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那年花開正月圓
這不是論語上的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踰矩
2樓:獨屋王
《論語》中記載孔子對自己的評價說:「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踰矩。」以前讀這段話總不知是什麼意思,翻看歷代的註釋也眾說紛紜。
我現在已五十多歲了,聯絡自己人生走過的歷程,似乎對這句話有了頓悟。我現在把它寫出來,和有興趣的朋友磋商。
我的理解是,這是孔子到了七十歲時對自己心理歷程的總結。孔子聰穎好學,敏悟深遽,志向遠大,老覺無成,回顧一生,實感無賴,自我安慰,才對自己一生作了評價。
「吾十五而志於學」,意即我到十五歲才知道下決心學習。志作立志解。小孩子一般七歲左右發蒙,但學習目的不明確,是懵懂的,不知專心致志地學習。
從小就知道發憤苦讀的小孩是極少數。孔子雖然後來成為聖人,但在十五歲之前也是不知道發憤學習的。
「三十而立」,意即到了三十歲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即我這一生做什麼,就像今天的年輕人確定做什麼專業一樣。一般人二十歲就確立了,孔子遲了,愛玩,他去當吹鼓手去了。直到三十歲才醒悟要幹正事。
「四十而不惑」,三十歲確立了要幹正事,幹什麼正事呢?今天想幹這,明天想幹那,拿不定主意,有疑惑。意即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才不疑惑。
才堅定要幹「興滅國,繼絕氏,舉逸民」、「克已復禮」的大事。這個「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不是對任何事物、任何道理的不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四十歲堅定了目標,競競業業乾到五十歲,在魯國當大司寇,極力去「克己復禮」,但是也沒乾成,這是天命啊!不是我不努力、不專心致志啊!意即五十歲也沒達到目標我才知道這是天意啊!
並不是五十歲能知道天的意志。
「六十而耳順」,大志向沒實現,埋怨的,挖苦的,汙辱的,恥笑的,等等,都來了,甚至有的罵孔子是「喪家之犬」。聽得人心煩意亂,五臟六腑充斥著怨恨之氣,直到六十歲才聽著那些話感到無所謂,聽著只像沒聽著的,意即到了六十歲什麼話聽起來都心情順暢,不生氣。都無所謂。
「七十而隨心所欲,不踰矩」,大志向未實現,孔子便去研究《周易》,修訂《春秋》,一至到了七十歲,這時侯孔子的心理修養達到了最高境界,說話、做事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也不會違反道德,違反周禮。
孔子的這段話,概括、精確,只幾十個字就把一生的心理歷程道出來了。我們從孔子的話中可以聽得出,在行將走完人生歷程,在回顧自己一生的作為的時侯,作為一代天才,一代哲人的孔子的心裡,也不免帶有幾分遺憾,幾分無賴。
孔子的一生,就像杜甫評價諸葛亮的一生樣:「三方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其所主張的事雖不可為,但其人品卻高不可及。
湖北省雲夢縣 王保清
2009.9.25
3樓:青蘋四季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這一過程,是乙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
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三十而立,是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乙個階段,四十不惑,是說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而不是說對什麼都不疑 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謂的宿命論,而是明白所謂命運,現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應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順,是說這個時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壞的自己能辨別。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是說到了七十歲時的時候,你在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時候就基本不會犯錯,而不是說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我們讀論語是不能粗心大意,不能片面的從文字上理解,而要深入了解這些話的用意,並把它應用到生活中去。
4樓:匿名使用者
要我看這是聖人的比照,我們凡人能五
十、六十不惑就不錯了。五十知天命:我今年六十剛剛有點不惑,你說知天命,知道天體運營;大自然規律。萬萬不可能。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 是什麼意思呀
5樓:**ile灬微光丶
1、二十弱冠
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2、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
3、六十花甲
花甲即一甲子。由天乾、地支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為一迴圈。因干支名號錯綜參互,故稱花甲子。後稱年滿六十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時代、年紀、年歲。
4、七十古稀
古稀,指七十歲。古稀的意思是原有古來稀少,由於古代醫學技術不發達,能夠活到七十歲的老年人比較少見,因此用古稀來形容七十歲。唐·杜甫 《曲江》詩之二: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5、八十耄耋
耄耋(mào dié):**十歲。
七十曰耄,頭髮白耄耄然也。 八十曰耋;耋,鐵也。**變黑色如鐵也。後用耄耋指代**十歲。
擴充套件資料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男孩7歲稱韶年。
男孩10歲以下稱黃口。
男孩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男孩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7歲稱髫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女孩16歲稱碧玉年華。
女孩20歲稱桃李年華。
女孩24歲稱花信年華。
女子出嫁稱摽梅之年 。
6樓:20金找人帶塔
"逾弱冠"——就是超過弱冠之年,換句話說就是二十出頭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歲了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就沒有什麼可以顧慮、疑惑的了。(有一種沒有選擇和後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歲就不得不認命了,已經無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陰曆來算,已經天支地幹乙個輪迴了,要認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經是糟老頭了,人生快到頭了。耄耋:八
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詮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
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
7樓:墨遙夜
弱冠 是古代
男子的成年禮 好比女子十六及笄
表示成年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但體還未壯,所以稱做弱冠,後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冠禮 就是指把頭髮束起來 不在梳孩童時的雙鬏
而立 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三十歲通俗來講就是三十歲後就要有自己的學術體系了,有自己的威望了。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就沒有什麼可以顧慮、疑惑的了。(有一種沒有選擇和後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歲就不得不認命了,已經無法抗拒了。 古人的一種說法,形容人到了五十就要一心一意滴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不可逆天行
六十花甲——六十在陰曆來算,已經天支地幹乙個輪迴了,要認老了。 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曆法,以六十年為一迴圈,一迴圈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另外花甲也是軟體動物蛤蜊的別稱。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經是糟老頭了,人生快到頭了。 古稀」是中國人自古指七十高齡的說法。它源於唐代大詩人杜甫《曲江二首》詩,杜甫吟詠道:
「人生七十古來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嘆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歲,自古以來十分稀少。
耄耋 **十歲。耄,形聲字,上形下聲,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 語出《漢·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8樓:王芳
古代男子20歲加冠,就是成年,三十歲是而立之年,事業應該有點成就了,四十歲正在探尋人生,五十歲就活明白了,60歲一甲子輪迴,能活到70的人很少,80·90就更不容易了
9樓:天下草原大總管
總的意思是:就是不斷的學習,到了什麼歲數就該知道該幹學習什麼樣的知識了,即使到了隨心所欲的時候,也不能超越「禮」的準則,無論怎麼學這都是正道(仁、義、禮、智、信 做人的準則)。
10樓:紫戀花雨傾城
"逾弱冠"——就是超過弱冠之年,換句話說就是二十出頭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歲了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就沒有什麼可以顧慮、疑惑的了。(有一種沒有選擇和後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歲就不得不認命了,已經無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陰曆來算,已經天支地幹乙個輪迴了,要認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經是糟老頭了,人生快到頭了。耄耋:八
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詮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
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
11樓:春意盎然
這是古時候形容年齡的別稱,從小到大分別為: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耄耋(mào dié):**十歲。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老人
拓展資料:
耋dié
(形聲。從老、至聲。本義:年老。古指
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同本義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東漢·許慎《說文》
則大耋之嗟。--《易·離》。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綏焉。--《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禮。--《禮記·射義》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壽);耋壽(指高壽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耄mào
《形》(形聲。從老,毛聲。本義:年老)
同本義。古稱大約七十至九十歲的年紀
匪我言耄。--《詩·大雅·板》
亦聿既耄。--《詩·大雅·抑》
老夫耄矣,無能為也。--《左傳·隱公四年》
又如:耄兒(老人和兒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學(年耄碩學之士);耄聵(年老糊塗);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歲的年齡;高齡、高壽);耄儒(老儒)。
年老昏亂
耄期倦於勤。--《書·大禹謨》
又如:耄思(思緒紛亂);耄耄(紛亂貌);耄亂(謂年老昏亂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憒);耄聵(年老糊塗);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
十歲不愁 二十不悔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耳順
出自 禮記 曲禮 禮記 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 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意思是 十歲的時候不發愁,二十歲的時候不後悔,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
三十而立的而立是啥意思呢,三十而立是啥意思?
而立 意思是 可以自立於世,即做事合於禮,言行都很得當。出自 春秋孔子 論語 為政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譯文 孔子說 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
男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什麼意思
出自 論語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裡的 立 應該指的是 立德 立言 立身,的立。立起來,說得通俗點就是三十歲後就要有自己的學術體系了,有自己的威望了,大概如此。男人四十而不惑是什麼意思?首先 惑 是疑copy惑,並不是有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