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最愛心靈手巧
飄洋過海
piāo yáng guò hǎi
【解釋】渡過海洋。多指去異國他鄉或遠處。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一回:「飄洋過海尋仙道,立志潛心建大功。」
【結構】聯合式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到異國
【近義詞】遠涉重洋、漂洋過海
【例句】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雲》上冊:「第一覺得外國人的花樣厲害,飄洋過海,不當回事。」
關於出國的成語
2樓:匿名使用者
志在四方
【拼 音】:
zhì zài sì fāng
【解 釋】:
志:志向;四方:各處天下.形容有遠大的志向和理想.
【出 處】:
《元曲選外編·關漢卿〈裴度還帶三〉》:「立忠信男兒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撫萬姓;定邊疆.」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二十五回:「男子志在四方.」
3樓:匿名使用者
不愧下學 愧:慚愧。不恥下問,虛心向地位低的人學習巨學鴻生 學識淵博的人
品學兼優 兼:都。思想品德和學業都很優秀
飽學之士 飽學:學識淵博。指學識淵博的人。
博學多才 學識廣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博學多聞 博學:廣博。學識廣博,見聞豐富。
成語故事大全20首
4樓:zdy張德燕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乙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
」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5樓:匿名使用者
愚人食鹽
從前有乙個愚笨的人,去親戚家吃飯,主人在菜中加鹽,菜都很美味可口。傻人以為鹽既然那麼好吃,回去每餐都買鹽來吃好了,省得煮那麼多菜。於是到了街上買了一大包的鹽,回到家裡急急開啟,抓了一把放進口裡,結果,他嚐到的不是美味,而是又苦又澀吃了想吐的味道。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是看到事物內部的聯絡,不能單一形上學的看問題,二是幹任何事情都要有乙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
6樓:匿名使用者
1、專心致志
古時候有個圍棋高手,名叫秋,人們稱他弈秋。他有兩個徒弟,其中乙個專心好
成語故事大全,主人公,主要內容,道理
7樓:匿名使用者
(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8樓:匿名使用者
史故事成語及主要人物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圖窮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名人與成語故事,關於名人的成語故事
逼上梁山的典故 豹子頭林沖,是北宋京都汴梁 今河南省開封市 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他為人忠厚正直 安分守己。一天,林沖帶著妻子去岳廟進香。途中遇見花和尚魯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渾鐵禪杖。眾人齊聲叫好,林沖也被吸引過去 魯智深與林沖兩個好漢一見如故,結義為兄弟。正在這時,侍女錦兒慌忙報信說,林妻在路上被歹...
關於寫春的成語故事,關於春字的成語故事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 中的詩句。賦得古原草送別 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思是 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關於春的成語 春暖花開 風花雪月 出水芙蓉 春華...
關於雞的成語故事,關於雞的成語故事6篇
雞黍之交 的成語典故是東漢時期,有個叫正規化,字巨卿的人,年輕的時候在太學遊學,和汝南郡人張劭,字元伯是好朋友。後來兩人一起告假回鄉,正規化對元伯說 兩年後我要回京城,去拜見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後就共同約定了日期。兩年後,約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請母親準備宴席,但是母親認為沒準人家是隨口說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