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東鄉族: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世紀節都源於伊斯蘭教。
2樓:手機使用者
1 傣族的潑水節 2 回族的開齋節 3 壯族的陀螺節 4 傈傈族的澡塘會 5 藏族的沐浴節
我要少數民族的節日,服飾(特點),民居和飲食(習慣)。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少數民族的節日、服飾特點、居民和飲食習慣:
一、蒙古族
1、節日: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服飾特點: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
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
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3、居民和飲食習慣:
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
蒙古族的傳統飲食大致有四類,即麵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稱奶食為「白食」,蒙語叫「查干伊德」(純潔、吉祥、崇高之意)。而農區多以穀物蔬菜為主食,以肉食為輔。
二、維吾爾族
1、節日:
中國新疆維吾爾族節日主要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
2、服飾特點: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繡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鍊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3、居民和飲食習慣: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
維吾爾族是乙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
他們以麵粉、大公尺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製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麵、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
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兇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三、苗族
1、節日: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於農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祀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2、服飾特點: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公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繡、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3、居民和飲食習慣:
苗族人食物以大公尺為主,輔以包穀、小公尺、高粱、小麥和薯類等雜糧。苗族人最喜食糯公尺。副食品主要有瓜類、豆類、蔬菜以及作為佐料的辣椒、蔥、蒜等。
肉類有豬、牛、羊、雞、鴨及魚類。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餚主要是酸辣味湯菜。
四、朝鮮族
1、節日:
回甲節(六十大壽)、回婚節、歲首節、春日等是朝鮮族傳統的節日。歲首節「歲首節」即朝鮮族的春節,這是朝鮮族一年中最喜慶的節日之一。
春日是朝鮮族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初一先祭祖,而後兒童們穿著華麗的衣裳給老人和長輩們拜年。正月十五,朝鮮族不論男女老幼都吃「五穀飯」,喝「開耳酒」。
2、服飾特點:
朝鮮族**衣短,褲長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著道袍或朝鮮長袍者。道袍是過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後成為男子出門時的禮服。長袍當大衣穿,有單、夾、棉之分。
朝鮮族**短衣長裙。短衣有長長的白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長裙多有長皺褶。裙有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之分。
短衣,朝鮮語叫「則高利」,是一種斜領、無扣、以帶打結、只遮蓋到胸部的衣服;長裙,朝鮮語叫「契瑪」,腰間有細褶,寬鬆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製,色彩十分鮮豔。年輕女子一般愛穿筒裙、短裙,老年婦女常穿纏裙、長裙。
冬天,中老年婦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3、居民和飲食習慣:
朝鮮族主要食糧般公尺、公尺京漬(即辣泡菜)缺少菜喜吃打糕、冷麵、醬湯、辣椒狗肉現少習漢族烹飪技術。
五、滿族
1、節日:
回族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這些都是伊斯蘭教節日。
2、服飾特點:
滿族男子一般喜歡穿長袍馬褂,頭頂後面留法,束辮垂於腦後,女子喜歡穿旗袍,梳兩把頭或旗髻。
3、居民和飲食習慣:
滿族,人口約1068.23萬,節日大體和漢族一樣,傳統建築形式是院落圍矮牆,院內有影壁,立有,供神明用的「索羅杆」。
滿人喜歡吃麵食,餑餑是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傳統點心有驢打滾、薩其馬、綠豆糕等。滿族人只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動物肉,不吃馬、驢、螺、狗肉等,不吃動物的血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
4樓:life布可
1、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
蒙古族的傳統飲食大致有四類,即麵食、肉食、奶食、茶食。
2、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3、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歌會(祭龍節), 過小年(稱「男人節」,又稱「喊魂節」),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節,春節,陀螺節,花朝節 ,吃立節,螞拐節(青蛙節)。此外,壯族每年固定的宗教節日甚多。如部分壯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獻「老人廳」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過小年。
每年二月「祭龍」是各支系的共同節日。「
4、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曆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曆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公尺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杆編織乙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
5、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
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曆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
這一天要沐浴淨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
5樓:匿名使用者
滿族,人口約1068.23萬,節日大體和漢族一樣,傳統建築形式是院落圍矮牆,院內有影壁,立有,供神明用的「索羅杆」。住房一般為3間或5間。
滿族男子一般喜歡穿長袍馬褂,頭頂後面留法,束辮垂於腦後,女子喜歡穿旗袍,梳兩把頭或旗髻
飲食,滿人喜歡吃麵食,餑餑是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傳統點心有 驢打滾 薩其馬 綠豆糕
回族 節日 開齋節 古爾邦節 聖紀節 都是伊斯蘭教節日
建築 '"圍寺而居「 清真寺有著重要地位
食品 只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動物肉,不吃馬驢 螺狗等,不吃動物的血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
6樓:匿名使用者
六月六節——煮酒、吃肉
六月六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有些地方過節的日期根據農事情況而定,可以移到六月十六或六月廿六日。
習俗佳節到來,每家每戶也要出錢出糧,煮酒、買肉聚餐。這天早晨,家長帶領孩子到田邊去殺雄雞,意思是期望秋季豐收,同時,藉此給孩子們講述農業生產常識,傳授田間管理技術,從小培養孩子們熱愛生產勞動。此外,布依族青年男女在各自約定的地點,白天在歌場上對唱,晚上還到布依村寨裡繼續對唱,用這種方式表達彼此愛慕之情。
7樓:匿名使用者
納西族:麗江縣大研一帶納西婦女上穿大襟寬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著長褲,腰繫用黑、白、藍等色棉布縫製的圍腰,上打百褶,下鑲天藍色寬邊;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係在腰後。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裝飾作用,又可暖身護體,以防風雨及勞作時對肩背的損傷。
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標誌。
納西民居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築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納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協調。
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闢為鋪面,主人自己經營,或轉租他人經營。屋基採用石頭砌成,牆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鬥功能,增強了抗震能力,使房屋具有「牆倒屋不塌」的特點。
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後出簷,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以禳壓火災的侵害。
納西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麥、玉公尺和大公尺為主,加工製作成窩頭、饅頭、粑粑、公尺飯等花樣,山區雜以洋芋、蕎麥和青梨,喜喝酥油茶,常吃雜鍋燴菜、火鍋和大塊肉。城鎮、壩區的烹調技術較高,待客時,飯前多設海棠、瓜果、蜜餞等自製茶點,而「八大碗」、「六碗六盤」等花色品種很有特色。宴請貴客多用「三疊水」,一般用三種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個層次,菜門類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再配搭諸如八寶飯、高麗肉、松子炒雞,以及按季節製作蒸梨、蒸蘋果等甜食,形成蒸煮炒滷炸燴酥燉多樣齊備,色香味俱佳,別具特色的宴席。
、獨龍族男子過去用一方毯披於背後,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繫結,下身穿短褲,惟遮掩臀股前後。女子用兩方長布,從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圍向前方。男女皆散發,前齊眉、後齊肩,左右皆蓋耳尖。
兩耳或戴環或插精製的竹筒。現在獨龍族普遍穿上了布料衣裝,但仍在衣外披覆條紋線毯。獨龍族的佩飾頗具特色,男女均喜歡把藤條染成紅色作為手鐲和腰環飾物。
男子出門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婦女頭披大花毛巾,項戴料珠。獨龍族紡織手藝比效發達,所織麻布線毯質地優良,色彩諧調,特色鮮明
獨龍族的生產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由於南北部之植被和氣候差異構成獨龍江地區,上下游房屋樣式及結構不同。氣候比較溫和的南部,人們所居房屋是在怒江流域及其他較濕熱地區常見的干欄式木竹樓和木楞房,干欄式木竹樓俗稱「千腳落地」,這種房屋的四壁僅以竹篾巴圍起上覆茅草,整個建築結構簡單。北部的氣候比南部寒冷及耕地較為固定,因而,當地住房樣式多是以木板鑲圍或用整個圓木壘成的木楞房。
用木料或木板層層相交叉疊壘而成,四個角牆板或木料鋸成凸凹的齒狀交叉固定。木楞房分兩種:一種是房子的牆壁用一根根圓木直接壘成,另一種是用木板壘成。
房內多鋪以厚木板,地板離地約1公尺高,下面用石頭或木柱支撐,整個房子呈長方形。房頂蓋以茅草,有的用劈開的薄木板蓋頂。房內按需要設有一至二個火塘,火塘上方設有兩台擺放雜物、木柴和烤食物的竹木架子,火塘內安放鐵三腳。
獨龍族日常菜餚有種植的洋芋、豆莢、瓜類,也有採集的竹筍、竹葉菜及各種菌類,食用時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鹽後一鍋煮熟而食。冬季是獨龍族地區狩獵的旺季,獵獲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時,都先把牛肉風乾,然後火烘烤,再搗成絲狀,做成肉鬆或切成小塊,密封在竹筒內儲存或隨身攜帶
白族服飾靚麗瀟灑,民族特色鮮明。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重。男子喜歡纏白色或蘭色包頭,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有的還佩帶繡有美麗圖案的掛包
白族民居建築有著獨特的風格、濃厚的文化積澱。住房多採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格式。他們十分重視門樓建築和照壁、門窗雕刻及山牆彩畫的裝飾藝術。
門樓裝飾,通常採用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磚和青磚等組成翹角飛簷,雕梁畫棟,花枋精巧,斗拱重疊,雄渾穩重,美觀大方。
白族人民的基本口味嗜酸、辣、甜、微麻。其烹調技法受漢族菜和佛教寺院菜影響較深。善於醃製火腿、香腸、螺螄醬等食品。
婦女多會製作蜜餞、雕梅、燉梅的手藝。著名菜點很多,如:砂鍋魚、洗沙乳扇,活水煮活魚、柳條蒸肉、喜洲破酥粑粑等。
茶水色濃味醇,別具一格。「三道茶」極豐人生哲理,寓義為「一苦、二甜、三回味」。
水族服裝的特點是「短衣長裙」,且完全用火麻土布作面料,喜深藍靛色,**以後逐漸易裙為褲。
歷史上盛行頗似傣家竹樓的干欄式「木樓草房」每棟一般為三間二層,近年受當地漢族影響亦就地取材多蓋落地三間的「片石牆」
水族飲食特徵與壯侗族各民族極其相似,多喜歡酸、辣味。酸辣子、酸醃菜、小油菜、酸菜等都是素的家常必備品。
我國少數民族土家族的節日特點有甚麼
土家族節日具有群眾性 娛樂性 社會性 歷史性 變異性 區域性 民族性等特點 我國少數民族在文化 語言 習俗 地域上差異都很大,如西北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 回 撒拉 保安 哈薩克 塔吉克等十個民族和中亞地域文化上的聯絡,體現出一種中亞伊斯蘭文化風情,習俗主要是信仰上的,普遍過古爾邦節等伊斯蘭教節日。語...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詳細介紹,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哪些?詳細的!!
國各民族都有良好的尊老敬老風俗習慣,閃射著動人的人情美。景頗族 每年的初秋時節,景頗族人都要舉辦隆重的 敬老會 青年們打響火槍,放爆竹,爭著請村寨老人到自家竹樓作客敬酒,黃昏時分,人們在歡樂的芒鑼和木鼓聲中,集體跳起 敬老舞 哈尼族 每年農曆臘月十五日為哈尼族的敬老節。清早,老人梳洗後穿上新衣,歡度...
中國少數民族的節日有哪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有哪些
我國少數民族的節日非常繁多,本人知道的有以下幾個 1 馬奶節 蒙古族。2 那達慕大會 蒙古族。3 聖紀節 回族 維吾爾 哈薩克 東鄉 撒拉 塔吉克 烏茲別克 柯爾柯孜 塔塔爾 保安等。4 開齋節 同聖紀節的民族。5 古爾邦節 同聖紀節的民族。6 藏曆年 藏族 門巴等民族。7 傳召 藏族。8 薩葛達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