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專業,畢業創作要交一部紀錄片,求紀錄片選題

2021-03-04 08:28:46 字數 5065 閱讀 4222

1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走訪徐霞客去過的地方,不過工程量很大

電視紀錄片的特徵

2樓:孫叔

一、創作特徵 電視紀錄片運用新聞鏡頭,真實地記錄社會生活,客觀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著重展現生活原生形態和完整過程,排斥虛構和扮演的新聞性電視節目形態。在創作過程表現出了些共同的特點。 (一)紀實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在電視紀錄片中大多運用紀實手法,通俗地說,就是將原汁原味的生活如實地記錄下來,客觀再現事件的具體過程和動作的具體細節。

就像《我們的留學生活》那樣大部分是畫面加解說的表現手法,聲、畫屬於生活自身。由於生活成為當代紀錄片表達的最直接源頭。因此,主體意識在創作中自然而然地退居次要地位,主體意識的表達也只能採取非常含蓄的方式進行。

紀錄片的創作不再用脫離具體時空的抽象畫面和說教味極濃的解說來結構作品,而是追隨生活,擷取一段生活自然流程,採用理性化的敘事方式,來含蓄地傳遞自己的主體意識。當然,強調客觀再現,並不是完全排除創作主體對藝術的把握和對表現物件的情感。 紀實性作為電視紀錄片的一種手段、手法,它應該以客觀地紀錄新聞事實與社會現象見長,它不過多地依賴情緒渲染、氣氛烘托等手段去造成很濃的抒**彩和審美意境,但這井不意味著紀實手法在抒情表意方面是無能為力的,它也仍具有這方面的功能。

它的特點是,較多地依賴客觀紀實、白描等手法,抒發事實本身所深深蘊含的豐富情感,觀眾從中感受到的是淡淡而出的幽幽情愫。例如在《沙與海》中它展現給人們面前的是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原生態,其中父子打酸棗、牧民女兒談論婚姻、小女孩在沙灘嬉戲等段落更是在樸實無華中流露出一種生活細節的詩意,令人過目難忘。表現了紀錄片的藝術效果。

(二)紀實性與表現哲理的統一 在《沙與海》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它給我們的不僅是他們是怎樣的放牧、捕魚,而是要告訴我們關於其內在的相通的東西。如果說紀錄片追求一種真實的境界,那麼,真實並不是指客觀現實的真實,而是創作者主觀感受的真實,因為紀錄片實際上是對生活的一種轉譯,是創作者把他對生活的讀解告訴觀眾。這一切都是體現在編導的美學追求之中的,它指的是對生活的理解方式和表達方式,兩者是聯絡在一起的。

美學風格的最高端段是"詩",紀錄片通過詩一般的意境表現它存在的哲理。 紀實是一種風格因素是一種對現實生活進行藝術觀照的特殊方式。"紀實的最終目的"並非僅僅為了"紀實",而是要回答某種社會的、文化的主題。

紀錄片的創作者不滿足於瑣屑地紀錄生活,而是力圖選取一種獨特的視點,注目於流動變幻著的人生;不滿足於簡單地紀錄乙個人的生活經歷,而是把"物件"作為一種"思考"和"表現"的材料,帶進來某種歷史的、哲學的、人生的深層背景;不滿足於構築生動的敘事情節,而總是熱衷呈現故事外的意蘊。概言之,紀錄片在表現方位上實施了"透過入看世界"與"透過世界看人"的交迭和互補,更加突出了人作為藝木表現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的中心位置,勾起人們對現實的、歷史的、人文的、哲學的思考。《沙與海》告訴我們的是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這些在內蒙古草原和遼東半島的人民是怎樣生活的,通過事實本身的含義,找出通向觀眾心靈的道路,據此引導觀眾去思索。

讓畫面引向思想。他們的生活都牢牢被大自然所左右,沙暴可以摧毀一切,正如海暴可以摧毀一切一樣,而對兩位主人公來說,對於未來和子女的難以把握,給他們帶來了同樣的孤獨感。 雖然電視紀錄片是客觀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著重展現生活原生形態和完整過程,但在它的表現手法和表現意境中,是體現出紀實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和紀實性與表現哲理的統一的。

二、審美特徵 在觀眾看來,紀錄片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它的真實性。紀錄片不僅人物、事件是真實的,而且在時間、空間和細節方面也都是真實的。看多了電視專題片那種連篇累牘的宣傳與說教的觀眾,一下子就被電視紀錄片的那種真實的樸素的紀實手法征服。

隨著一浪高過一浪的紀錄片熱,從事紀錄片創作的人員不能不思考這樣乙個問題:紀錄片為什麼具有如此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它有哪些審美特徵和審美價值呢?

一般說來,凡是美的東西,首先都應當是真實的。真實對紀錄片來說,不是唯一的屬性,卻應是紀錄片的第一屬性。紀錄片的實質就是紀錄的真實。

紀錄片在用採訪攝影作為基本手段拍真人、真事的同時,還應當保持素材在時間、空間和細節方面的真實。真實,是紀錄片生命和價值所在。誠然,紀錄片要求「真實地再現真人真事」,真實是紀錄片創作者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標。

但真人真事可以再現,卻不一定真實:當鏡頭對準你時,你的一舉一動是否出於你真實本意的自然流露?其中有幾分即興表演的成分?

在西方學者看來,無論紀錄片是對現實的戲劇化解釋也好,還是對現實的創造性解釋也好,亦或如實反映也好,他們都不會認為紀錄片反映的是真實客觀的原始現實。他們認為真實很遙遠,沒有人能做到真正的客觀。

三、真實 時至今天。曾經依靠跟拍、同期聲、長鏡頭等紀實手法為自己打天下的紀錄片因為經常流於冗長和平庸而失去了大眾的青睞。" 那麼,紀錄片足以打動人的特性到底是什麼呢?

我想我們需要重新梳理一些相關概念。首先,我們碰到的理論堡壘是"真實"。這可以說是當前電視紀錄片創作者們最感困惑也最難把握的乙個命題。

(一)當代中國的紀錄片運動是以對"真實"的追求開始的。但是所謂"真實"其實是有條件有範圍的。這就是在何種程度上有效的價值觀念。

"客觀真實"是乙個意識形態的神話,從哲學意義上說,"客觀真實"只是乙個形上學的命題,它強調用"摹寫"的方式使主客觀達到統一的理論,其缺憾在於它忽視了觀察者,忽視了觀察者的觀察視野對結果的影響,而實際上任何乙個觀察者都必須立足於地球,立足於他的文化背景,立足於他的個體經驗,這在哲學解釋學中被稱為"合法的偏見",這種"合法的偏見"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揭示人在歷史中生活中的真實狀態。對於乙個客觀事物來說,並不存在惟一具有真實意義的描述,真實需要多元的描述,事實與事實的關係是多元的。只要這種觀察者的角度是存在的,是現實合理的,它就是有效的,實際上,如果我們一定要按照 "客觀真實"再現真人真事的話那也未必做得到。

當鏡頭對準乙個人時,他的一舉一動是否在於他真實本意的自然流露,其中有幾分即興表演的成分?事物的出現、發展、結束是乙個相對過程,必須有主客體同時介人才能成立。為此,對於紀錄片的創作者而言,"真實"實際上包含著兩重意義,一是客觀真實,源於客觀真實又高於客觀真實的概念,它更注重的是價值二是價值真實,其中,價值真實更應該被強調。

從某種角度上說,紀錄片的文化意義其實就是它的價值意義。在紀錄片創作過程中,價值意義正是我們選題、拍攝和剪輯的重要標準。 紀錄片當然是對乙個真實事件的紀錄行為。

但它同時又是作者的創作行為,它是人類的文化產品和傳播產品。實際上,紀錄片的創作行為應該在拍攝之前,它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在全片拍攝之前的創造行為,它建立在對拍攝任務、材料的理解和接觸上。二是在拍攝過程中,隨時地超前創造,乙個新的現象。

乙個新認識,馬上產生乙個新的拍攝計畫,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下一步拍攝。從這個角度上說,"紀錄"實際上是一種手法,它旨在使整個**看起來有"真實感",從而促使受眾接受作者的思想。 在紀錄片創作過程中,乙個有效的辦法就是真實加上"圈套"。

這裡的"圈套"指的是創作者為拍攝物件人為設定的情境。它並不是要拍攝物件去表演,而是讓拍攝物件在這個情境中被動地但是自然地表現出它應有的反映。這個過程正如格里爾遜所說的是"創造性地處理現實",這裡有乙個生動的例子。

美國紀錄片大師懷斯曼就經常依據物件的大體走向,為他設計乙個客觀環境,讓他在這個環境中作出應有的反應。與此同時。他也經常不按生活的自然流程來剪輯和結構他的**,而是使用一種非常戲劇化的形式來表現,他將這種表現稱之為"對現實的一種虛構",實際上,這種再創作的剪輯是依據了生活的連續性和相關性,利用聲畫關係的邏輯與聯想,服務於創作者敘事目的的一種重構。

由此可見,在電視紀錄片中"真實"是乙個源於客觀真實又高於客觀真實的概念,它更注重的是價值判斷與審美體驗。 (二)既然價值意義在紀錄片創作中具有非同尋常的作用,那麼,這種價值意義最本質的體現是什麼呢?在這裡,我們需要梳理的另乙個問題是:

紀錄片與專題片的區別。同專題片相比,紀錄片給予觀眾的是一種文化品質;首先,他的主題是人,是人的本質力量和生存狀態、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積澱,人的性格和命運,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對宇宙和世界的思維。它不像專題片,專題片有直接的主題目標和宣傳的功利效果,它的主題趨向於更為深層,更為永恆的內容,它從看似平常處取材,以原始形態的素材來結構**,表現一些個人化的生活內容,達到一種蘊含著人類具有通感的生存意識和生命感悟,生與死,愛與恨,善與惡,同情與反感,生存與抗爭,美的追求等,強調人文內涵、文化品質。

就象紀錄片《望長城》,它之所以成為中國紀錄片的乙個分水嶺。乙個主要原因就在於它關注的乙個人文主題。在《望長城》中佔據鏡頭最多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人,給觀眾印象最深的也就是這些普通人。

繼《望長城》之後的《藏北人家》《半個世紀的愛》《沙與海》《龍脊》等等都體現了對人的深層關注,都是以人為核心,直接關注人,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去除了許多直接的功利心,多了一些人文性。與紀錄片不同的是,專題片主題重在說明問題,闡釋政策觀念,如"科教興國""中華之劍"等,雖然這些專題片中也有精彩的紀實段落。也有對人的關注,但那只是用人來說明某個特定的主題,而紀錄片則是以人為本,更接近人類學與民俗學。

其次,紀錄片需要較長的時間積累和動態過程,注重感受與體驗的共時性,時間是紀錄片的第一要素,它與欄目化專題節目不同,欄目化的專題節目,定時定點播出,製作週期短,關注的是正在進行的生活層面。結構較為自由、寬容度大,而紀錄片對生命的本質關注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保證的,只有在一定的時間積累中,才能為觀眾提供乙個人類生存的某個階段的活的歷史,才能保留生活自然流程的偶發" 性和豐富的細節,以及經過交流和反饋之後積累的情緒氛:圍,展現更為豐富的人文背景。

比如紀錄片《我們的留學業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拍攝歷時三年,由於在人物發生重大變動的幾個階段攝像機部在場,紀錄了完整的過程段落"和細節,在動態取材中使生活的各種原始資訊得以保留,**也因而有了生命力。 第三,紀錄片要求自身有獨立的嚴謹的結構和個性化的風格樣式,表現人文內容應有一定的結構力。有起始、發展、高潮。

結果等,創作者還要把握敘事的技巧,注意節奏和韻律,並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敘述方式,形成不同的風格樣式。它需要較大的精力和資金投入。較長的創作週期和個性化的操作方式,因此,難以在日常播出的欄目化生產流水線上操作,可以說紀錄片的製作與專題片的製作完全是兩回事,不但關注物件不同就是思維方式和建構手法都少有共通之處。

所以,當我們談到紀錄片的特性時,這兩者的區分必須涇渭分明。否則,我們做出來的紀錄片就會老是給人感覺四不象,特別是一些地方臺選送的評優片往往看似紀錄片而實際上又充滿了專題片式的說教與表現。它雖然也使用一些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但因為它在本質上不具備文化品質和價值意義,不具備對人本身的深切關注,也沒有什麼真正能打動觀眾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類偽紀錄片的製作沒有什麼實際的價值,它很容易被淹沒。

冷冶夫曾經在《紀實論》中指出,紀錄片成功的背後:是真實;在真實的背後:是紀實;在紀實的背後:

是人;在人的背後:是觀念。的確,建立正確的觀念是紀錄片創作的前提。

找一部紀錄片的名字,找一部紀錄片的名字。

內容是不是這樣的 乙隻小熊的媽媽在採食蜂蜜的時候被石頭砸死了,然後小熊被槍聲 吸引,找到了乙隻受了槍傷的成年母熊,然後就一直跟著她,先是被母熊各種嫌棄,還差點被水沖走,之後被母熊接納,最後一起戰勝人類boss。熊的故事 尋求一部紀錄片的名字 是不是國產的?如果是國產的,我高度懷疑是 宇宙與人 那是2...

求問一部國外紀錄片名字,求問一部國外紀錄片名字!

應該是bbc的地球脈動1 吧,現在看了最新地球脈動2 裡面也有這些內容,分為這些模組去講解的。美國pbs電視台的 landscapes through time with david dunlop 中文不確定,搜到兩個 1.david dunlop 油畫風景寫生教程landscapes throug...

求一部外國的紀錄片名字,求一部外國的紀錄片名字?

失衡生活 koyaanisqatsi 1982 這部非敘事性記錄片以全新的手法,將優美的自然影像 都市風景和快慢動作處理 雙重 以及人類破壞環境的鏡頭並置剪接在一起,以純粹畫面蒙太奇的形式,自然的景物與工業社會所創造的人工景物進行鮮明的對比。導演以宗教式的關懷,控訴了工業文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表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