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雲遮世說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2636332)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裡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
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複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注:「同門曰朋。
」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
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範圍。「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
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
在這句話裡,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所記,曾受業於曾參。「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
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複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
「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云:
「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
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
「……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
」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併。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資,也有借鑑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鬥。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鬥。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
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
」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
「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於「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於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
求七年級課文論語十二章註釋
2樓:嘦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4.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的人是可以當老師的."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6.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8.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會有我的老師。拿他們的優點來自己學習,拿他們的缺點來自己改過。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站在河岸上說,過去的就像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翻譯:軍隊可以被奪 去主帥,男子漢 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翻譯:乙個人心有遠大理想就要有豐富的知識,要多疑問,多多深入思考。對於自己的志向不能有過多的功利干擾,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靜的看待這些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理想。
望採納,謝謝!
七年級上語文論語十二章註釋,急急急急急急! 5
3樓:h爺獨霸
【註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了呢 "
【註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西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
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註釋:溫故:溫習以前學過的知識。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己)有害."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有害。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知識點:「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聰明智慧型。(其他知不變)
誨的意思:教,傳授。
乎的意思:語音助詞。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賢:賢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擇:選擇。
從:學習。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
弘毅:剛強勇毅。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凋:凋謝。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希望可以幫到您,很榮幸為您服務
語文七年級上冊重點課文,七年級語文上冊重點課文是哪些
走一步,再走一步 紫藤蘿瀑布 童趣理想 論語十則 春濟南的冬天 古代詩歌四首 化石吟看雲識天氣 風箏羚羊木雕 世說新語兩則 皇帝的新裝 郭沫若詩兩首 七年級語文上冊重點課文是哪些 因為我不知道你要的是什麼教版 平常做卷子時愛出的就重點複習 文言文,朱自清的散步,魯迅的故鄉的風箏,現代文,就這些 人教...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答案,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答案
一 這篇課文是根據 風俗通 裡的兩則短文改編的,下面是這兩則短文的譯文。七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28課女媧造人答案 浙江教育出版社的 1.記敘了女媧造人的事 2.因為覺得寂寞 世間荒涼,想添點生氣 3.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女媧是無所不能的,是很偉大的 1 闢 媧 榛榛 蓬 2 狐改為孤 涯改為崖 明改為敏 ...
求七年級上冊語文閱讀方法!!急,求七年級上語文人教版課內現代文閱讀專項訓練和課外的答案!!!!!!
七年級語文閱讀,應以記敘文為主,說明文為輔。一 記敘文閱讀 一 詞語 答題時一定要在文段 三典一筆一本。三典 現代漢語詞典 成語詞典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一筆 隨便一支筆,下水就行。一本 查典記錄用。積少成多。求七年級 上 語文 人教版 課內現代文閱讀專項訓練 和課外的 答案!20 杜甫詩三首 綜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