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諸葛亮鄭成功孫中山的成就是

2021-03-04 08:54:41 字數 6061 閱讀 6708

1樓:匿名使用者

引導了以後兩千多年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在劉備不在了以後,相當長時間的穩定了蜀漢的國內形勢。

抵抗了外來侵略,使寶島不至於落到外國人手裡。

至於孫中山嘛,他最重要的成就我認為不是辛亥革命,而是把民主這樣乙個概念首次散播到了老百姓的心中,不管這個概念的作用是多微弱,從此以後中國的老百姓也知道了世界上有封建以外的東西。

2樓:匿名使用者

在歷史書上出現。謝謝。

孔子 諸葛亮 鄭成功 孫中山的成就

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用克己、復禮、忠恕、孝悌、仁義,為後世樹立了道德規範,建立了乙個強大的精神王國。

諸葛亮(當然不能與孔子相提並論),靠絕智、權謀、善營,幫劉備建立並鞏固了乙個割據王國。

鄭成功,靠民族氣節和堅毅剛勇,在夷洲建立了乙個遺老遺少的後明王國。

孫中山,靠對著蘿莉的過分依戀,靠自己對韃虜的滿胸怨恨,靠自己對權力的過度期待,靠自己對共和的過分幻想,在中國建立了乙個不符合中國國情的二椅子制度中國。

袁世凱請美國的研究機構考察中國3-5年,推斷中國人只適用君主立憲。孫中山從沒搞過調研,因為他知道,中國人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就會跟著瞎起鬨。

4樓:聖安地列斯狂人

孔子發明了儒家思想,諸葛亮扶助劉備建立蜀漢,孫中山創立中華**,全手打哦

5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縮短些吧

孔子:1.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進社會發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種不同的性格,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只有虛心向別人請教,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4.勤於思考:只有勤學善問,才能得到知識.

5.溫故而知新:經常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才能學好新知識.

6.不恥下問:提倡人人好學虛心求教.

7.知之為知之,不知不為不知: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做學問的基本素質.

諸葛亮:《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三國志》: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

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三國志》:黎庶追思,以為口實。

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

」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豔,而過於丁寧週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

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

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三國志》:「黃沙屯,諸葛亮所開也。

」 司馬炎:善哉,如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三國志》:

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憂國。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備: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水經注•江水》:「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普洱府志.

古蹟》:「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銅鏝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撤,固以名其山。」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充分利用了漢中優厚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穀甚眾」。

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是顯著的。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迴圈,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只有富國強兵,才能維護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從出土的塘庫,水田模型與今比較,足以說明本地區自漢以來,在廣泛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發展農業生產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為主的形式修築堰渠、塘庫,逐步將丘陵地帶改變為良田。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一、書法篇: 遠涉帖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書法藝術趨向成熟的時代。在他出生前四年,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書刻文字稱作「書法」。

這標誌著作為交流工具的「寫字」,與作為美學欣賞與實用相統一的「書法」,正式拉開了距離,並使後者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書法藝術。這時漢隸已成為別具風格的主導字型,同時又始創了草書、行書和楷書,使篆、隸、草、行、楷五體基本齊備。 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型,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書法家,他所著《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採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

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

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於劍山口,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

」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義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 『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文曰:

『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

「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 上述記載是可信的,特別是南朝陶弘景,距諸葛亮僅二百餘年時間,他的見聞和記述應是有事實依據的。

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跡,必珍玩之」。又說:

「今御府所藏草書一:《遠涉帖》。」這說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2023年)在皇宮內府還珍藏有諸葛亮的書法作品。

南宋陳思《書小史》記載:諸葛亮「善其篆隸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極,混合陰陽』等字,殊工」。 從宋代開始,把 前人著名書跡摹刻拓印下來,以便流傳,稱之為「法帖」。

這一則記載說明:在宋代諸葛亮的書法作品是作為有示範意義的「法帖」流行於世的。 諸葛亮在繁忙的政務和軍事活動中,始終不忘書法。

《常德府志》記載:「臥龍墨池在沅江縣西三十里臥龍寺內。俗傳漢諸葛武侯滌墨於此寺,因名。

」我們知道,諸葛亮在常德一帶活動的時間,是在赤壁大戰之後,戰事十分緊張頻繁,可是他仍然不忘臨池揮毫。 遺憾的是,現在還無法看到其書法真跡,這只有寄希望於考古的發現了。

二、繪畫篇: 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

」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記載了當時繪畫收藏與銷售的情況。他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範、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以晉、宋畫家為中古,以齊、梁、陳、后魏、後周、北齊的畫家為下古,隋和唐初的畫家則稱之為近代。近代畫家作品的**與下古畫家作品**相近,而以上古畫家作品**為最高。 張彥遠記述當時一些近代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等人繪畫作品的售價:

「屏風一片值金二萬,坎者售一萬五千,」「一扇值金一萬。」並說漢魏三國(即上古)畫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國有家之重寶」, 「為希代之珍」。張彥遠(生於公元815年)出身於宰相世家,家藏法書名畫非常豐富,他的《歷代名畫記》,向有「画史之祖」的稱譽,他的記載和論述,在中國繪畫史上一直是可信而難得的史論資料。

從他的記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諸葛亮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 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國志》記載: 「南中,其俗徵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

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

」又記道: 「永昌郡,古哀牢國……世世相繼,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絕域荒外,山川陰深,生民以來,未嘗通中國,南中昆明祖之,故諸葛亮為其圖譜也。」從以上兩段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確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

他的畫作既取材於現實生活(如南中少數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豐富的想象(如神龍等),而且構圖巨集偉,場面博大。 諸葛亮不僅能畫天地、日、月,而且能畫各種建築、車馬、動物和人物。能掌握如此全面的繪畫技巧的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諸葛亮作畫絕不是出於個人的閒情逸致,他的繪畫藝術總是為他的政治和軍事目的服務的。

三、**篇: 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有很高的**修養。 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記述。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習鑿齒《襄陽耆舊記》:

「襄陽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山為樂山。」當然還有臥龍吟,真是千古絕唱, 《中興書目》記載:「《琴經》一捲, 諸葛亮撰述製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

」謝希夷 《琴論》也記有:「諸葛亮作《梁父吟》。」《輿地志》記載:

「定軍山武侯廟內有石琴一,拂之,聲甚清越,相傳武侯所遺。」從 以上記載就足以看出:諸葛亮在**方面有著很全面的修養和很 鬲的藝術成就。

他既長於聲樂——會吟唱;又長於器樂——善操琴;同時他還進行樂曲和歌詞的創作,而且還會製作樂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僅如此,他還寫有一部**理論專著——《琴經》。

鄭成功:南明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鄭成功(2023年-2023年),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本名森,幼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漢族,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

於公元2023年8月27日誕生,史書記載他「少年聰敏,英勇有為」。11歲時就已是聰明過人,寫 過一文:《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其文中這麼說道:

湯武之徵誅,一灑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應對也。其師為之讚不絕口。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一位海盜出身的明朝將領,母親為日本人,叫做田川氏。其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明紹宗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

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明隆武二年(2023年)二月,隆武帝(明唐王朱聿鍵)移駐延平府。

三月,鄭成功在延平向隆武帝「條陳」:「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後人稱之為「延平條陳」),被隆武帝嘆為奇策,封鄭成功為「忠孝伯」,賜尚方劍,掛「招討大將軍」印。在延平設軍事指揮部、水師訓練基地,巡守南平閩浙贛邊關。

八月下旬,鄭成功辭別隆武帝,在延平閩江與清軍戰鬥,「交鋒不利,率師南下」。「遂密帶一旅遁金門」,以「招討大將軍」之名舉義旗於金、廈沿海一帶。永曆七年(2023年),隆武帝封鄭成功為「延平公」。

永曆十二年(2023年)正月,鄭成功被明永曆帝晉封為「延平郡王」,後人亦稱鄭成功為鄭延平。康熙元年(2023年)便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又建設台灣,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但當時台灣因為處於熱帶再加上衛生條件比較差,鄭成功到了台灣沒多久就染上了疫病,並於2023年6月23日(農曆五月初八)病逝,在世38年。

孫中山:1: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光輝旗幟。

他系統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綱領——三民主義,並為之奮鬥了終生。先生剛強不屈,連遺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推翻封建帝制,捍衛共和制度。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推翻了中國的封建**制度,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這是先生最大的歷史功績。為了維護之後的共和,從**到北伐,孫中山先生時刻都沒有停歇。

3、孫中山先生晚年更加進步,促進了革命統一戰線的成立,直接推動了國內第一次革命高潮的來臨。他對三民主義作新的解釋,成為了國共合作的基礎。在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支援下,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孫中山與工農日益接近,他參加工農群眾的集會,稱讚工農是革命的先鋒和基礎,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號。

孔子,諸葛亮,鄭成功,孫中山的成就有什麼

鄭成功 1624年8月27日 1662年6月23日 是17世紀明末抗清名將 民族英雄 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幼名福松,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 國姓爺 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 鄭延平 鄭成功先祖由中原固始縣入閩,其父鄭芝龍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港 母為出身日本肥前國平戶島 今日...

諸葛亮一生成就,諸葛亮的十大成就

六出 六出祁山 七擒 七擒孟獲 收二川 收取東川 西川 東和 東和孫權 北拒 北拒曹操 排八陣 擺設八卦陣 酬三顧 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 取西蜀 攻取西蜀 定南蠻 平定南方叛亂 用火攻 指赤壁之戰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

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如何挽救的啊?就是諸葛亮得知馬謖失誤後

先宰了他!然後召集三軍 看 這就是失敗的後果 嚇的劉關張 腿都打顫 諸葛亮以街亭已失,不能再據以出擊魏軍,遂拔西縣百姓千餘家,還於漢中。沒挽救了 逃跑了 還差點沒跑了 擺了空城計才跑的。裡是說空城計,藉機把趙雲調回來,而歷史應該不是這樣的,建議看看易中天品三國 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