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簡介張籍《秋思》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簡介

2021-03-05 16:33:03 字數 4242 閱讀 3561

1樓:阿沾

《天淨沙·秋思》寫作背景: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鬱鬱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

作者簡介:馬致遠(約2023年-約2023年至2023年間),一說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名不詳,字致遠,晚號東籬,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作家、散曲家。

原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淒寒的夜色裡,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淒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乙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緻,前三句全由名詞性片語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

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

《天淨沙·秋思》屬於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儘管它是元曲(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名家評價

周德清:「秋思之祖。」(《中原音韻·小令定格》)

王世貞:「景中雅語。」(《曲藻》)

王國維:「《天淨沙》小令,純是天籟,彷彿唐人絕句。」(《宋元戲曲考·元劇之文章》)「深得唐人絕句妙境。」(《人間詞話》)

2樓:匿名使用者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乙個富於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我們再來看看詩人的歷史,原來他本籍吳中(今江蘇蘇州),這又使人想起晉人張翰的故事。據《晉書·張翰傳》說:

「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張籍與張翰異代同裡,且俱宦遊北方。張翰因**到齊王司馬冏即將作亂,知機引退,張籍未必有什麼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見秋風而思故鄉這一點上,卻極其相似。他雖不能象張翰那樣馬上「命駕而歸」,但卻把一腔思鄉之情傾瀉在紙上。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原籍蘇州(今屬江蘇),遷居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

貞元初,與王建同在魏州學詩,後回和州。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訪張籍。十四年,張籍北游,經孟郊介紹,在汴州認識韓愈。

韓愈為汴州進士考官,張籍被薦,次年在長安進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調補太常寺太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張籍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幾乎失明,明人稱為「窮瞎張太祝」。

元和十一年,轉國子監助教,目疾初愈。15年後,遷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

大和二年(828),遷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

3樓:匿名使用者

天淨沙 秋思》這首小令寓情於景,生動的表現了乙個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這首小令句法別緻,前三行全由名詞性片語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 「斷腸」二字為詩眼。

抒發了乙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飄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寄情於物,把悽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因此,此曲被後人稱為「秋思之祖」。

張籍《秋思》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簡介

4樓:匿名使用者

張籍《秋思》賞析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5樓:手機使用者

牧童詩呂岩 草坪原野有六七裡大,

逗弄笛子吹三四聲.

吃完飯黃昏後,

不脫蓑衣看明月.

秋思作者寫作背景。

6樓:氣流的壓強

《秋思》是唐代詩人張籍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寫的是宦遊在外的詩人,面對秋天的景物寫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及行動細節,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者對家人的深深思念. 原文: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詞句註釋 ⑴家:

一作「歸」。意萬重:形容思緒萬千。

⑵行人:指送信的人。 ⑶開封:

把封好的信拆開。白話譯文洛陽城中又颳起了秋風, 那涼絲絲的秋風似乎在催我寫一封家書, 將萬重心意與親人溝通、向親人訴說。 心事永遠說不盡, 無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將出發, 我又拆開了合上的信封, 檢查有沒有說全自己的心事。

求《秋思》的寫作背景

7樓:阿沾

寫作背景:他在創作這首詩時正客居洛陽城。當時是秋季,秋風勾起了詩人獨在異鄉的悽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於是創作了這首詩。

《秋思》是唐代詩人張籍創作的詩。

原文: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譯文:一年一度的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的遊子,不知家鄉的親人怎麼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了,又擔心匆匆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完;當捎信人出發時,又拆開信封,再還給他。

此詩描寫的是宦遊在外的詩人,面對秋天的景物寫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及行動細節,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者對家人的深深思念。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乙個富於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8樓:第一職責

詩人張籍客居異鄉,此時正值秋季,樹上的葉子的落完了,秋風此時也是涼涼的,作者由此傷懷,勾起了自己對故鄉的思念。

擴充套件資料

天淨沙·秋思

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淒寒的夜色裡,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9樓:匿名使用者

《秋思》是唐代詩人張籍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寫的是宦遊在外的詩人,面對秋天的景物寫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及行動細節,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者對家人的深深思念.

原文: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詞句註釋

⑴家:一作「歸」。意萬重:形容思緒萬千。

⑵行人:指送信的人。

⑶開封:把封好的信拆開。

白話譯文

洛陽城中又颳起了秋風, 那涼絲絲的秋風似乎在催我寫一封家書, 將萬重心意與親人溝通、向親人訴說。 心事永遠說不盡, 無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將出發, 我又拆開了合上的信封, 檢查有沒有說全自己的心事。

10樓:靜

故事是這樣的:詩人張籍在創作這首詩時正客居洛陽城,當時剛好是秋季。望著眼前樹葉黃落,百卉凋零,一切淒涼搖落的景象,作客他鄉的張籍免不了要勾起獨在異鄉的悽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可是,洛陽城距張籍的家鄉相隔數千里,當時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張籍不能立刻返鄉,他只好通過寫封家書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這使張籍本來已經很強烈的思鄉情中又增添了幾分欲歸而不能的惆悵,思緒變得複雜多端。思鄉情切,他心中湧起萬種情緒,覺得有說不盡、寫不完的話,而一時間又不知從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

張籍感到無從下筆,但又已經託人幫忙捎信,無暇再多加考慮。深厚豐富的情意難以表達,再加上時間匆匆,他覺得這封包含著千言萬語的信還是不盡人意,好像還有什麼重要的內容沒有寫進去。於是在捎信人將要出發的時候,又匆匆拆開信封,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補上幾句未說盡的話,唯恐遺漏了一句。

最後才將這封充滿著思鄉情感的信送去遠方。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11樓:匿名使用者

此詩描寫了唐代詩人張籍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寫的是宦遊在外的詩人,面對秋天的景物寫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及行動細節,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者對家人的深深思念.

驛路梨花的作者簡介,驛路梨花 寫作背景

彭荊風 1929年11月22日 2018年7月24日 男,漢族,1929年11月22日出生,祖籍江西萍鄉,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就職於成都軍區創作室,任主任,職稱文學創作一級,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協。1956年9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0年退休。其長篇報告文學 解放大西南 獲第五屆魯迅文學...

陳情表作者簡介,《陳情表》的作者和寫作資料背景

陳情表 陳情表 為西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 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暢達。該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 讀諸葛亮 出師表 不流淚不忠,讀李密 陳情表 不流淚者不孝 的說法。晉武帝徵召...

與朱元思書作者簡介,與朱元思書寫作背景

吳均 469 520年 字叔庠 xi ng 吳興故鄣 現在浙江安吉 人。生於宋明帝泰始五年 469 卒於梁武帝普通元年 520 南朝梁時期的文學家 史學家。沈約曾經見過吳均的文章,對此大為讚賞,誇讚吳均有才。梁天監初,柳惲為吳興,吳均召補主簿,柳惲經常讓吳均和他一塊對詩,吳均的文體清新秀麗,有古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