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雕塑的代表作

2021-03-05 15:02:22 字數 5822 閱讀 2582

1樓:baby速度

1.公尺隆《擲鐵餅者》 (大理石,羅馬複製品,西元前5世紀,羅馬國立博物館藏)

公尺隆是西元前5世紀上半期古希臘著名的雕刻家。他善於運用寫實手法創造性地刻畫人物在劇烈運動中的動態。《擲鐵餅者》便是他在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

公尺隆在這一作品中創造了乙個出色的充滿活力的運動員形象。尤見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擲鐵餅這一運動的整個連續過程,表現了一種動態的美。擲鐵餅者張開的雙臂像拉滿的弓,使人產生一種發射的聯想。

鐵餅和人頭的兩個圓形,左右呼應;緊貼地面的右腿如同乙個軸心,使曲折的身體保持穩定。整個雕像給人的印象是:健美、莊重、和諧,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運動員之所以呈現出**的形態,是由古希臘人的社會風俗所決定的。因為,古希臘人在從事體育運動和宗教性的文藝演出活動時,男子往往赤身**。他們認為完美健康的人體乃是人的驕傲,是神性的體現。

這種社會風俗反過來也促進了希臘人體雕像的發展,並且形成了西方美術中崇尚人體美的藝術傳統。

2.波利克利托斯《持矛者》 (大理石,羅馬複製品,西元前5世紀後半期)

波利克利托斯是西元前5世紀古希臘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長表現青年運動員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銅。據說他還寫了一本論述人體比例的**:《規則》。

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只留下《持矛者》和《束髮帶的青年》等幾件羅馬時期複製品。其中《持矛者》尤為重要。它塑造了乙個體格健壯、充滿朝氣的青年戰士的形象,體現了古希臘人在希波戰爭勝利後對英勇保衛國家的戰士們的崇敬心情。

同時,它也是作者長期研究人體比例的驗證,即他認為最理想的人體比例,是頭與全身的比例為7∶1。按照這樣的比例塑造的人體,顯得比較粗壯,但它是以均衡自然的體態和嚴格的比例表現出來的,符合當時希臘人審美趣味的標準的人體美。以至當時的雕刻家們就把這座雕像稱作「規則」,即把它看作是人體美的規則和典範。

3.《拉奧孔》 (大理石,高178釐公尺,西元前1世紀末,哈格桑德羅斯、波利多魯斯、阿典諾多魯斯等作,現藏羅馬梵蒂岡博物館)

這是2023年1月4日義大利人在羅馬舊皇宮的地基上挖葡萄園時發掘出土的一尊希臘雕刻原作。它的作者是羅得島的三位雕塑家。這件著名的群雕取材於希臘神話中關於特洛伊戰爭的傳說。

傳說希臘人與特洛伊人作戰,10年不分勝負。後來希臘人巧施木馬計,攻入了特洛伊城。該城神廟祭司拉奧孔在特洛伊城被攻陷前,曾識破這木馬計,並提出警告。

他的這一行動違背神意,宙斯派巨蛇將拉奧孔父子三人活活咬死。這件群雕正是表現拉奧孔父子被巨蛇纏咬,瀕於絕境時肉體的痛苦和拼命掙扎的情景。這一雕像被發掘出土時,拉奧孔的右臂已經殘缺。

當時教皇即請雕刻大師公尺開朗基羅進行修復。公尺開朗基羅對此十分謹慎,只畫了一幅素描圖,並表示不敢隨意修復。後來由他的兩個門徒將拉奧孔的右臂修復成我們在有些**上看到的直伸的姿態。

長期以來,許多美術史和美學著作中刊用的《拉奧孔》的**大多是這種形象。經過長期的研究論證,證明拉奧孔的右臂應當像本教科書刊出的**顯示的屈臂。

在這一雕像中,拉奧孔絲毫沒有神話人物的特點,而是乙個普通的父親。他帶著兩個兒子處在即將被兩條兇猛的大蟒咬死的危險之中。作者在表現三個人的危境上,作了精心的安排。

拉奧孔的左側是其長子。他的臉被蛇纏住。他被嚇呆了,極力想把腳從蛇的纏繞中拔出來。

拉奧孔的次子已被蛇緊緊地纏住,在上胸已繞成乙個結。他正努力掙脫右臂。他用左手想把蛇頭拉開,而蛇則正想從他手下鑽過去,沒有咬他。

位居**的拉奧孔極力想使自己和他的孩子從兩條蛇的包圍中掙脫出來。他抓住了一條蛇,正因為此他的臂部被蛇咬了一口。拉奧孔的身體急劇地向一邊躲避,胸部挺起,腹部收縮,頭垂向受傷的一邊。

全身的肌肉正如18世紀德國著名美術史家溫克爾曼所說的:「肌肉運動已達到極限。它們像一座座小山丘相互緊密毗連,表達出在痛苦和反抗狀態下的力量與極度緊張。

」「在這裡痛苦流經所有肌肉、神經和血管。」(溫克爾曼:《古代藝術史》)

雕塑家們這一精心安排,使三個人物的動作、姿態、表情既統一而又有變化,且顯得很有層次。正如18世紀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和美學家萊辛(2023年—2023年)在他的名著《拉奧孔》中指出的:「這無疑是一種很巧妙的構思,顯出了一種不平凡的圖畫的想象力。

」4.加爾橋 (公元14年,法國尼姆)

這是現存的著名的古羅馬高架輸水道,因位於今法國南部加爾河上,俗稱「加爾橋」。

注重實用的羅馬人,出於對外擴張和維護帝國統治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滿足奴隸主階級奢侈生活的要求,興建了各種公共設施,其中最突出的是高架輸水道。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將羅馬的輸水道與埃及的金字塔看作是人類創造的奇蹟。當年的羅馬城共擁有11條高架輸水道。

它們每天輸入羅馬城的總水量是8 400萬加侖,減去沿途的損耗,每天流入羅馬城的水量約有3 800萬加侖。按當時羅馬城內的人口(100萬)計算,平均每人每天38加侖。這個數量在20世紀歐洲的城市也不多見。

至今在當年羅馬帝國統治的區域內,不少地方還殘存著古羅馬高架輸水道的遺跡。其中最壯觀的就是「加爾橋」,該橋橋長268.83公尺,共有三層,總高48公尺,每層均用券拱,最低層券拱的跨度為16公尺—24公尺;第二層券拱的尺寸與最低層相同,最高一層是輸水道,券拱的跨度為4.

6公尺。整個輸水道的造型極其巨集偉壯觀。

5.羅馬萬神廟 (公元2世紀,位於今義大利羅馬)

羅馬帝國時期最為壯觀的神廟建築。最初建於西元前27年,是由奧古斯都的密友和副手、著名政治家阿格利帕主持的。後因遭雷擊而被破壞。

公元118年—128年,徹底重建。神廟的形式改為古羅馬特有的穹窿頂的圓形神廟。三世紀初,塞維魯王朝第一代皇帝塞維魯或第二代皇帝卡拉卡拉,又在圓形神廟前建了一座長方形神廟,並將它與圓形神廟重新組合,以長方形神廟作為整個神廟的入口。

這樣,後加的長方形神廟實際上成了萬神廟的乙個門廊。這樣一來,萬神廟就變成現存的坐南朝北、集羅馬圓形神廟與希臘長方形神廟於一體的綜合體。

萬神廟的圓形大殿首先以它巨集大的規模與精巧的建築結構著稱於世。大殿是乙個巨集大的圓形大廳,上面覆蓋著乙個史無前例的大圓頂。它的直徑達43.

43公尺,在現代建築結構誕生以前,它一直是世界建築史上最大的大圓頂。從地面到大圓頂頂部的高度恰好也是43.43公尺。

這就意味著整個大殿的空間正好嵌得下乙個直徑為43.43公尺的大圓球,使整個大殿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大圓頂的建築方法,至今雖不很清楚,但它的結構技術是相當高超的。

這與古羅馬人首先發明了以具有水泥性質的天然火山灰與沙石結合而成的混凝土有很大的關係。

6.羅馬大角鬥場 (公元1世紀)

這是羅馬帝國時期最著名的建築。它是弗拉维王朝的創立者韋斯巴香驅使幾萬名奴隸和俘虜,於公元70年—82年建成的。它是專門為奴隸主階級和平民**角鬥和鬥獸以及其他遊戲而建造的,故稱「大角鬥獸場」。

又因它的外觀呈橢圓形,故又稱「大圓劇場」。這一建築雖已遭到嚴重破壞,但它的規模和結構還清晰可見。整個角鬥場的長軸徑約188公尺,短軸徑約156公尺,**的表演區長軸86公尺,短軸54公尺,觀眾席約有60排座位,可容納六萬多名觀眾。

角鬥場的立面高48.5公尺,分成四層,下三層每層都採用不同形式的柱子,一層比一層輕巧、華麗,各層之間用了三道水平簷口,好像是三道箍,緊緊地箍住整個建築物,顯得非常堅固、穩定。為了解決觀眾出入的方便,觀眾的座席和通道都是經過精心安排的,像這樣完善的建築型制,在體育建築中一直沿用到現在,並沒有原則性的變化。

它雄辯地說明了古羅馬建築藝術所達到的高度水平。

7.圖拉真紀念柱 (公元106年—113年間建,通高38公尺,義大利羅馬)

紀念柱或稱紀功柱、凱旋柱,是與凱旋門同樣性質的一種紀念性建築,是古羅馬人的創造。公元2世紀初,羅馬帝國極盛時期的皇帝圖拉真創造了羅馬第一座紀念柱以炫耀羅馬帝國的威力。它是一根用大理石砌成的多立克式的大圓柱,由底座、柱身和柱頂三部分組成,總高38公尺。

柱身內部有一螺旋形梯子,可直登柱頂。柱頂上原來是乙隻用青銅鑄成的古羅馬軍用的聖鳥——鷹,後改立圖拉真的鍍金雕像。現存雕像則是16世紀重立的**的使徒彼得的雕像。

柱身繞有23圈,共長244公尺的浮雕帶。全部是描寫圖拉真皇帝公元101年侵略達契亞人的戰爭經歷,浮雕上共出現了二千五百多個人物,所表現的歷史情節、人物容貌以至服飾等細節,有很高的真實性,為歷史學家們所重視。為了頌揚圖拉真的功績,圖拉真在整個浮雕中先後出現達九十多次,竭盡了對帝王的歌頌。

8.提圖斯凱旋門 (公元81年建,高14.4公尺,寬13.3公尺,義大利羅馬)

凱旋門是古羅馬統治者為炫耀侵略戰爭的勝利而創造的紀念性建築。一般是單獨建立,通常是橫跨在一條道路上。羅馬共和時期後期(約西元前200年)已開始出現這種建築,但數量很少。

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幾乎每一次重大戰役的勝利都要在羅馬城和被羅馬帝國征服的地方建造凱旋門,凱旋門的數量因而激增。至4世紀時,僅羅馬城內就有36座。至今羅馬城內還儲存著三座比較完整的凱旋門。

帝國前期弗拉维王朝第二代皇帝提圖斯在位時(公元79年—81年)建立的提圖斯凱旋門即是其中的一座。它是為了紀念提圖斯戰勝猶太人的勝利而建的。它的體積較小,且只有乙個拱門,但進深較大(約6公尺),內壁有較好的浮雕,立面的台基與女兒牆也較高,給人以穩定、莊嚴之感。

9.君士坦丁凱旋門 (公元312年,古羅馬)

君士坦丁凱旋門是羅馬城現存的三座凱旋門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為慶祝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12年徹底戰勝他的強敵馬克森提,並統一帝國而建的。這是一座三個拱門的凱旋門,高21公尺,面闊25.

7公尺,進深7.4公尺。由於它調整了高與闊的比例,橫跨在道路**,顯得形體巨大。

凱旋門的裡裡外外充滿了各種浮雕,表面上看去,巨大的凱旋門和豐富的浮雕雖然氣派很大,但缺乏整體觀念。原因是凱旋門的各個部分並非作為乙個統一體而創作的,甚至其中的大部分構件是從過去的一些紀念性建築,如圖拉真廣場建築上的橫飾帶、哈德良廣場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馬克·奧萊略皇帝紀念碑上的八塊鑲板,拆除過來的。儘管如此,它仍不失為一座巨集偉壯觀的凱旋門,尤其是它上面所儲存的羅馬帝國各個重要時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動的羅馬雕刻史。

10.《卡拉卡拉像》 (大理石,頭高27.5釐公尺,公元3世紀初)

這是羅馬帝國時期肖像雕塑的代表作之一。卡拉卡拉是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的第二代皇帝。他是古羅馬歷史上嗜血成性的暴君之一。

他曾以謀反罪處死他的岳父,並將妻子流放海島,後又加以殺害。他二十三歲即帝位後,與其弟弟的衝突日益加劇。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不顧母親的勸阻將弟弟殺死,並將其弟的許多友人也加以殺害。

他曾大肆**日耳曼部族,並進攻安息帝國。最後他自己也被人刺死,總共只做了七年皇帝。了解了此人的為人,再來看他的肖像雕塑,人們就不難認識到,這個高度個性化了的作品,與古羅馬其他優秀肖像雕塑所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緊緊地抓住了「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個環節,著重刻畫了那緊蹙的橫眉之下的那雙多疑而又**的眼睛。

那過於捲曲的頭髮和滿臉的鬍鬚,更進一步強化了他的**性格。這一雕像的藝術技巧,標誌著羅馬的肖像雕塑已經達到了頂峰,這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11.《弗拉维時期的婦女像》 (大理石,高63釐公尺,約公元1世紀末,羅馬市**博物館藏)

這是羅馬肖像雕塑中貴族婦女像中的重要作品,是一件等身的大理石胸像。雕像所表現的具體人物不明。但從婦女所梳的當時最時髦的高捲髮式看,這是乙個貴族婦女的肖像。

她的高傲與雍容華貴的神態,刻畫得相當突出。這說明這時期的雕塑作品,在表現現實生活方面比以前更加深入細緻了。尤其是在這個婦女複雜的髮式上,作者運用鑽子鑽孔的辦法,將那一捲一捲的頭髮都鑽了孔。

這些孔在光線的映襯下顯示出豐富的光影變化,從而大大增強了雕像的藝術魅力。原來靠給雕像塗色以增加其藝術性的辦法,逐漸讓位於使雕像本身具有豐富的光影變化的方式。因這變化始於羅馬帝國弗拉维王朝,故有人稱這種變化為「弗拉维色彩主義」。

12.《馬可·奧萊略騎馬像》 (青銅,高4.24公尺,約公元2世紀,羅馬)

這是羅馬帝國前期著名的一座帝王肖像。馬可·奧萊略是羅馬帝國「五賢君」之一。他是希臘斯多葛派哲學的忠實信奉者,主張人們通過自我教育而達到無私互愛,企圖實踐柏拉圖的理想國。

他在位的年代(公元161年—180年),帝國已開始衰落。他又親身經歷了**、瘟疫、戰爭、飢荒、軍事叛亂等災難,使他深感現實生活與他信奉的烏托邦理想相距甚遠,因而感到失望和苦惱。他的這種思想情緒反映在他逝世前十年用希臘文寫的著名的含有自我反省之意的《冥想錄》之中。

這座青銅騎馬像,雖然姿勢有些程式化,但整個雕像比較莊重、深厚,較好地表現了這位具有哲學家和文學家氣質的帝王形象,是迄今儲存下來的唯一的羅馬帝國時期具有紀念碑性質的帝王騎馬像,也是後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名人騎馬像的範本。

古代羅馬肖像雕塑的特點,古羅馬肖像雕塑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說到古羅馬時期的肖像雕塑就不得不說 卡拉卡拉像 這尊大理石胸像高50cm,在雕像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張性格鮮明的臉 方方的臉龐,嘴角內收,頭部低斜,緊縮的雙眉,多疑而 的眼睛流露出凝滯的眼神。雕像眼睛的刻畫令人嘆為觀止,那是一雙充滿著複雜感情的眼睛 兇惡 暴躁 多疑 恐懼。殘暴和 為他消滅了許多...

高爾基的代表作是什麼,高爾基代表作

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 高爾基代表作 契爾卡什 淪落的人們 柯諾瓦洛夫 海燕之歌 小市民 底層 避暑客 太陽的孩子們 野蠻人 母親 敵人 懺悔 奧古洛夫鎮 義大利童話 俄羅斯童話 童年 人間 我的大學 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 海燕 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 童 間 我 母親 敵 不是為何不是為何不是為...

古希臘雕塑與古羅馬雕塑的差異,古希臘與古羅馬雕塑有何不同

1 世俗化程度不同。希臘雕塑追求客觀真實之美的境界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羅馬雕塑沿襲了希臘雕塑追求 真實之美 的傳統,但比希臘時期的雕塑更加的世俗化。2 客觀寫實性不同。羅馬雕塑比古希臘雕塑更加寫實。在羅馬時期許多軍事家或政治家都要求雕塑家為他們塑造肖像,甚至羅馬人還經常性的用雕塑來留存死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