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house蜜糖棗棗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黃河西地方遭了飢荒,我便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黃河西。
河東遭了飢荒,也這樣辦。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加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深的池沼裡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
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麼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遺憾。
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那麼,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麼,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
認真地辦好學校,反覆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麼,鬚髮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揹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現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開啟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於年成不好。
』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麼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
擴充套件資料
1、文章背景
本篇文章出自戰國時期孟子及其**所著的《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萬章、公孫丑等著。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86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
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
2、文章啟示
有時人的想法初衷是好的:奮發有為,追求卓越,但一經實施,卻總囿於事物的表象,看似與以往,與他人大相徑庭,卻仍出一轍。孟子一語破的,解除了梁惠王長期的困擾。
3、人物背景
魏惠王,後稱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之子。魏國第三代國君。西元前370一西元前319年在位。
魏武侯死後,魏罃與公子緩(魏緩)爭立君位成功。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曆5月29日),把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遷至大樑(今河南開封東南),因此在《孟子》一書中又稱為梁惠王。
在位期間重用龐涓,軍事實力大增,然而龐涓陷害同學孫臏,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導致孫臏逃脫後入齊。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二度為齊軍孫臏所敗。
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東滕州)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也承認魏惠王的王號,史稱「徐州相王」,正式稱王,並於當年改元重新紀年,這標誌著魏國的霸主地位的喪失。前319年卒,享年長達82歲。
4、作者背景
孟子(約西元前372年-西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魯國鄒人(今山東鄒縣東南部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孫子)的門人(門人指學習於某人的**)。
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武力的手段實現統一。而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的則什麼意思
2樓:帥氣的小宇宙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的則意思是表示假設關係的連詞,意思是那麼。原句出自於戰國孟子的《孟子》。
原文: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白話譯文: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戰鼓咚咚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麼這樣適合嗎?」
3樓:匿名使用者
朋友,」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的意思為:
〔那士兵〕逃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他們〕有什麼不同呢…?
所以,這裡的」則「就是」那麼「的意思。
祝學習進步,請採納,謝謝!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則,表示假設關係的連詞,意思是「那麼」。
全句可譯為:如果逃跑了五十步的人嘲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那麼會怎麼樣呢?
5樓:淹死的饅頭
五十步笑百步,戰國時候,孟子跟梁惠王談話,打了乙個比方,有兩個兵在前線敗下來,乙個退了五十步,另乙個退了一百步,退了五十步的就譏笑退了一百步的,說他不中用。其實兩人都是在退卻,只是跑得遠近不同罷了。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可是卻譏笑別人 .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6樓:夢別雪兒
(那士兵)用自己逃跑的五十步嘲笑那些逃跑一百步的人,那又有什麼不同呢?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做比喻說明什麼道理
作戰時後退了五十步的人譏笑後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說明什麼道理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說明看事物應當看到事物的本質與全域性,不能只看...
古代的一百步指現在的多少公尺,古代的百步距離大約是現在的多少公尺?
談到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來說一下古代的步。有句成語叫做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那麼什麼是矽步呢?古人所說的一步,並不是現在我們所指的抬腿往前走一步,而是如今我們所說的兩步,也就是左右腿都往前一步,這樣才叫一步。而只是乙個腳邁一步,卻應該叫半步。半步者為跬,所謂 舉足一次為跬,舉足兩次為步。一步為兩跬...
百步穿楊的成語故事,百步穿楊成語故事
百步穿楊 楚國有個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此人年輕時就勇力過人,練成了一手好箭法。當時還有乙個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長射箭。一 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許多人都圍著 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裡撐起一塊板,板上有乙個紅心。潘虎拉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紅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采聲。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養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