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五觀是什麼,馬克思主義五觀的內容是什麼??

2021-03-04 00:06:04 字數 5148 閱讀 3356

1樓:綠蓑江上

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

1、馬克思主義國家觀

「國家是乙個階級壓迫另乙個階級的機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階級受乙個階級控制的機器。

2、馬克思主義民族觀

民族是乙個歷史範疇,有它自身形成、發展到消亡的客觀規律。

3、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礎理論或基本原理內容構成。

4、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

馬克思的歷史觀稱為唯物史觀。社會的變革便是歷史。

5、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揚棄」的原則。

2樓:www薇

馬克思主義「五觀」即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

3樓:皖江鼠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4樓:小j珍

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

5樓:工藤小黎

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

6樓:花中雨含菸

物質觀 運動觀 意識觀 時空觀 實踐觀

7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觀 民主觀 法制觀 文明觀

馬克思主義五觀的內容是什麼??

8樓:穿甲燃燒爆破彈

馬克思主義五觀分別指:

1、馬克思主義國家觀。

2、馬克思主義民族觀。

3、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4、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5、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資料拓展:

一、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國家是乙個階級壓迫另乙個階級的機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階級受乙個階級控制的機器。」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勞動分工和私有制的產物,這個道理跟盧梭揭示的人類不平等起源是一樣滴。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必然代表乙個統治階級意志滴。然後,中國就定位自己為無產階級**,永恆的壓制資產階級。

乙個完美的人人平等的世界,乙個消滅了私有制和人類不平等的世界,那還需要國家麼?這就是馬克思的理想國中最終的政治形態。國家,其起源就在於分工和私有制。

這個定義,蘊藏著深刻的智慧型。前面解毒的柏拉圖主義對於公平的定義,就在於如何發揮勞動分工的本質,也就是維護國家和社會存在的本質,是集體主義。

看似很簡單的國家概念的理解,都隱藏著極其深的思想內涵。之前,對哈耶克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解讀,就很明顯是***主義,渴望形成乙個絕對小小的**,讓自由人聯合起來隨便幹。後果呢?

顯而易見,干預主義必須要上台,國家變得越來越大,美國也只能遵循干預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1.民族是乙個歷史範疇,有它自身形成、發展到消亡的客觀規律。

2.民族和階級是兩個不同的社會歷史現象,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是兩種性質不同的問題。

3.民族問題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

4.各民族平等的聯合,反對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

三、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礎理論或基本原理由宗教的本質,宗教的發生和發展,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條件,宗教的社會功能,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宗教的態度幾方面構成。

由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中後期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中佔有重要位置。其內容包括兩方面:在理論方面,揭示了宗教的本質及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分析了宗教的社會功能及其與社會生活各方面發生的關係;在基本政策方面,闡明了工人階級政黨對待宗教的態度,提出了一系列處理宗教問題和涉教關係的策略方針。

宗教觀的核心是怎麼看宗教和怎麼對待宗教,前者屬於認識問題,後者屬於方法問題。與其他宗教理論的區別主要在於: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運用唯物史觀對宗教的本質、根源、社會功能、發展規律進行了分析研究,是我們認識宗教和宗教問題的科學理論。

研究證明,青年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活動是從對宗教的認識和批判開始的,關於宗教的觀點散見於他們的詩歌習作與通訊之中。從他們當時形成的思想看來,主要是高揚了人的主體性以及對自由的追求。他們認為社會存在是由於人有自我意識,只有人的自我意識才具有最高神性,不應該有任何「神」能夠與人的自我意識相並列。

儘管後來他們的世界觀經歷了從有神論到無神論的轉變,他們當時也不是研究宗教和宗教問題的專家,但由於他們能夠很好地運用唯物史觀這個「批判的**」,尤其是隨著《**教的本質》、《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論著的撰寫,便逐漸形成了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對「宗教是什麼」(即宗教的本質)這個問題,馬克思在19世紀中期運用唯物史觀進行了回答。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寫道:宗教以通俗的形式,反映了「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狂熱,它的道德約束,它的莊嚴補充,它藉以求得慰藉和辯護的總根據」。

構成了系統的世界觀和包羅永珍的形式,因而「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馬克思接著寫道:宗教一旦產生,便形成「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是顛倒的世界。

」他進一步分析產生宗教的根源,是因為「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他得出的結論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人。

」 在現實生活中,萬能的「神」是不存在的,為何人類社會卻產生了宗教呢?因為「宗教裡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以上論述說明,馬克思雖然受過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關於宗教批判思想的影響,卻走出了一條認識宗教的新路子。他系統地總結了德國哲學對宗教的批判,還原了真理——把人從「神」那裡解放出來,並力圖結合社會現實來批判宗教,從而使「人的全面自由解放」成為可能。

馬克思的宗教理論不僅是對宗教本身的超越,而且這個理論從批判宗教出發,進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馬克思的摯友恩格斯對宗教的本質也有類似論述,從青年時期起就寫下了一系列論述宗教問題的論著。他分析,最初的**徒來自哪些人群呢?他認為,正像作為革命因素所應該的那樣,最初的**徒來自下層人民群眾中「受苦受難的人」。

他指出,宗教屬於上層建築的一部分——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不直接反映經濟基礎,而是被一系列中間環節弄得模糊不清,採取了人類自我異化的反映形式——對現象進行折射反映。即通過人對「神」的懼怕和崇拜,更有利於宣傳和傳播,便成了一種社會文化,於是宗教就產生了。他在《反杜林論》這部書中寫道:

一切宗教雖然都採取了超人間力量的形式,只「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6]這段話的內涵非常深刻:說明了宗教世界是幻想出來的,在客觀上並不存在;指出了宗教採取「超人間」的特殊表現形式,這些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只反映在人們的頭腦之中;揭示了宗教的崇拜物件不是超出經驗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物,而是與人類社會密切相關並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在這裡,恩格斯一針見血地剖析了宗教的本質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根源和社會作用,並把宗教這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作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區別。

四、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普通稱為唯物史觀。但這不是馬克思自己用的名稱。此名稱乃馬克思的朋友恩格爾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亦稱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恩格斯2023年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英文版導言中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

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乙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係、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

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象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物件。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係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物件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區域性領域、某乙個別方面為物件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域性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的理論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五、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揚棄」的原則。文化是與一定時期內的社會的歷史性的情況密切相關的,可以說,歷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現了歷史。

9樓:life離塵

馬克思主義「五觀」即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具體內容分別如下:

一、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國家是乙個階級壓迫另乙個階級的機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階級受乙個階級控制的機器。」

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

1.民族是乙個歷史範疇,有它自身形成、發展到消亡的客觀規律。

2.民族和階級是兩個不同的社會歷史現象,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是兩種性質不同的問題。

3.民族問題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

4.各民族平等的聯合,反對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

三、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礎理論或基本原理由宗教的本質,宗教的發生和發展,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條件,宗教的社會功能,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宗教的態度幾方面構成。

四、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普通稱為唯物史觀。但這不是馬克思自己用的名稱。此名稱乃馬克思的朋友恩格爾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五、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揚棄」的原則。文化是與一定時期內的社會的歷史性的情況密切相關的,可以說,歷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現了歷史。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

1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相互聯絡的定義 研究主體和認識成果 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由繼承者不斷發展的思想體系。階級屬性和社會功能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研究物件和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關於自然 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是關於資本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和...

馬克思主義法制觀的內涵是什麼,馬克思主義法制觀的內涵是什麼

法治的基本內涵為 1 法治作為一個動態的或能動的社會範疇,其基本的意義是依法辦事。2 現代法治的精髓是依法辦事。3 人人平等地依法辦事是法治的要求和標誌。4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執法必嚴 違法必究 是社會主義法制 法治 四個缺一不可的要素.這四個要素的實質是依法辦事。5 法治不是單純的法律秩序。6 ...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及其內容,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主要內容是什麼?急急急

人生觀是對待人生的態度。人生觀的核心問題是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社會上有許許多多形形色色對待人生觀的態度,有即時享樂主義 有唯我主義 有唯情主義 有唯利主義 有唯權主義 有唯色主義等等,但歸納起來,都是為了自我,為了生活更加安逸 浮華 奢侈 糜爛。錢 權 名 利 美 色等等看似名目繁多,從本質上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