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牛牛的天空下
明孝陵簡介: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的
陵墓,座落在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明孝陵是南京地區建築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陵垣周長達22.5公里。
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決定,將明孝陵與北京十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朱元璋的陵墓花了十七年時間建成。現存的僅為陵園最後部分。其總體布局分為兩部分:
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神道上立有石獸、石人,陵園 的宜城有遂逍可登其頂,頂的正中有石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即是朱元璋葬地。門內四方城有朱棣為其父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
明孝陵布局巨集雄,規制嚴謹,陵神道開了彎而且長的先例並影響了明清兩代,現存下馬坊、碑亭、石獸、望柱、翁仲石人、「 治隆唐宋」碑殿、四方城和寶城等古蹟,縱深2.62公里, 當年圍繞的紅牆22.5公里現存遺跡,尚可窺見皇家陵園的氣勢規模和我國古代建築雕刻藝術的高度成就。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為了防止後人盜墓,曾於同一天從南京13個城門同時出殯,而且車馬儀仗完全相同,使人難辨真偽。當年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對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六種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
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於衛橋與中山陵之間,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有立於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公尺。
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神道由此向西經外金水橋(今紅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向北,長約1800公尺。
其中段為石象路,這段路上相向排列著12對石獸,分別是獅、駱駝、象和馬等6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後面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雲龍,氣勢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著4對身著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可惜有些已經損壞。
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
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碑亭後原建有兩御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明孝陵地面木結構建築大多毀於202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現僅存下馬坊、禁約碑、內紅門、碑亭中壁、石像生、方城明樓下部等磚石建築。
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象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現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202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餘公尺、寬數十公尺的空地,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
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公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橋北是一座寬75公尺、高16公尺、進深31公尺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
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築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已毀,現僅存四面磚牆。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寶頂是乙個直徑約400公尺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
四周樹木蔥蘢,松濤陣陣,令人不禁而發思古之幽情。
明孝陵景區名勝眾多,風光秀麗,位於其正南的賞梅勝地梅花山,建有萬株梅園、博愛閣、暗香閣櫻花園、花開時節,暗香浮動,遊人如織;東側的紫霞湖、正氣亭、定林山莊,林壑幽深;西南的中山植物園,佳卉留芳;整個景區面積156.7萬平方公尺。
2樓:佛手
明孝陵簡介:
明孝陵,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坐落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202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 2023年7月3號決定,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其周邊的常遇春墓、仇成墓、吳良墓、吳楨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時被劃入世界遺產保護範圍。
神功聖德碑及碑亭,在大金門正北70公尺處,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一年(2023年)為朱元璋撰述的****碑及碑亭。神功聖德碑亭建於明永樂十一年(2023年),建築平面為正方形,故俗稱「四方城」,內建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樓頂已毀。原碑亭為磚石砌築,平面呈正方形,亭子的結構頂部已蕩然無存,現僅存四壁,每壁各有乙個寬5公尺的拱形門洞,外觀如乙個城堡,故俗稱「四方城」。
神道向北18公尺的盡頭為櫺星門,門已不存,僅存石柱礎6個。從遺跡看,櫺星門應是三開間的建築。
過櫺星門折向東北275公尺,即到御河橋,也稱金水橋。御河橋為石砌橋,原為5孔,現存3孔,橋基和河兩邊駁岸的石構件均是明代原物。通過御河橋向北,順緩坡而上,便是陵寢的主體建築。
文武方門:文武方門是孝陵的正門,原為5個門洞,3大2小,中間3個為拱形門洞,兩邊2個為長方形門洞。廡殿頂上蓋黃色琉璃瓦。
碑殿之後是孝陵的主要建築孝陵殿,即享殿。原孝陵殿已毀,尚存3層須彌座台基,通高3.03公尺,台基上有大型柱礎56個。
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後各有3道踏垛,尚存6塊浮雕雲龍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長57.30公尺、寬26.
6公尺,可見當時該建築之巨集大。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馬皇后神位。現存建築是清朝同治年間兩次重建的三小間享殿。
現殿內是「明孝陵史料陳列室」。
方城是孝陵寶頂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築,外部用大條石建成,東西長75.26公尺,南北寬30.94公尺、前高16.
25公尺、後高8.13公尺,底部為須彌座。方城正中為一拱門,中通圓拱形隧道。
由54級台階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寶頂南牆,用13層條石砌築。正中橫刻「此山明太祖之墓」,顯然為後人所製。
沿方城左右兩側步道即可登上明樓。明樓在方城之上,原為重簷黃瓦大屋頂建築,屋頂早已毀,僅存四壁磚牆,東西長39.45公尺,南北寬18.47公尺,南面開3個拱門,其餘三面各開1個拱門。
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國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線,而是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墓的梅花山形成乙個彎曲的形狀,形似北斗七星。由衛崗的下馬坊至文武方門的神道長達2400公尺左右。下馬坊即孝陵的入口處,是一座二間柱的石牌坊,額枋上刻「諸司**下馬」六個楷書大字,謁陵的文武**,到此必須下馬步行。
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御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櫺星門。過櫺星門折向東北,便進入陵園的主體部分。
這條正對獨龍阜的南北軸線上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陵寢建築都是按中軸線配製,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明孝陵簡介
3樓:dnf暗影使者
南京明孝陵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鍾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合葬於此。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巨集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
依歷史程序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的。明孝陵建於明洪武十四年(2023年),翌年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馬皇后諡「孝慈」,故陵名稱「孝陵」。
洪武三十一年(2023年),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至明永樂十一年(202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整個孝陵建成,歷時30餘年。明孝陵也是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寢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4樓:匿名使用者
各位遊客: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各個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蹟和遺址。現在我們要去參觀遊覽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馬氏的合葬墓,它位於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洪武十五年,明孝陵完成後,正好遇上馬皇后去世,朱元津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將其靈樞葬人陵墓,封她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請大家看,這便是明孝陵的正門——大金門,紅色牆壁向東西蜿蜒,氣勢非凡。
各位遊客:進入明孝陵陵園區內,首先看到的這座石牌坊,叫做「下馬坊」,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築。石坊上刻著的是「諸司**下馬」6個大字。當時的文武**到此必須駐轎下馬,以示尊敬。
各位遊客:過了御河橋,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向著東西,又叫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
石象路長615公尺,路上兩側分列6種12對共24只石獸,每種4只,兩蹲兩立,自東向西排列著獅、獬豸、駱駝、象、麒麟和馬。
接著請大家跟我往北前行,去參觀明孝陵的主體建築。
首先我們來到了金水橋前,金水橋為三孔石橋,橋面設有欄杆,大家可以在這拍照留念。
從金水橋向北200公尺,順坡而上,這就是明孝陵主體建築的正門,名叫文武坊門。門上嵌有青石碑一方,陰刻餾金「明孝陵」3個大字,為曾國藩所題。
根據專家考證,這座地下宮殿必定大於北京昌平十三陵中已發掘的第十個陵墓「定陵」。但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未曾得到發掘,一旦發掘,必將又是一大奇觀。
各位遊客:明孝陵的導遊講解就到此結束,大家如果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將盡量滿足你們。現在請隨我一起上車,去遊覽下乙個景點。
5樓:好快樂的小豬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墓,座落在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明孝陵是南京地區建築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陵垣周長達22.5公里。
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決定,將明孝陵與北京十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朱元璋的陵墓花了十七年時間建成。現存的僅為陵園最後部分。其總體布局分為兩部分:
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神道上立有石獸、石人,陵園 的宜城有遂逍可登其頂,頂的正中有石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即是朱元璋葬地。門內四方城有朱棣為其父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
明孝陵布局巨集雄,規制嚴謹,陵神道開了彎而且長的先例並影響了明清兩代,現存下馬坊、碑亭、石獸、望柱、翁仲石人、「 治隆唐宋」碑殿、四方城和寶城等古蹟,縱深2.62公里, 當年圍繞的紅牆22.5公里現存遺跡,尚可窺見皇家陵園的氣勢規模和我國古代建築雕刻藝術的高度成就。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為了防止後人盜墓,曾於同一天從南京13個城門同時出殯,而且車馬儀仗完全相同,使人難辨真偽。當年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對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六種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
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於衛橋與中山陵之間,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有立於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公尺。
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神道由此向西經外金水橋(今紅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向北,長約1800公尺。
其中段為石象路,這段路上相向排列著12對石獸,分別是獅、駱駝、象和馬等6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後面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雲龍,氣勢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著4對身著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可惜有些已經損壞。
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
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碑亭後原建有兩御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明孝陵地面木結構建築大多毀於202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現僅存下馬坊、禁約碑、內紅門、碑亭中壁、石像生、方城明樓下部等磚石建築。
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象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現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202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餘公尺、寬數十公尺的空地,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
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公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橋北是一座寬75公尺、高16公尺、進深31公尺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
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築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已毀,現僅存四面磚牆。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寶頂是乙個直徑約400公尺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
四周樹木蔥蘢,松濤陣陣,令人不禁而發思古之幽情。
明孝陵景區名勝眾多,風光秀麗,位於其正南的賞梅勝地梅花山,建有萬株梅園、博愛閣、暗香閣櫻花園、花開時節,暗香浮動,遊人如織;東側的紫霞湖、正氣亭、定林山莊,林壑幽深;西南的中山植物園,佳卉留芳;整個景區面積156.7萬平方公尺。
明孝陵的神道是如何布置的,南京明孝陵神道是蜿蜒曲折的布局,可為什麼石像路神道是直的?
神道即現在的石象路。自東向西,路兩邊依次排列著獅子 獬豸 駱駝 象 麒麟 馬等石獸,都是兩立兩蹲,共二十四座。石獸盡端,轉向自南向北為另一組 第一對是華表,上刻雲龍浮雕,然後為四對石人 兩對武將,身披甲冑,手持金吾 兩對文臣,頭戴朝冠,手捧朝笏。南京明孝陵神道是蜿蜒曲折的布局,可為什麼石像路神道是直...
描寫「明孝陵」的詩句有哪些?描寫明孝陵的詩句
過明孝陵 田牧。梅花園外置桃花,十里香塵漫紫霞。已道名山僧佔盡,林深更有帝王家。遊南京明孝陵感懷 七絕二首 田牧。百花依舊訴春秋,不老青山葬古丘。歲月猶如溪谷水,奔流向海不回頭。千秋帝業成春夢,萬古江山作畫屏。繼往今來多少事,曇花一現似流星。詠明孝陵二首 田牧。孝陵氣勢壓江東,萬頃松濤動遠空。不見煤...
明孝陵在明代是不是還是在戰國,明孝陵在明故宮裡面嗎
這個當然是明朝的,這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 孝慈 故名孝陵。坐落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 2003年7月3號決定,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