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沉落梧桐幾時別
古時有相鄰的兩戶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賈。兩回家都在建房子,房答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圍牆時,雙方為地界發生了爭議。古人素來就有「寸土必爭」的老傳統,不要說鄰里之間,就是兄弟之間為了祖業也是吵得不可開交,鬧到最終,「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為了區區三尺地,無論是官宦人家還是商賈大戶各不相讓。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殺手鐗——連忙去信給官人告狀。
隔不了多久,官人來了回信,信上說:「來信為爭三尺房,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信上說的很明白,官人既來信,遵信所囑,在離原地界退後三尺砌上圍牆。
對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動,也在原地界退後三尺砌上圍牆。這兩道圍牆中間形成一條巷子,後人就給這條巷子取名為「三尺巷」。「三尺巷」的寬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寬。
寬容鄰居主動把門前的地割一部分給鄰居,後來人們都很和睦,古代的故事,是哪個故事?
2樓:妮妮
歷史故事:禮讓三分 巷寬六尺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遇事時人們如果能相互禮讓、相互包容,那麼自然就會和諧相處了。
清朝的張廷玉是安徽桐城人,他素來注重修身養性,頗得他人尊重。同時他也非常孝敬父母,在朝廷任宰相時,他把母親安頓在家鄉,並經常回家探望。 一次,張廷玉回家看望母親時,覺的家中的房屋呈現出破敗之象,就命令下人起屋造房。
安排好一切後,他又回到了京城。 他家的鄰居是一位姓葉的侍郎,也打算擴建房屋,並想利用兩家中間的一塊地方。張家也想利用那塊地方做迴廊,於是兩家爭執起來。
張家開始挖地基時,葉家就派人在後面用土填上;葉家打算動工,拿尺子去量那塊地,張家就一哄而上把工具奪走。兩家爭吵多次,幾次險些動武,雙方互不相讓。 張母一怒之下,給張廷玉寫信,讓他趕快回來處理此事。
張廷玉看罷來信,不急不躁,提筆寫下一首短詩:「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封好後派人迅速送回家。 張母滿以為兒子會回來為自己撐腰,沒想到只盼回一封家書。張母看完信後,頓時恍然大悟:
為了三尺地既傷了兩家的和氣,又氣壞了自己的身體,實在是不值。張母立即主動把牆退後三尺。鄰居見狀,深感慚愧,也把牆讓後三尺,並且登門道歉。
這樣一來,以前兩家爭奪的三尺地反而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 當地人紛紛傳頌這件事,引為美談,並且給這條巷子取了乙個特別的名字--六尺巷。有人還據此作了一首打油詩:
「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中國古代有關友善的典型故事
3樓:馬罕默得
故事一故事的主人公是五帝中的舜。
4樓:王王王小六
1、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巨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
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2、六尺巷
清朝康熙年間的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因為宅基地問題發生爭執。張家人寫了一封信,張英看後,淡然的寫了一首詩:「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收到信後,起初不明白,以為張英會用什麼手段可以擺平吳家,誰知道寫了這麼一封信,不過也只好照辦。誰知吳家竟被感動了,也讓出三尺來。
於是在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乙個六尺寬的巷子,成為佳話。讓他三尺又何妨,這是鄰居之間和睦相處的不二法門。
3、將相和
戰國時期趙國的事情。文臣藺相如出使秦國,使得完璧歸趙。在澠池會上,他又機智勇敢的使趙王免受秦王的羞辱。
於是趙王提拔藺相如為右上卿,官位在武將廉頗之上。老將廉頗自認軍功了得,總是不服氣,揚言如果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給他難堪。
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後兩人和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4、管鮑分金
管仲二十歲時結識了鮑叔牙,起初二人合夥做買賣,管仲家境貧寒出資少,鮑叔牙出資多。生意做的還不錯,可是有人發現管仲用掙的錢先還了自已欠的一些債,這錢還沒入帳就給花了,而且私自花錢恐怕離****罪也不遠了。
到年底分紅時,鮑叔牙分給他一半的紅利,他也就接受了。
這可把鮑叔牙手下的人氣壞了,有個人對鮑叔牙說,他出資少,平時他開銷又大,年底還照樣和您平分效益,顯然他是個貪財的人,我一定不會厚著臉皮接受這些錢的。
鮑叔牙斥責手下道:你們滿腦子裡都是錢,就沒發現管仲家裡困難嗎?他比我更需要錢,我和他合夥做生意就是想要幫幫他,我情願這樣做,此事你們以後不要再提了。
5、孔子 與人為善
孔子的學生子路,道德和學問修養都很好,孟子在給**講課的時候,常常拿子路的事蹟開導學生。
有一天,孟子說:「子路這個人是很虛心的,別人指出他的毛病和不足,他就非常高興。從歷史上看,凡是君子都是吸取別人的優點、長處,自己來實行善事。
大禹就是這樣的典範,他聽到誰說善言,就向誰敬禮。
舜更是了不起,他把別人的長處吸收過來,把自己的短處拋棄掉,做起善事來非常愉快。舜從種莊稼開始,後來又做陶器、當漁夫,直到最後做了天子。
他身上的優點、美德全是從別人身上學習、吸收來的。所以總括起來說,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便是『與人為善』,也就是說偕同別人一道行善。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與人為善』。
5樓:普羅旺斯布拉格
司馬光砸缸,友誼的體現
古代誠信典故,越多越好 25
6樓:清茶半盞
1.曾子殺豬
是講古時乙個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哄騙孩子說在媽媽集市回來後殺豬給兒子吃,曾子得知後真的將豬殺了。故事告訴我們為人要誠信,答應的事一定要做到。
2.郭汲守信: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貫注重恩德,在當時聲譽很好。
郭汲在幷州任職時,一次下去考察,途經美稷縣,當地的孩子們聞訊後,自發地聚集到一起夾道歡迎他。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幹什麼呀?
」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
在美稷縣辦完事後,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並問他什麼時候返回。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
由於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為了不失信於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3.尾生抱柱,又稱柱下期信:
古代有一名青年名叫尾生,與一女子相愛,情深意切。一日,兩人相約在某橋下相會。後來,恰遇泛潮,江水**,那女子還沒有到來。
尾生卻始終堅守諾言,死守在橋下,抱著橋柱不放,最後被江水淹沒而死。後人常以「尾生抱柱」或「柱下期信」作為守信的代詞。
7樓:紫衣雲夢我
一、韓信
韓信落魄的時候,乙個漂母給他飯吃,韓信離開她的時候,告訴她以後一定來報答她。後來韓信做了楚王,不忘舊恩,奉**千兩以漂母
二、宋慶齡
宋慶齡有一次與一所小學約定去看望小學生,可是到了約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學們都以為宋慶齡奶奶不能來了,但宋慶齡依然冒雨前去赴約,這讓同學們很感動
三、誠信的故事五則
1.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
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
於是,京城的大小**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公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
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
」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
」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2. 華盛頓與尼克森、柯林頓的對比
華盛頓用小斧頭砍倒了他父親的一顆櫻桃樹。父親見心愛的樹被砍,非常氣憤,揚言要給那個砍樹的一頓教訓。而華盛頓在盛怒的父親面前毫不避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父親被感動了,稱華盛頓的誠實比所有櫻桃樹都寶貴得多。同樣是美國**尼克森因在「水門事件」中撒謊敗露而被迫引咎辭職;柯林頓也因為不光彩的緋聞案中撒謊而險遭**。乙個因誠實而受到愛戴和尊敬,兩位因撒謊而在政史上留下汙點。
古時候的再見怎麼說,古時候公升堂的時候怎麼說?
古代再見的意思是 後會有期,開始相見 就此別過 後會有期 再會來日相見 再見 告辭 下次再來 日後再回 後會有期 告辭來日再見 來日方長,後會有期,再會,告辭 古時候公升堂的時候怎麼說?下跪者何人 草民某某 所訴何事 竟有此事!你且放心,本官定要為民做主還你乙個公道,來人將某某即刻拿來,本官好親自審...
古時候真的有恐龍嘛
世界上曾經有恐龍,但是已經消失了.http baike.baidu.com view 3232.htm 沒有恐龍標本,但是有很多地方出土了恐龍化石.可以在相關博物館裡面參觀到 恐龍化石埋藏地點 只有少數相當特殊的地質環境能夠將化石儲存完好,最常見的是質地細緻的沉積岩。而恐龍化石由於年代久遠,儲存更不...
古時候的人怎麼數數的
古時候的人,數東西 數數都是扳著手指頭數,乙個人有10個指頭,從1數到10,10個指頭扳過一遍,記個整數,再從頭數起,很自然形成了 逢十進一 可是,原始民族互相不往來,在記數的時候,各有特點,逢幾進一也就是五花八門了。有的民族,數數的時候,習慣使用乙隻手,數來數去只有5個指頭,於是,記數就成了 逢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