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名牌牛仔專賣
1、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
2、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
3、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反對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
出處: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孟子出生時,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
2樓:因為不懂才註冊
我們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裡,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
那麼,什麼叫「正義」?《現代漢語詞典》中說:「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於人民的道理」.
這是富於現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乙個著名論斷.《孟子·公孫丑下》中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裡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對的意思.
這段話是說,對得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對失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就連親戚都會反對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拿全天下都順從的力量,來攻打連親戚都反對的人,要麼不戰,一戰必勝.
孟子在這裡說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個人,而是指一國之君.一國之君既是戰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袖.孟子通過論述戰爭勝負的問題,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然而在孟子看來,「民心向背」對於戰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於政治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說,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謂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援、擁護和幫助.
所謂的「得天下」,是指通過施行仁政來「王天下」,而不是單靠武力來爭奪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悅誠服,自動來歸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來,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
因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麼,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關愛和保護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們聚積起來,人民所厭惡的,不要強加給他們.
人民所希望的是什麼呢,當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認為,這是行仁政的根本著眼點.做到了這一點,然後民心歸服、天下歸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戰必勝矣」的主要原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闡述了什麼政治主張
3樓:匿名使用者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全文主要闡述的觀點人和是三者中最重要的,施行仁政著,人心團結,不戰則已,戰必勝。體現了孟子的仁政主張也就是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
4樓:匿名使用者
得道多助,抄
失道寡助 這篇短文襲
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援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註釋是:
「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註釋是:
「民和為貴,貴於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可見這一章不是論戰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後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並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後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
短文最後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旨是什麼
5樓:我是龍的傳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簡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援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註釋是:
「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註釋是:
「民和為貴,貴於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可見這一章不是論戰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後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
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公尺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6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樓:a守沙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心論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斷)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特別字詞拼音,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拼音版
d d o du zh sh d o gu zh 得 道 多 助 失 道 寡 助 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 違背道義,必陷於孤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拼音版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拼音版如下 ti n sh b r d l d l b r r n h s n l zh ch ng q...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共三種 依次為 舉例論證 道理論證 對比論證 若只有兩空就填前兩個 舉例論證 道理論證 對比論證 舉例論證 道理論證 對比論證 對比論證其實很顯著,文中寫了 攻城與守城 就是對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採用的論證方法是?1 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論點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結論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 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文表明中心論點的句子是哪兩句?30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是中心論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是結論。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