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聞笛前兩句展現了什麼樣的邊塞景象

2021-03-04 08:49:53 字數 1551 閱讀 1285

1樓:匿名使用者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

詩題中的受降城,是靈州治所回樂縣的別稱。在唐代,這裡是防禦突厥、吐蕃的前線。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

遠望回樂城東面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近看,但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淒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

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徵人鄉思的典型環境。而一種置身邊地之感、懷念故鄉之情,隱隱地襲上了詩人的心頭。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裡,夜風送來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徵人望鄉之情。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不知」兩字寫出了徵人迷惘的心情,「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愁

夜上受降城聞笛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什麼樣的畫面

2樓:簫灑舞劍

詩歌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舉目遠眺,蜿蜒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近看,但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淒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二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上寫烽火台前大漠如雪,下寫受降城外月色如霜,營造了乙個荒涼、嚴寒、淒冷的環境,將邊地生活的孤苦展現出來,為下文表現徵人思鄉巧妙地設定了情境.

3樓:李佳聲

一一道來……一樣:一樣是因為我們之間的關係沒有那麼的意思、這種驫了解鬣鼺?️溷?

夜上受降城聞笛前兩句描繪了什麼樣的畫面?運用了什麼藝術技巧

4樓:匿名使用者

抒寫了戍邊將士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感情。前二句寫月下邊塞的景色;三句寫聲音,聞見蘆管悲聲;四句寫心中感受,蘆笛聲牽動徵人回鄉之望。全詩把景色、聲音、感受融為一體,意境渾成,餘味無窮。

5樓:匿名使用者

抒發了作者對邊塞戰士的同情

夜上受降城聞笛一詩中前兩句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6樓:匿名使用者

詩的開頭兩句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登城時所見景象:遠望回樂城外面烽火台前的沙地,在月光的照射下,沙子像積雪一樣潔白;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秋霜那樣令人生寒的月色。

夜上受降城聞笛開頭兩句運用了什麼手法寫出了邊地環境的什麼特點

7樓:完美假知己

《夜上受降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益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蘊藉含蓄,將所要抒發的感情蘊涵在對景物和情態的描寫之中。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徵人鄉思的典型環境。環境的描寫之中現出人物的感受。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裡,夜風送來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徵人望鄉之情。

「一夜徵人盡望鄉」,不說思鄉,不說盼歸,而是以人物的情態行為展現其心理,寫出了人物不盡的鄉愁。

“夜上受降城聞笛”裡的“受降”怎麼讀

受降 的讀音是sh u xi ng。1,夜上受降城聞笛 是唐代詩人李益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唐初名將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分東 中 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一種說法是,公元646年 貞觀二十年 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 之名即由此而來。2,這是一首抒寫戍邊...

夜上受降城聞笛中表現邊塞荒寒淒冷的句子是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雪和霜字寫出來塞外的淒冷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譯文回樂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淒涼的蘆管,一夜間徵人個個眺望故鄉。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蘊...

舟夜書所見的前兩句寫什麼,後兩句寫什麼

前兩句是靜態描寫,把暗色和亮色聯絡在一起,顯得形象鮮明。第一句 月黑見漁燈 月黑 兩字很有特色。這是乙個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卻沒有光,人們見到的只是月亮的輪廓和黑影。見漁燈 的這個 見 是不見中的 見 寫的是視像,有突然發現的意思。因為月黑無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見到河中的一盞漁燈,格外引人注目。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