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石,畫像磚的藝術特徵是什麼意思

2021-03-04 08:28:55 字數 5877 閱讀 3757

1樓:群青紅

畫像石是遺存豐富,很有特色的秦漢美術史資料。藝術家們以刀代筆,在堅硬的石面上創作了眾多精美的影象,用以作為建築構件,構築和裝飾墓室、石闕等。全國發現的漢畫像石數以千。

據載,畫像石萌發於西漢昭、宣時期,新莽時有所發展,到東漢時進一步擴大,主要分布於山東、河南、陝西、四川及其周圍地區。

畫像磚,顧名思義就是刻畫或模印著畫像紋飾的磚,一般認為始於戰國晚期,盛於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繼續流行,是一種建築裝飾構件源於戰國末期出現的「雕牆」壁畫藝術。秦漢至西漢初期,多用於裝飾宮殿衙舍的階基;西漢中期以後,主要用於裝飾墓室壁面;東漢則是畫像磚藝術的鼎盛時期。

風格特徵

西漢晚期畫像石以山東沂水鮑宅山鳳凰刻石、山東汶上「路公食堂畫像」為代表;新莽時期則以河南唐河馮君孺人畫像石墓為代表,墓內刻30餘幅畫像,描繪現實生活及神怪異獸等。東漢前期畫像石的代表作品有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和南武陽石闕畫像石。東漢後期的畫像石以山東嘉祥武氏祠最為著名。

漢代盛行的畫像石是特殊的浮雕形式:以刀代筆,或陽刻,或陰刻,或兩者結合,還有浮雕的形式,或者浮雕與刻劃相結合,可謂鵰中有畫,畫中有雕。畫像石通常是作為建築裝飾,鑲嵌在祠堂、陵闕、更多是墓室內的門側的磚室上。

畫像石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有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有反映莊園、車行、聚會、宴飲、戰爭、樂舞、雜戲、作坊、狩獵、手工勞作等現實生活場面,還有描繪禽、獸、魚、蟲、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種建築的圖形與裝飾圖案。風格質樸厚重,勁健秀美。漢代畫像石對於研究漢代的建築、雕刻、繪畫具有很大價值,作為雕刻藝術形式,上承先秦青銅藝術,下開兩晉南北朝雕刻藝術的先河。

畫像石發展了我國傳統的雕刻技法,成為一種型別的雕刻作品,這樣的刻和划製作出的浮雕比墨色繪製的壁畫保持得更長久,給人以立體感。畫像石是研究漢代建築、生活、習俗、觀念等有很**值的藝術品。

畫像磚主要用木模壓印然後經火燒製成,也有的是在磚上刻出紋飾。形狀分大型空心磚和實心的扁方磚兩類。畫面的表現形式有淺浮雕、陰刻線條和凸刻線條。

有的上面還有紅、綠、白等顏色的彩繪,但出土時多已剝落。多數畫像磚為一磚乙個畫面,也有一磚為上下兩個畫面的。畫面內容非常豐富,有表現勞動生產的,如播種、收割、舂公尺、釀造、鹽井、桑園放牧等,有描繪社會風俗的如宴樂、雜技、舞蹈等,有神話故事如西王母、月宮等,還有表現統治階級車馬出行的。

雕刻者的高妙之處就在於製作者準確地抓住物件在各種活動中最具特徵、最生動、最優美的瞬間,刪繁就簡,遺貌取神,在一種粗輪廓的整體形象中採用陰線刻、陽線刻、減地平面陽刻、淺浮雕等多種造型手法對動盪流逝的瞬間狀態進行精彩的集中表現,飛揚流動的畫面充滿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和雄渾衝湧的力量和速度,罕有呆滯或雷同現象,充分體現了雕塑者對現實生活的全面愛戀和對永恆幸福的祈求。個別小型條磚在製作的精美程度上雖不及大型正面方磚,但卻給人一種深沉雄大的氣魄,讓人回味無窮,遐想聯翩,後人往往在讚嘆欣賞之餘,也難以真正超越。

畫像石、畫像磚儘管粗重笨拙,卻反映出的秦漢代藝術心胸開闊、氣派雄沉,那種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種整體性的力量和氣勢,是後代藝術難以企及的。

全國現已出土數千計的畫像石和畫像磚,這都是在秦漢厚葬的風氣下產生的。發現地區主要在黃河流域、山東南部西部、河南南陽和四川岷江流域,以及河北、安徽、江蘇北部,這些地方都是當時的富庶之鄉。東漢時期的畫像磚出土最多,盛行於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廣大地區,尤以河南和四川兩省出土最多。

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史料性質不僅在美術史上有巨大意義,而且對研究漢代社會的經濟生活、典章制度、風俗習慣、藝術思想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影象資料。因此發掘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史料價值就成為對其研究的重要內容。早在明清時期,就出現了專門研究漢畫的學者,時至今日,已形成專門的漢畫學。

在中國當代學術史上,漢畫學也成為乙個學界矚目的研究焦點。

漢畫像的藝術特徵什麼意思? 5

2樓:大將軍哦也

漢畫像石、畫像磚藝術特色 :

畫像石是雕刻著不同畫面,用於構築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闕的建築石材。常用的雕刻技法有:陰線刻、凹面雕(主要影象輪廓內凹,細部用陰線表示)、凸平面雕或減地平面陰線刻(保留主要影象輪廓以內部分不動,將其餘部分減地,細部再用陰線處理)、浮雕(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

根據現有出土資料,畫像石萌發於西漢武帝時期;新莽時期有所發展。

畫像磚是秦漢時代的一種建築裝飾構件,與畫像石類似。其製作工藝是將加工好的泥坯放入木模中製成磚坯,待半乾後去掉木模,用刻有圖案內容的印模印出各種影象和圖案,大型圖案用幾個印模多次印壓,部分影象用利器刻劃而成。有空心磚和實心磚兩種。

一般認為畫像磚始於戰國,盛於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繼續流行。秦代至西漢初期,畫像磚多用於裝飾宮殿府舍的階基,西漢中期以後,畫像磚主要用於裝飾墓室壁面。東漢是畫像磚藝術的鼎盛時期,產品數量、製作水平都特別突出。

這個時期的畫像磚藝術盛行於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廣大地區,尤以河南和四川兩省出土最多。磚上的畫像均模印而成,原來施彩繪,但出土時多已剝落。

漢畫像石的藝術特色是

3樓:匿名使用者

漢畫像石、畫像磚藝術特色 :

畫像石是雕刻著不同畫面,用於構築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闕的建築石材。常用的雕刻技法有:陰線刻、凹面雕(主要影象輪廓內凹,細部用陰線表示)、凸平面雕或減地平面陰線刻(保留主要影象輪廓以內部分不動,將其餘部分減地,細部再用陰線處理)、浮雕(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

根據現有出土資料,畫像石萌發於西漢武帝時期;新莽時期有所發展。

畫像磚是秦漢時代的一種建築裝飾構件,與畫像石類似。其製作工藝是將加工好的泥坯放入木模中製成磚坯,待半乾後去掉木模,用刻有圖案內容的印模印出各種影象和圖案,大型圖案用幾個印模多次印壓,部分影象用利器刻劃而成。有空心磚和實心磚兩種。

一般認為畫像磚始於戰國,盛於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繼續流行。秦代至西漢初期,畫像磚多用於裝飾宮殿府舍的階基,西漢中期以後,畫像磚主要用於裝飾墓室壁面。東漢是畫像磚藝術的鼎盛時期,產品數量、製作水平都特別突出。

這個時期的畫像磚藝術盛行於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廣大地區,尤以河南和四川兩省出土最多。磚上的畫像均模印而成,原來施彩繪,但出土時多已剝落。

畫像石、畫像磚因其內容龐雜,記錄豐富,而被許多學者視為一部先秦文化和漢代社會的影象的百科全書。其中比較常見的題材大致可劃分為三類:一類與墓主有關的各種活動,包括表現墓主莊園各類經濟活動的農耕、放牧、狩獵、紡織等;還有與墓主人經歷或身份有關的題材,如車馬出行、隨從屬吏、謁見、幕府等;以及有關墓主生活的內容,如燕居、庖廚、宴飲和樂舞百戲等。

另外兩類,一類是宣揚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主要為忠臣孝子、節婦烈女和古代聖賢;另一類是神話故事,主要有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媧、四神、奇禽異獸等,還有被天人合一思想和讖緯之術認定為吉祥的事物,如神鼎、祥雲等;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辰和雲氣也多有表現。

從中國藝術發展史的角度看,漢代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的一座高峰。儘管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方面,「漢承秦制」,劉漢王朝基本上承襲了秦代體制。但是在文學藝術領域,漢卻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鄉土本色。

楚漢浪漫主義傳統是繼先秦理性精神之後,並與它相輔相成的中國古代又一偉大藝術傳統。

劉漢王朝不僅是新生的充滿活力的大型**集權制國家,同時也是正處於上公升階段的雄心勃勃的地主階級統治的時代,受時代精神的影響,西漢中期以後的藝術作品,往往表現出一種昂揚向上、豪邁奔放、雄渾有力的氣勢。它們把遠古傳統的原始活力和野性充分地儲存和延續下來,這一點不但表現在主題的龐雜上,而且也表現在運動、氣勢和古拙的藝術風格上。二十世紀前半葉,包括藝術史家在內的學者研究漢畫,多重畫中故事及典章制度,對其藝術風格著墨不多。

西方學者在這方面卻比較重視。常任俠先生四十年代所作《重慶附近發見之漢代崖墓與石闕研究》一文,引法人色伽蘭論漢畫:「漢朝為強健戰鬥生氣活潑之皇朝,其藝術之特徵亦同,即在造墓藝術之中,從未稍露死喪之意。

其特徵即在其威猛常用動物表現之。漢代大獸姑不論其種類如何,盡為長身之獸,胸大腰聳,筋力呈現,大致以牡類體狀居多。……各種獸畜,互相追逐,互相戰鬥,生動之狀,雖在墓所亦然。

」龍陽店漢墓群獸圖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漢代的藝術作品風格樸素、雄渾奔放,而且無論是處理大場面人物群像或是獨幅畫面,均能恰如其分地刻畫人物各自不同的神情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構圖上既能表達繁複而又富於韻律的巨幅畫面,也善於處理某一主題所需的小型畫幅。創作者經常抓取歷史故事矛盾衝突的高潮,並且善於運用必要的景物以交待特定的環境,人物之間的呼應關係也處理得非常出色。

由畫像石、畫像磚以及瓦當等反映出的漢代藝術儘管粗重笨拙,卻心胸開闊、氣派雄沉,那種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種整體性的力量和氣勢,是後代藝術難以企及的。

漢代畫像磚,畫像石談漢代藝術的風格特徵

4樓:匿名使用者

畫像石是遺存豐富,很有特色的秦漢美術史資料。藝術家們以刀代筆,在堅硬的石面上創作了眾多精美的影象,用以作為建築構件,構築和裝飾墓室、石闕等。全國發現的漢畫像石數以千。

據載,畫像石萌發於西漢昭、宣時期,新莽時有所發展,到東漢時進一步擴大,主要分布於山東、河南、陝西、四川及其周圍地區。

畫像磚,顧名思義就是刻畫或模印著畫像紋飾的磚,一般認為始於戰國晚期,盛於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繼續流行,是一種建築裝飾構件源於戰國末期出現的「雕牆」壁畫藝術。秦漢至西漢初期,多用於裝飾宮殿衙舍的階基;西漢中期以後,主要用於裝飾墓室壁面;東漢則是畫像磚藝術的鼎盛時期。

風格特徵

西漢晚期畫像石以山東沂水鮑宅山鳳凰刻石、山東汶上「路公食堂畫像」為代表;新莽時期則以河南唐河馮君孺人畫像石墓為代表,墓內刻30餘幅畫像,描繪現實生活及神怪異獸等。東漢前期畫像石的代表作品有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和南武陽石闕畫像石。東漢後期的畫像石以山東嘉祥武氏祠最為著名。

漢代盛行的畫像石是特殊的浮雕形式:以刀代筆,或陽刻,或陰刻,或兩者結合,還有浮雕的形式,或者浮雕與刻劃相結合,可謂鵰中有畫,畫中有雕。畫像石通常是作為建築裝飾,鑲嵌在祠堂、陵闕、更多是墓室內的門側的磚室上。

畫像石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有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有反映莊園、車行、聚會、宴飲、戰爭、樂舞、雜戲、作坊、狩獵、手工勞作等現實生活場面,還有描繪禽、獸、魚、蟲、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種建築的圖形與裝飾圖案。風格質樸厚重,勁健秀美。漢代畫像石對於研究漢代的建築、雕刻、繪畫具有很大價值,作為雕刻藝術形式,上承先秦青銅藝術,下開兩晉南北朝雕刻藝術的先河。

畫像石發展了我國傳統的雕刻技法,成為一種型別的雕刻作品,這樣的刻和划製作出的浮雕比墨色繪製的壁畫保持得更長久,給人以立體感。畫像石是研究漢代建築、生活、習俗、觀念等有很**值的藝術品。

畫像磚主要用木模壓印然後經火燒製成,也有的是在磚上刻出紋飾。形狀分大型空心磚和實心的扁方磚兩類。畫面的表現形式有淺浮雕、陰刻線條和凸刻線條。

有的上面還有紅、綠、白等顏色的彩繪,但出土時多已剝落。多數畫像磚為一磚乙個畫面,也有一磚為上下兩個畫面的。畫面內容非常豐富,有表現勞動生產的,如播種、收割、舂公尺、釀造、鹽井、桑園放牧等,有描繪社會風俗的如宴樂、雜技、舞蹈等,有神話故事如西王母、月宮等,還有表現統治階級車馬出行的。

雕刻者的高妙之處就在於製作者準確地抓住物件在各種活動中最具特徵、最生動、最優美的瞬間,刪繁就簡,遺貌取神,在一種粗輪廓的整體形象中採用陰線刻、陽線刻、減地平面陽刻、淺浮雕等多種造型手法對動盪流逝的瞬間狀態進行精彩的集中表現,飛揚流動的畫面充滿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和雄渾衝湧的力量和速度,罕有呆滯或雷同現象,充分體現了雕塑者對現實生活的全面愛戀和對永恆幸福的祈求。個別小型條磚在製作的精美程度上雖不及大型正面方磚,但卻給人一種深沉雄大的氣魄,讓人回味無窮,遐想聯翩,後人往往在讚嘆欣賞之餘,也難以真正超越。

畫像石、畫像磚儘管粗重笨拙,卻反映出的秦漢代藝術心胸開闊、氣派雄沉,那種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種整體性的力量和氣勢,是後代藝術難以企及的。

全國現已出土數千計的畫像石和畫像磚,這都是在秦漢厚葬的風氣下產生的。發現地區主要在黃河流域、山東南部西部、河南南陽和四川岷江流域,以及河北、安徽、江蘇北部,這些地方都是當時的富庶之鄉。東漢時期的畫像磚出土最多,盛行於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廣大地區,尤以河南和四川兩省出土最多。

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史料性質不僅在美術史上有巨大意義,而且對研究漢代社會的經濟生活、典章制度、風俗習慣、藝術思想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影象資料。因此發掘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史料價值就成為對其研究的重要內容。早在明清時期,就出現了專門研究漢畫的學者,時至今日,已形成專門的漢畫學。

在中國當代學術史上,漢畫學也成為乙個學界矚目的研究焦點。

漢畫像石的藝術特色是,漢畫像石,畫像磚的藝術特徵是什麼意思?

漢畫像石 畫像磚藝術特色 畫像石是雕刻著不同畫面,用於構築墓室 石棺 享祠或石闕的建築石材。常用的雕刻技法有 陰線刻 凹面雕 主要影象輪廓內凹,細部用陰線表示 凸平面雕或減地平面陰線刻 保留主要影象輪廓以內部分不動,將其餘部分減地,細部再用陰線處理 浮雕 淺浮雕,高浮雕 和透雕。根據現有出土資料,畫...

有沒有貂蟬的畫像啊?貂蟬真實畫像

沒有,其實貂蟬是否存在都有質疑 好像是這個。貂蟬真實畫像 貂蟬沒有真實畫像。因為貂蟬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就是在三國演義這本書裡。三國演義出現在明清時期,而且作為一本 其歷史的真實性值得推敲。而且三國演義出現的時間離三國時期實在是比較久遠,很難說。有史學家研究認為貂蟬真名任紅昌,在呂布死後又流落民間賣藝...

女孩自畫像求心理分析,繪畫心理自畫像分析這個男生性格

感情心思不細膩,做人沒有心機。首先畫工差,再來嘴角往下是不高興,眼睛半睜也是心情不好的體現 繪畫心理 自畫像 分析這個男生性格 50 1 從畫裡看到男生穿著球服,手裡挽著球,嘴角上揚面帶笑容,男生應該是喜歡運動,喜歡nba,活潑好動,陽光的男孩!2 畫者將脖子一塊刻意畫長一些,說明男孩平時有些幽默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