4~4.
75公尺的隧洞,就是著名的石門,內有石刻《石門頌》、《石門銘》紀其事。火石法先用柴燒炙岩石,然後潑以濃醋,使之粉碎,再用工具剷除,逐漸挖成山洞。
隋朝(581~618年) 匠人李春等在趙郡(今河北省趙縣)洨河上修建了著名的趙州橋首創圓弧形空腹石拱橋,是建橋技術上的卓越成就。在道路建設中較巨大的工程有長數千里的御道,《資治通鑑.隋記》﹕「發榆林北境至其牙,東達於薊,長三千里,廣百步,舉國就役,開為御道」,可見規模之大。
唐朝(618~907年) 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重視道路建設。唐太宗即位不久就曾下詔書,在全國範圍內要保持道路的暢通無阻,對道路的保養也有明文規定,不准任意破環,不准侵占道路用地,不准亂伐行道樹,並隨時注意保養。唐朝重視驛站管理,傳遞資訊迅速,緊急時,驛馬每晝夜可行500裡以上。
唐朝時已出現了沿路設定土堆,名為堠,以記里程,即今天的里程碑的濫觴。唐朝不但郊外的道路暢通,而且城市道路建設也很突出。首都長安是古代著名的城市,東西長9721公尺,南北長8651公尺,道路網是棋盤式,南北向14條街,東西向11條街,位於中軸線的朱雀大街寬達150公尺,街中80公尺寬,路面用磚鋪成,道路兩側有排水溝和行道樹,布置井然,氣度巨集偉,不但為中國以後的城市道路建設樹立了榜樣,而且影響遠及日本。
宋朝、元朝、明朝(960~2023年) 均在過去的道路建設基礎上有所提高,尤其是元朝地域遼闊,自大都(今北京)通往全國有7條主幹道,形成乙個巨集大的道路網。
清朝(1644~2023年) 利用原有驛道修建了長達約15萬公里的「郵差路線」。在築路及養路方面也有新的提高,規定得很具體。在低窪地段,出現高路基的「疊道」,在軟土地區用秫秸鋪底築路法,有如今天的土工織物,對道路建設有不少新貢獻。
古代以前是怎麼寄信的範圍,古時民間都怎麼寄信的
古時抄候,我們有驛站的,驛站可bai以是書信的中轉站,du 也可以是行人過客休息 zhi轉腳的地方。主要是dao用馬來當做傳送工具的。如果是十萬火急的信件,就會用上上等極品的馬來進行傳送。恩,尤其是戰爭的時候,所以以前就有良駒難求 一方面指戰鬥力,另一方面指戰報傳送的速度與質量。呵呵,不知滿意否?熟...
自建房,外牆就是紅磚沒刮水泥砂漿,內牆怎麼防水
建築物結構的防水,針對於紅磚牆而言 首先是要在砌築時,磚縫要密實,砂漿的質量要均勻 其次,就在於細緻的勾縫 從前有很多清水磚牆,都是不漏雨水的 或大面積外粉刷以防水了 僅從內牆做防水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對於建築物的使用壽命 雨水的迴圈浸泡 冬天的凍融迴圈 和整體的防水效果 門 窗處會漏雨水 都收影響...
為什麼鑽戒戴久了沒以前亮怎麼辦
鑽戒一般 抄採用18k白金及襲 鉑金鑲嵌為主,都有乙個共bai同du點,容易刮花和表層都有保護zhi層,氧化等情dao況會影響 的視覺體驗。一般國內品牌或國際奢侈品牌鑲嵌選用 為兩種,則18k金 au750 此 對於鑽石鑲嵌牢固行更為安全,特性硬度大,鑲嵌牢固,為鑲嵌珠寶而出現,其75 本質屬於 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