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影子不憶
蕭邦作品op.32中的兩首夜曲創作年代不詳,2023年12月出版,題獻給德畢林男爵夫人。這兩首夜曲被演奏的機會比較少,一般認為其旋律不很優美,戲劇性不很強。
然而,這兩首夜曲的格調和韻味之獨特卻是蕭邦其他夜曲所不具有的。現分述如下:
op.32no.1,b大調。
2023年7月蕭邦前往德國探望父母,同時也是為了和馬麗亞·沃德津斯卡亞小姐及其家人相會。馬麗亞聰明美麗,又小有天才,會繪畫,會唱歌,還會彈鋼琴並能作些小曲,她和蕭邦一齊散步,一齊彈琴,一齊聽**,很是親暱。一年前她們相識,由通訊到今天的相會很快發展成戀人。
馬麗亞的叔叔最初發現了她們之過於親密,並警告過她的母親,而她的母親卻表示不願妨礙青年人的戀愛。幾天的相會很是纏綿,分別時馬麗亞從桌上的花束中取出一枝紅玫瑰送給蕭邦,蕭邦非常感動並即興為她演奏了一首降a大調圓舞曲後來人們把此曲op.69nol稱為「離別」圓舞曲,此曲便因此而得名)。
蕭邦拿著鮮花,歡樂而幸福地離開了她的家。後來她在給蕭邦的信中說:她像儲存聖物那樣儲存著蕭邦離別時忘在鋼琴上的那枝鉛筆。
2023年她倆再次相會時愛情變得更加強烈,馬麗亞為蕭邦畫了一張肖像。乙個月後,蕭邦在臨行前決定向她提出求婚,她的母親並不反對,並想把這門婚事辦得好一些,蕭邦的家人也表示支援,而馬麗亞的父親卻表示反對,他認為乙個有錢的軍閥的女兒和他不門當戶對。這時,她的母親也覺得把女兒嫁給乙個無家可歸、沒有生活保障的藝術家是不妥的……蕭邦走後馬麗亞寄去了她親手做的布鞋,並在信中說,你走了三天我好像過了三個世紀,如果能再見面有多好……他們幾年的戀情由於家人的反對開始冷卻了,蕭邦曾想再作努力等待時機,然而這個時機卻終沒來。
蕭邦過世後家人在他留下的信件中找到了這封馬麗亞的來信,蕭邦在這封信上加寫了「我悲痛」,這幾個字簡潔地說明了蕭邦內心的巨大痛苦。和馬麗亞愛情的失敗是蕭邦生活和創作道路上的乙個明顯里程碑,「失敗」給蕭邦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振撼了蕭邦的心,「失敗」也使蕭邦清醒了,理解了「老爺的恩典至多達到門檻前」這句波蘭諺語。
這首夜曲創作年代不詳,出版於2023年12月,他們的友誼大約結束在2023年10月以後。蕭邦的創作一般都是在出版前的一年左右時間裡,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段故事也許是此曲創作的背景了。這首夜曲旋律樸素優美,具有戲劇性、形式,內容和織體不同於其他夜曲,結構是abaedeb結束部。
這首夜曲描繪的如同親人就在身邊,溫順激情,親切細語,問答式的纏綿,時有氣憤不平,也有體貼祈求,這些戲劇性的變化發展到高潮時出現了暴風雨般的宣敘調,像似對壓力的反抗,憤怒、不屈、最後奏出幾個強音後結束在b小調上,像似絕望地宣告;無可奈何花落去。
op.32no2,降a大調,三段體式。
緩板開始的具有小調色彩的引子,巧妙的暗示了蕭邦內心不完滿的境地,同時也顯示了蕭邦創作技巧的高超,僅用了兩小節就完成並表達出。
一、樂曲從大調式不穩定的三音開始,像似敘述一段值得懷念的往事,曲調優美典雅,也有點暗淡淒涼,左手三連音的波動也像三拍舞曲的跳躍,輕鬆愉快,也有些動盪不安。
二、以滿腔的熱情和真摯的情感向世人展示了蕭邦堅定的信念,也像似在矛盾衝突中又重新振作起來,迎接新的挑戰。
三、力量的加強熱情地再現了第一段,如歌似的情調讓人懷念、留戀、珍惜美好的生活。
以上是蕭邦作品op.32的創作背景。首先要領悟作者創作曲子時的心情,至於具體怎麼彈,每個人的風格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