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孟之道,老莊之術影響這麼久孔孟

2021-03-04 06:23:54 字數 2949 閱讀 8087

1樓:北京王嘉化妝學校

當然是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

孔孟之道對今天的影響是什麼?拜託了各位 謝謝

2樓:蛋涼

首先,孔孟之道是農本經濟的產物,作為政治倫理的孔孟之道始終維護農業小生產的生活方式,其對個人要求「安貧樂道」、「何必曰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體現在兩千餘年以來的政治決策中則是「重農抑末」,輕視(或敵視)商品市場經濟。在孔孟之道所確立的傳統經濟倫理支配下的中國人,從帝王到平民,在西方列強扣響關防的初期,先是對其發展**的要求不屑一顧,繼而對其以武力威脅為後盾強迫開放通商口岸的要求驚恐萬狀、不知所措,實在是孔孟之道所體現的封閉的農本經濟觀念對於市場經濟的本能反應。可以說,如果中國社會不能擺脫儒家傳統的頑固的「本」、「末」經濟觀念,脫不掉小農思維的侷限性,意識不到商品生產和市場運作方式對於財富積累的重要意義,就不可能走到市場經濟的道路。

以孔孟之道的經濟倫理,反觀近50年一度熱鬧非凡的「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討論,我們不得不說,所謂「沒有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也會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結論,不過是想當然的偽命題。 新中國建立以後,主要當權者仍然視商品市場經濟為洪水猛獸,長期蒙昧於市場經濟的作用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然性,甚至堅持「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以意識形態作為經濟決策的依歸,以道德而不是以物質作為價值標準,不患寡而患不均,推行孔孟之徒的理想化的烏托邦經濟平等主義,終至將國民經濟推向崩潰的邊緣。孔孟之道造就的封閉的小農心態,甚至在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後相當長時期內,仍然是強大的惰性力量,其最明顯的表現之一,是市場經濟「姓資姓社」的爭論。

直到2023年***南巡時以其政治家的勇氣斷然否決這場無謂的爭論,確立「三個有利於」的標準,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才得到全民族的接受和肯定。這場爭論實質上折射著新舊兩種思維。2023年中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標誌著中國現代性改造中的第乙個層面的改造——經濟市場化改造已展露曙光。

但是,兩千餘年來孔孟之道的小農經濟倫理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是中國現代性改造的重大障礙。對此,人們應有清醒的認識,保持高度警惕。 孔孟之道對中國現代性改造最大的妨害,是它所塑造的政治倫理與近代中國政治民主化的目標格格不入。

首先是它對皇權**主義的張皇。儒教主張「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帝王外於法的觀念在法家與儒家都是如出一轍。

管仲說:「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於法者,民也。」(《管子任法》)君主是法的制定者,能做到「以法治國」——以法律治理別人——已是天大的善政了。

而在後來的儒家的政治倫理中,君權完全是以上對下的單方面的權力,韓愈《原道》說得直白露骨:「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公尺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公尺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

」在孔孟政治倫理中,君主有**的權利,臣下只有執行君主意志的義務,而民眾則只有奉獻物質、接受君命、服從君命制裁的義務。在皇權**主義觀念中,「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天經地義。在帝王那裡,任何不利於權力獨斷的思想都會遇到天然的敵意。

如孟子主張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雖然是從維護君權的角度對帝王提出的勸勉,但一千幾百年後還是惹得游方和尚出身的朱(元璋)皇帝大光其火,下令將孟子牌位逐出文廟,剝奪其配享。 且不要認為儒家皇權**主義已是與現代中國歷史程序無關的歷史陳跡。**初期,小學生要唱「把生命交給(孫)總理」;蔣介石統治時期,學生們要唱「大哉中華,代有賢能,蔣公中正,今日救星」。

20世紀60年代以後的學生準則中,第一條便是:「無限終於***」,而毛本人則公然宣告自己是「馬克思加秦始皇」,「和尚打傘,無法無天」,對歌唱 「大救星」的《東方紅》和海嘯般的「萬歲」、「萬歲」、「萬萬歲」的高呼聲,聽之泰然,甘之如飴。顯然,現代無產階級在《國際歌》中表達的「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的自由、自為的現代社會的崇高理念,並沒有取代他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孔孟之道所尊崇的帝王意識。

而中國民眾的思想,如毛所言,是「黨外無黨,帝王思想」,也來自孔孟思想的薰陶和教化。 孔孟之道對中國社會的最大功用,是提供了一套穩固宗法皇權**統治需要的道德禮儀規範,即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套維護禮治秩序的倫理學說在國家強力推動下,幾乎演變成宗教式的信條,兩千餘年中使人無逃避於天地之間。

直到近代鼎鼎大名的曾國藩在給兒子的信中還有這樣的家訓:「爾當諄囑三妹,柔順恭謹,不可有片語違忤三綱之道。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地維之所賴以立,天柱之所以賴以尊。

故傳曰:『君,天也;父,天也;夫,天也。』儀禮記曰:

『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君雖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不順。』」(《曾文正共全集家訓捲下同治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儒家綱常、名教、道德、禮儀的最大特點,是損卑下以奉尊長,犧牲被統治者的個性以事統治者。

在君臣關係上,用乙個「忠」字使臣的一方完全犧牲於君;在父子關係上用乙個「孝」使子的一方完全犧牲于父;在夫妻關係上,用「順從」「貞潔」等名詞使妻子一方完全犧牲於丈夫,女子的一方完全犧牲於男子。這種不平等觀念的基礎是「天命」理論,所謂「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臺。」(《左傳昭公七年》)用孔子的話說就是「惟上智與下愚不移」。在這套倫理化的政治學說中,絕對找不到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平等觀念。

想看書,應該看點什麼。因為為人處事比較差,孔孟之道?曹劉之術?還是以孔孟之道行曹劉之術的厚黑?給一

3樓:塵非要

你就是你。你有你的為人處事方法,要改進,其實從很多**中都能學到。你說的孔孟之道也好,厚黑也好,就看你要改進哪一方面的。

平常生活中以孔孟為主,否經商、銷售推厚黑。多看故事性的文章就可以了,不用去咬文嚼字。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孟之道吧,我個人是喜歡

誰能闡釋孔孟之道對於當今中國社會是有益處還是起到了唯恐天下不亂的惡作用

沒有害人的學術,只有用學術害人 本質上儒學是一門上等學術,用的好的話對國家對社會都有益處,只不過古代的統治者將這門學術視作統治天下的工具,再好的東西在別有用心的人手裡也只會造成惡劣的後果 以現代人的觀念來看,孔子的確有錯誤之處 儒學對現代中國及周邊國家社會的影響非常大,涵蓋各方面 但大部分我認為都是...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有怎樣的作用呢?

孔孟的堅持,源於自身知識框架的形成,並為了證明自己得出的 道 是正確的努力。儒家思想流派的創立只是想通過規勸統治者實施仁政,儘量減少黎民蒼生的痛苦。因為當時處於春秋戰國時期,許多百姓流離失所,只有實施仁政,才能夠讓這些人吃飽穿暖。也正是孔孟推行的仁政,才讓百姓有了一絲希望。親民 注重道德教化 注重禮...

嚮導為什麼若無其事地說,自然之道中嚮導若無其事說明他什麼?

嚮導不鎮實,大家都會慌。再說嚮導本就覺得若無其事。因為他已經習以為常。想一想,若無其事 是什麼意思?嚮導若無其事地說了什麼?他為什麼這樣說 若無其事 是什麼意思?嚮導若無其事地說了什麼?他為什麼這樣說 若無其事 是沒當是一回事。嚮導若無其事地說 前面有歌廳,喜歡唱歌的就去。他為什麼這樣說?雅趣是嚮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