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手機使用者
」邸報「最早出現在西漢初期(約西元前二世紀左右)。當時西漢實行郡縣制,在全國分成若干個郡,郡下再分若干個縣。邸是「郡國在京師自行設定的辦事機構。
並非王朝設定的正是行政單位。」 「邸」有兩大職責:「通奏報」、「待朝宿」。
「待朝宿」指為「郡國」來人提供食宿、招待,若今之各省駐京辦事處。所謂「通奏報」,是指共文書的傳遞,具 體而言,指「邸」負責把「郡國」地方長官的奏章通過「大鴻臚」呈遞給**,但只起下情上達的中轉站作用,「通奏報」理解為「邸中傳抄一切詔令奏以報於諸侯」,「傳達君臣間訊息之謂」,並不能由此引申出「通奏報」「即邸報之所由起」的結論。中國最早的報紙應是唐朝的邸報,它是封建王朝的**機關報。
因由「邸吏」負責傳發,所以稱為「邸報」,在古代文獻中它也被稱為「邸鈔」、「閣鈔」、「朝報」、「雜報」、「條報」、「除目」、「狀」、「狀報」、「報狀」或「京報」。唐代的邸報由各地派駐首都的邸務留後使負責傳發。唐代宗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邸務留後使改稱進奏官,在上都知進奏院的統一管轄下,進行邸報的釋出工作。
因此在各種報紙起源中,「中國原始形態的報紙起源於唐代」最為可信。現存最早的報紙是如今藏在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的敦煌唐歸義軍《進奏院狀》,距今已經1100多年了。
宋代報紙叫法很多,分別有「邸報」、「朝報」、「邸抄」、「進奏院狀」、「狀報」等叫法,其中「邸報」是其中最通用的叫法。由於邸報上面刊載的都是當時朝廷的大政方針**人事變動,因此它的發行一直受到**的嚴格控制。而且它的發行是手抄的。
宋代周麟之著《海陵集·論禁小報》中說:「小報者出於進奏院,蓋邸吏輩為之。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競以小紙書之,飛報遠近謂之小報。
如曰:『今日某人被如,某人罷去,某人遷除。』往往以虛為實,以無為有。
朝士聞之,則曰:『已有小報矣!』州郡間得之,則曰:
『小報到矣!』他日驗之,其說或然或不然。使其然焉,則事涉不密;其不密焉,則何以取信?
此於害治,雖若甚微,其實不可不察。臣愚慾望陛下深如有司,嚴立罪賞,痛行禁止。使朝廷命令,可得而聞,不可得而測;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詐;則國體尊而民聽之。
」明末,活字印刷術才開始用在「邸報」印刷。清初顧炎武說:「憶昔時『邸報』,至崇禎十一年(2023年)才有活版。
」在西方印刷術還沒有傳入之前,清朝內閣在京城東華門外設有乙個專門的機構「抄寫房」。每天由報房派人去那裡抄取當天釋出的新聞,稱「宮文書」,這就是當時清**釋出的「邸鈔」的地方。報房人取得抄件後,為了爭取時間,即刻排印,除被稱為「宮門抄」的朝廷政事、動態的報導和諭旨全部照登外,奏摺的數量因較多則加以選用。
邸報的名稱變化
2樓:春風笑秋明
「邸報」是我國最早的報紙,它創辦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初期
(約西元前二世紀左右)(一說源於唐代進奏院狀報)。當時西漢實行郡縣制,在全國分成若干個郡,郡下再分若干個縣。各郡在京城長安都設有駐京辦事處,這個住處叫作「邸」,派有常駐代表,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長之間做聯絡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寫在竹簡上或絹帛上,然後由信使騎著快馬,通過秦朝建立起來的驛道,傳送到各郡長官。
這就是《邸報》產生的背景。自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報》的名稱雖屢有改變,但發行卻一直沒有中斷過,其性質和內容也沒有多大變動。「邸」原是指古代朝覲京師的**在京的住所,它最早出現於戰國。
顏師古注:「郡國朝宿之舍,在京師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歸至也。
」「邸」後來成為地方高階**駐京的辦事機構,為傳遞溝通資訊而設。「邸報」之稱即由此而來。
「邸報」又稱「邸抄」(亦作邸鈔),並有「朝報」「條報」「雜報」之稱,四者皆用「報」字,可見它是用於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是專門用於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據歷史記載,漢代的郡國和唐代的藩鎮,都曾在京師設「邸」,其作用相當於現今的駐京新聞機構,重在傳達朝政訊息,凡皇帝諭旨、臣僚奏議以及有關**任免調遷等都是邸吏們所需收集抄錄的內容。
「邸報」最初是由朝廷內部傳抄,後遂張貼於宮門,公諸傳抄,故又稱「宮門抄」「轅門抄」,這實際上就是最早的一種新聞釋出方式。
大約到了宋代,出現了專門抄錄邸報以售賣的牟利商人。**們為求省事,都樂於花些錢去購買。大概後來由於花錢即能購到,無須再去繕抄,因此到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報」,「京報」已有了專門的報房來管理經營,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發行部門了,開始有了初步的報紙的雛形。
明代,官報由通政司負責傳發,16世紀中葉以後,明朝**允許民間自設報房,在封建**的監督下,編選一部分從內閣有關部門抄來的一部分邸報的稿件公開發售,這一類報房大多設在北京。它們所發行的報紙,通稱「京報」(有時也混稱「邸報」。報房在京城,又從京城向外傳發。
內容由皇帝諭旨,朝廷政事,官吏的奏摺三部分組成)。報房出版的「京報」有報頭。崇禎十一年(公元2023年)以後,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明末邸報的活字印刷是我國新聞傳播技術一大進步)。
出版和派送京報,從明朝中葉起,成為一項公開的職業。明末的「京報」曾經刊載過社會新聞。邸報販賣商人形成了更大的售賣規模,甚至出現了印局和報館,直至萬曆時期南北「報館」甚多,且多為民辦,這些商人相互競爭,甚至直接買通某些**的小廝或司禮監的太監,將奏章內容提前透漏出來以供販賣,他們是至今可考的最早的「狗仔隊」。
邸報等原始報業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明朝**的資訊透明度和民間團體的參政性。
根據史料記載,清朝內閣在北京的東華門外設有乙個專門的機構名謂「抄寫房」、每天由報房派人去那裡抄取當天釋出的新聞,稱「宮文書」,這就是當時清**釋出的「邸鈔」的地方。報房人取得抄件後,為了爭取時間,即刻排印,除被稱為「宮門抄」的朝廷政事、動態的報導和諭旨全部照登外,奏摺的數量因較多則加以選用。這種被印刷成單頁不加封皮的「新聞紙」就叫《宮門抄》,多在傍晚發行,派人送閱,在時間上很像現在的晚報,從性質和級別上又很像現在供高階幹部閱讀的《***》和《內參》。
而《京報》則由《宮門抄》、諭旨和奏摺三部分組成,由於奏摺的字數較多,排印費時,需要在晚間才能完成其印刷裝訂,在次日發行,這種印成對折雙頁裝在一起的《京報》很像現在發行的**。但在滿清官方的嚴密控制下,清朝的大部分「京報」只能刊載一些官方允許釋出的檔案和訊息。清朝入關後,北京的報房曾經達到十家以上,它們所出的報紙仍稱「京報」。
內容與明朝後期的「京報」相近。(清末《京報》和近氏報有相似處)
宋代的邸報改革:
(1)加強了**集權。宋太宗把諸道進奏院合併成乙個總的都進奏院,後來直接稱為進奏院。****直接控制了進奏院和官方新聞的發布權,所有公開釋出的**文告都要經過進奏院。
變成了**報紙。
(2)內容上:抄報內容只是朝政演示文稿,明發上諭和大臣奏章,而沒有進奏官自行採寫的訊息。這種官文書的手抄件便是邸報,又稱進奏院狀或進奏院報狀。**釋出更具有權威性,傳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還形成了一套相當完整的邸報審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國最早的新聞檢查制度,也是為**集權服務的。
關於明代報紙的幾點認識
(一)中國封建社會的新聞事業到明代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封建官報的發行體制更加完善.淵源於宋代小報的民辦報紙獲准公開出版,辦報成為社會上的一項公開職業,並且出現了使用活字印刷的報紙.
(二)明代官報的抄傳發行活動,經過通政司,六科,提塘等三個環節.
(三)明代中葉以後明間的報房獲准公開營業,社會上開始出現了以"送邸報為業"的人和以辦報博錙銖之利的"報房賈兒".
(四)明代邸報的讀者,主要為朝野的士大夫知識分子.
(五)明代的封建統治者主要通過限制抄傳這個環節實行對邸報的控制.
(六)明代的起義農民曾經利用揭貼,旗報,牌報等新聞傳播手段來傳遞資訊,進行對敵鬥爭.這些新聞傳播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類似報紙的作用.
關於明代報紙的幾點認識
(一)中國封建社會的新聞事業到清代發展到了最後的階段,走完了它的最後一段歷程.封建官報的發行體制趨於定型.
(二)清代官報的抄傳發行活動和明代一樣,經過通政司,六科,提塘等三個環節.
(三)提塘在清代的新聞事業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四)清代的民間報房主要集中在北京.
(五)除北京外,清代地方各省會的新聞事業也有一定的發展.
(六)清廷對提塘和民間報房的發報活動進行了嚴密控制:禁止傳報未經批發的奏章,禁止探聽寫錄科抄以外的新聞,禁止不實報道,禁止偽造題奏和御批.目的都是為了的防止朝廷機密外洩和維護封建治體.
嚴密的控制使各類報房所辦的報紙日益僵化,缺少生機,在與近代化新報的激烈競爭中逐漸趨於沒落.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報紙的國家,最先出現的是官報,也就是邸報。關於古代報紙的出現,學術界有著不同的說法,但是當代新聞界總體肯定的一點是源於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書著名新聞史學家方漢奇先生。他認為報紙源於唐代。
20世紀80年代,史學研究者在現存的敦煌文物中,先後發現了兩份唐代的進奏院狀,這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報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報紙。
自唐代起,一種通稱為「邸報」的古代報紙開始出現並不斷發展。這一封建王朝傳播新聞資訊的主要手段,直至中國最後乙個王朝清王朝覆滅後才退出歷史舞台。
「邸報」:中國古代的報紙通稱為「邸報」,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稱,比如說「狀」,「狀報」,「報」,「邸吏報」,「朝報」,「邸抄」,「閣抄」等等,都通稱為「邸報」。
唐代****條布於宮門外的朝政公報,是最早出現的一種古代報紙形式。現存對這一封建官報作最早記載的文獻,是載於唐代孫樵《經緯集》中的《讀「開元雜報」》一文。孫樵的這篇文章作於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他在這篇文章中記載了開元時期有一種每天條布於宮門之外的朝政簡訊的訊息,並把這種朝政簡訊的載體稱之謂"開元雜報"。
當時有人將這種朝政公報抄錄後寄往外地,孫樵(也叫「孫可之」,他的老師是韓愈)看到的正是這種流傳於襄樊地區的手抄件。孫樵還將「開元雜報」的內容與編年史《開元錄》進行比較,發現每一條都有根據,肯定了「開元雜報」所載內容的真實性。根據孫樵關於「開元雜報」內容的記載,其中有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皇帝封禪的事件。
可見在此之前這種朝政公報已經問世,而且一直到孫樵撰寫這篇文章的大中五年時,這種朝政演示文稿仍在每天公開釋出,內容完全是宮廷新聞。孫樵把這種朝政演示文稿稱之為「條報朝廷事者」,可見當時並無一種固定的名稱。到了後唐和宋代,這種朝政演示文稿才被通稱為「朝報」,作為****公開釋出宮廷新聞的工具,直接向民眾宣布,時效迅速。
這種新聞傳播工具並沒有隨李唐王朝的覆滅而消亡,宋朝的朝報和明清的宮門抄,從內容到形式都是唐代朝政演示文稿的繼續。
唐朝中葉以後,藩鎮割據勢力形成,只有很少的地區控制在****手中。藩鎮設在京都的邸實際上成了情報機關,諜報人員在邸內進進出出,****一般不敢過問。邸的領導人稱「邸務留後使」,由潘鎮手下的得力大將擔任,其下屬稱為「邸吏」,全都由地方上的節度使委派。
唐代宗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留京諸道的邸一律被改稱為進奏院,「邸務留後使」改稱「知進奏官」,簡稱「進奏官」,但進奏官仍為地方節度使所委派。進奏官的任務,除了呈遞和承轉文書、查詢與地方有關的政務外,就是不斷向節度使提供京師訊息,收集軍政情報,考察地方駐京使節和辦事人員的表現。進奏官給節度使的匯報材料,稱進奏院狀或進奏官報。
從現存的唐代進奏院狀的實物和有關史料記載來看,它是專門提供節度使本人閱讀的情況匯報,是一種上行官文書,其中包含****公開釋出的官方新聞,如**遷除、皇帝諭旨、軍事捷報、皇室動態等,還有進奏院自行採集的新聞資訊,如節度使在京家屬所受榮寵、地方節度使向朝廷交涉事件經過,甚至有向潘帥通報的朝廷絕密訊息。
唐代進奏院狀中雖然有很多新聞性內容,但只送呈節度使本人閱讀,有的地區最高行政長官為觀察使,便只送呈觀察使,沒有複本,也不抄報州一級機關。如果有的內容需要讓州縣**知道,便通過道一級的名叫觀察使牒的下行文書通報下屬機構,在官場上傳播。因此,從唐代進奏院狀的上行官文書性質和傳報途徑的單線來看,它只是一種半官方的情報,與宋代進奏院狀的性質有很大的不同。
在唐代,詔令全國這一秦漢時常用的傳播形式還繼續存在。要是新聞內容對封建統治者有利,朝廷便會以詔令形式向民眾公開釋出。一件新聞從告知地方官到正式向老百姓公布,大約需要延遲半個多月時間。
唐代向各地民眾發布新聞的方法,是由郡縣長官指派書吏將詔令抄錄在大版上,在村坊要路「牓示」。諸道觀察使還派員檢查抄錄的詔令有否脫文和錯字,以便及時察覺糾正,並作為郡守、縣令政績勤惰的乙個考察內容,上報**。
邸報的社會作用:
a 邸報的讀者最初主要是由路、州、郡一級的地方**作為主要的閱讀物件,稍後,一些京官們和貴族也能看到,隨後邸報興盛,讀者逐漸增多
b 作為一種傳播媒介,邸報的主要社會功能是傳播人需要的資訊(主要是政治方面的資訊)
c 邸報被歷代封建王朝用作宣揚王權,頒施恩德,獎寵**,推行政策的工具
d邸報還成為躋身仕途的封建知識分子的必讀教本
e歷代封建王朝都將邸報作為修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邸報和小報是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所說的報紙
邸報 是報紙的前身。報紙新聞出版業認為 邸報 是我國最早的報紙。邸 本來是指古代朝覲京師的 在京的住所,早在戰國時就出現了,也有人說始於西漢。顏師古說 郡國朝宿之舍,在京師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歸至也。邸 後來作為地方 駐京的辦事機構,為傳遞溝通資訊而設,由此而有 邸報 之稱。邸報 又稱 邸抄 另...
薇拉宮邸私人婚禮會所的簡介,薇拉宮邸私人婚禮會所多少錢
薇拉宮邸 dress mode kazumi 是一站式私人婚禮會所 服務內容包括 儀式堂證婚儀式 婚禮策劃 婚禮bgm 新娘秘書 化妝造型 婚紗禮服 花藝布置 菜餚料理 攝影攝像。企業名稱 和美婚慶禮儀服務 上海 經營內容 一站式私人婚禮會所 外文名稱 dress mode kazumi 企業口號 ...
姓氏中的「邸」誰知道相關知識?
邸。d 名 1 形聲。從邑,氐 d 聲。本義 戰國時諸侯或朝見皇帝時在京城的住所。泛指 辦事或居住的處所 2 同本義 guild hall 邸,屬國舍也。說文 舍燕邸。漢書 盧綰傳 注 諸侯王及諸郡朝宿之館,在京師者謂之邸。3 又如 邸城 古代在京師為郡國諸侯或外藩君主朝覲起居所建的小城 4 高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