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全文本詞的意思,商鞅變法中「燔詩書而明法令」是什麼意思

2021-03-04 08:57:27 字數 3938 閱讀 7466

1樓:夏若兮然

[譯文]:

孝公任用衛鞅後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衛鞅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

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後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始而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

**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聖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於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孝公說:

「講的好。」甘龍說:「不是這樣。

聖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衛鞅說:

「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啊。一般人安于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於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

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杜摯說:

「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器。仿效成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衛鞅說:

「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於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讚揚。

」孝公說:「講的好。」於是任命衛鞅為左庶長,終於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

下令把十家編成一什,五家編成一伍,互相監視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治罪。不告發奸惡的處以攔腰斬斷的刑罰,告發奸惡的與斬敵首級的同樣受賞,隱藏奸惡的人與投降敵人同樣的懲罰。一家有兩個以上的壯丁不分居的,賦稅加倍。

有軍功的人,各按標準公升爵受賞;為私事鬥毆的,按情節輕重分別處以大小不同的刑罰。致力於農業生產,讓糧食豐收、布帛增產的免除自身的勞役或賦稅。因從事工商業及懶惰而貧窮的,把他們的妻子全都沒收為官奴。

王族裡沒有軍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冊。明確尊卑爵位等級,各按等級差別佔有土地、房產,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飾,按各家爵位等級決定。有軍功的顯赫榮耀,沒有軍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顯榮。

新法準備就緒後,還沒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國都後邊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動。又宣布「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

有乙個人把它搬走了,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藉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事後就頒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間施行了整一年,秦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方便的人數以千計。正當這時,太子觸犯了新法。衛鞅說:

「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人觸犯它。」將依新法處罰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於是就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以墨刑處罰了給他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

第二天,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執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國百姓都非常高興,路上沒有人拾別人丟的東西為己有,山林裡也沒了盜賊,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不敢為私利爭鬥,鄉村、城鎮社會秩序安定。

當初說新法不方便的秦國百姓又有來說法令方便的,衛鞅說:「這都是擾亂教化的人」,於是把他們全部遷到邊疆去。此後,百姓再沒人敢議論新法了。

[原文及註釋]

[原文]

孝公既用衛鞅①,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②,疑事無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③;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④。愚者暗於成事⑤,知者見於未萌⑥。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⑦。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⑧;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

「善。」甘龍曰:「不然。

聖人不易民而教⑨,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⑩,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

「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13);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14)。

」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15)。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16)。」孝公曰:「善。

」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註釋]

①衛鞅:商鞅為衛國人,故稱。下句「恐天下議己」,是說孝公欲從商鞅之言而變法,可是又怕天下議論他,不是說商鞅「恐天下議己」。

②疑:猶豫不定。③以上二句的意思是說,超出常人的人本來要被世俗非難的。

④敖:通「謷」。嘲笑。

《商君書》或作「驁」,或作「訾」。「驁」通「訾」。「訾」,毀謗。

⑤暗:不清楚,不明白。⑥知:

通「智」。未萌:未發露、察覺。

⑦慮:事先謀劃、創始。⑧法:

效法。故:指成法。

⑨易民:改變民風民俗。⑩緣:

依照,沿襲。?王:成王,統一天下。?

五伯:即五霸。(13)制:

被制約。(14)不肖:不成材,沒出息。

(15)器:指古代標誌名位、爵號的器物。(16)多:

推重,讚揚。

[原文]

令民為什伍①,而相牧司連坐②。不告姦者腰斬,告姦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姦者與降敵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③,倍其賦。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④;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⑤,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⑥。事末利及怠而貧者⑦,舉以為收孥⑧。

宗室非有軍功論⑨,不得為屬籍⑩。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註釋]

①什伍:戶籍編制,十家為什,五家為伍。②牧司:

檢舉,監督。連坐:一人犯法,其他人連帶治罪。

坐,因犯……罪。③分異:分家另過。

這是為繁殖人口,發展生產。④率:標準。

⑤僇力:即「戮力」。盡力,致力於。

⑥復其身:免其本身勞役或賦稅。復,免除。

⑦事末利:從事工商業。末,非根本,不重要的事物。

古代以農業為本,以工商業為末。⑧收孥:拘摯本人妻子,沒收為官奴婢。

孥,奴婢。⑨宗室:此指王族。

⑩屬籍:家族的名冊,譜牒。?差次:

等級次序。差,等。分別等級。

名:佔有。?芬華:

比喻顯榮。即顯赫榮耀。

[原文]

令既具①,未佈②,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③,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④,以明不期。卒下令。

令行於民期年⑤,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⑥。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師公孫賈⑦。

明日,秦人皆趨令⑧。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斗,鄉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⑨,盡遷之於邊城。其後民莫敢議令。

[註釋]

①具:準備就緒。②布:

頒布,公布。③國都市南門:指都城後邊市場南門。

古代國都建制:前朝,後市,左祖、右社。④輒:

就。金:古代貨幣單位。

⑤期年:一整年。⑥法:

處罰、治罪。⑦黥:即墨刑。

用刀在面額上刺字,再塗以墨。⑧趨令:遵照新法執行。

⑨亂化:擾亂教化

商鞅變法中「燔詩書而明法令」是什麼意思

2樓:【暮雪

燔詩書而明法令

就是:焚燒儒家的書籍,明確法令.

當時商鞅變法,放棄儒家的以仁治國的思想,採用法家思想,以嚴刑峻法管治國家,有功者重賞,有過者則重罰.

3樓:陸妙之馬巍

燔fán

⒈焚燒:~燒。

詩書儒家的書籍,以《詩經》,《尚書》為代表。

燔詩書而明法令

就是:焚燒儒家的書籍,明確法令。

當時商鞅變法,放棄儒家的以仁治國的思想,採用法家思想,以嚴刑峻法管治國家,有功者重賞,有過者則重罰。

怎樣看待商鞅變法,怎樣評價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的目的 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開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 打破了奴隸主世襲貴族的特權,確定了封建等級制度,發展和壯大了地主階級政治勢力 集權的實行,鞏固了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統治 發展了封建經濟,壯大了地主階級經濟力量 方便了稅收和交換。成功的原因 一 商鞅變法順...

我看商鞅變法,歷史上的商鞅變法

歷史上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 西元前356年和西元前350年 是戰國時期秦國秦孝公支援商鞅進行的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商鞅先後兩次實行以 廢井田 開阡陌,實行縣製,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 為主要內容的變法。最終商鞅雖落得 車裂 的下場,但變法卻持續實行下去。此次變法壯大了秦國國力,為...

商鞅變法的目的和意義,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商鞅變法的目的及作用 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開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 打破了奴隸主世襲貴族的特權,確定了封建等級制度,發展和壯大了地主階級政治勢力 集權的實行,鞏固了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統治 發展了封建經濟,壯大了地主階級經濟力量 方便了稅收和交換。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