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北京創典文化
鐘在我國商朝時就已出現,昀初只有三五枚,至周朝增到9枚至13枚,戰國時發展成61枚。人們按鐘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鐘編成組,製成編鐘,演奏悠揚悅耳的樂曲。
而曾侯乙編鐘共65枚,其中一枚是戰國時楚惠王贈送的鎛。曾侯乙為表示對楚王的敬重而放在顯要位置上。鐘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19枚鐘的銘文較少,只標示著音名,中下層45枚鐘上不僅標著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著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
鍾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這些銘文,便於人們敲擊演奏。
曾侯乙編鐘的結構是什麼樣的?
2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曾侯乙編鐘的鐘體為銅木結構,由兩列三層漆繪木質橫樑聯結成曲尺形,橫樑兩端裝飾有浮雕及透雕龍紋或花瓣形紋飾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樑各有3個佩劍銅人分別用頭、手頂託,並通過橫樑的方孔以及子母樣牢固銜接,在中部,還各有一銅託承托橫樑以加固定。佩劍銅人身著長袍,腰部束帶,面容肅穆,立於銅質雕花圓形跗座上。
全套鐘架由245個構件組成,可以拆卸結構穩定。曾侯乙編鐘以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銅木結構的三層鐘架上,鐘上刻有關於記事、標音、律名關係的錯金銘文2828字,加上鐘架筍梁(橫樑)、編懸配件上的銘文、磐銘文、磐盒銘文總字數3775字,其內容是先秦樂律的重要資料。
曾侯乙編鐘的鐘體結構是怎樣的?
3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目前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巨集偉的一套編鐘,堪稱「編鐘之王」。曾侯乙編鐘包括鈕鐘19件,甬鐘45個,外加楚惠王贈送的一件撥鐘,共65件,總重量達2500多千克,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數量最多、儲存最好的一套編鐘,因下排甬鐘上銘刻「曾侯乙」得名。
凡有機會耳聞目睹過的人,無不為此千古絕響驚嘆叫絕,讚譽它不愧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之瑰寶,世界**史之奇蹟。
曾侯乙編鐘的鐘體為銅木結構,由兩列三層漆繪木質橫樑聯結成曲尺形,橫樑兩端裝飾有浮雕及透雕龍紋或花瓣形紋飾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樑各有3個佩劍銅人分別用頭、手頂託,並通過橫樑的方孔以及子母樣牢固銜接,在中部,還各有一銅託承托橫樑以加固定。佩劍銅人身著長袍,腰部束帶,面容肅穆,立於銅質雕花圓形跗座上,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也加強了整套編鐘的隆重地位。
全套鐘架由245個構件組成,可以拆卸,設計精巧,結構穩定,歷經兩千多年,出土時依然矗立如故,讓人讚嘆不已。楚音韶樂形制精確,方能保證音律精準,這在今天也不易辦到。合理的金屬成分配比和規範的外形尺寸,以及工藝上的特殊處理,使編鐘達到了令人讚嘆的音響效果,創造了「楚聲韶樂」的曾侯乙編鐘實在是一件稀世之寶。
曾侯乙編鐘以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銅木結構的三層鐘架上,鐘上刻有關於記事、標音、律名關係的錯金銘文2828字,加上鐘架筍梁(橫樑)、編懸配件上的銘文、磐銘文、磐盒銘文總字數3775字,其內容是先秦樂律的重要資料,被專家學者稱之為「一部珍貴的**理論論著」、「一部不朽的古代樂律學典籍」。64件編鐘(楚惠王送給曾侯乙的鐘除外),每件都能發出兩個樂音,全套編鐘音質純正、音色優美、音域寬廣,能旋宮轉調,演奏各種採用和聲、複調以及轉調手法的樂曲。
實踐證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而不是此前有些專家認為是秦漢時代,更不是來自古希臘傳入的舶來品),我國**就已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在7聲音階、5個8度音、12個半音以及旋宮轉調的表現手法上,就已形成理論與實踐。因而,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使人們對傳統樂律學不得不重新估價,因此中國古代**史的某些方面需要重新研究。
編鐘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打擊樂器,它將樂鍾依大小和音高次序編組,懸掛在鐘架上,用木槌敲擊演奏,故而得名。
曾侯乙「編鐘」是怎樣的?
4樓:易書科技
曾侯乙是戰國時期(前475—前221)曾國(今天中國中部的湖北省隨縣、棗陽一帶)的乙個諸侯,姓乙,因此被後世稱為曾侯乙,死於楚惠王五十六年。曾侯乙能被後世曉知並引起考古學者不斷考證其身份的原因是隨著2023年曾侯乙墓的被發現,以及在墓中沉埋了兩千四百餘年的大型國寶編鐘的面世,震驚了世人,傾倒了世界。
因是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因此也將這些編鐘叫做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墓的編鐘、編磬及其它樂器,是迄今為止所能見到的最龐大的鐘鼓之樂的樂隊配製。
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多,製作之精美,稀世之珍貴,儲存之完好」,是湖北省內歷年來發掘的戰國墓僅有的一座,不僅規模大,而且儲存完整。在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簡文物多達一萬五千四百零四件,更有許多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其中有八件定為國寶。
曾侯乙墓共分四室,與樂隊有關的是中間最大一室和東邊次大一室;中間一室摹擬「殿庭」,東邊一室則是「寢宮」。「寢宮」放墓主棺槨(guǒ)一具及殉葬女子棺木八具,並有為其他樂器調音用的「均」(今人也稱「均鐘」)一件,十弦彈奏樂器一件,二十五弦瑟五件,竽二件,加上一件懸鼓。這些顯然是在「寢宮」演奏《房中樂》用的輕型樂隊,是所謂「竽瑟之樂」,由竽和瑟為主組合成的比較清雅的音響。
曾候乙編鐘「殿庭」陳設模仿現實中的宴饗場面。南側靠邊是一些禮器、飲食器,其前是一排三層編鐘(曾侯乙編鐘)。鐘架東頭安置一大型「建鼓」,面徑90釐公尺。
鼓架座上垂直豎一根長桿,鼓框從中間對穿過杆,使鼓面朝人(這樣安置的鼓叫「建鼓」,一般比較大)。鐘架西端拐向北形成直角,依然是三層編鐘,佔滿西側三層。「殿庭」的北側是一排雙層共三十二枚編磬。
建鼓、編鐘和編磬架組成一長方形的三條邊(其中一條長邊)。「殿庭」內另有二支竽,三支簫(十三管異徑排簫),二支篪(chí)閉管,橫吹,吹孔開口向上,但五個指孔開口不向上而向前棗相對於演奏者。這樣開孔演奏,說明這種樂器與壎的關係更為密切),七張二十五弦瑟,有柄小鼓一件。
這些樂器在實際演奏時應排列於「殿庭」東側,組成乙個四邊俱全的長方形樂隊,這就是西周禮樂制度規定只有天子能用的「宮懸」。從隊伍的排列來看,分開了高低音並突出了當中主奏旋律。
曾侯乙編鐘的鐘體為銅木結構,由兩列三層漆繪木質橫樑聯結成曲尺形,橫樑兩端裝飾有浮雕及透雕龍紋或花瓣形紋飾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樑各有三個佩劍銅人分別用頭、手頂託,並通過橫樑的方孔以及子母榫牢固銜接,在中部,還各有一銅託承托橫樑以加固。佩劍銅人身著長袍,腰部束帶,面容肅穆,立於銅質雕花圓形跗座上,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也加強了整套編鐘的隆重地位的效果。
曾侯乙編鐘(戰國),鐘架長7.48公尺,寬3.35公尺,高2.
73公尺,全套鐘架由二百四十五個構件組成,可以拆卸,設計精巧,結構穩定。整套編鐘共六十五枚,由青銅鑄造。每件鐘體上都鐫刻有金篆體銘文,正面均刻有「曾侯乙乍時」(曾侯乙作)。
「編鐘的銘文則記載楚王熊章為曾侯乙鑄宗彝一事。標音明文標示了鐘的懸技位置或敲擊部位及其所發音的名稱,它們構成了十二半音稱謂體系。樂律理論記述了曾國與楚、晉、齊、申、周等國的律名對應關係。
鐘銘所見律名二十八個、階名六十六個,絕大多數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這套編鐘的銘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國古代樂律理論專著。全套編鐘音域寬廣,音列充實,音色優美。
每件鐘均有呈三度音程的兩個樂音,可以分別擊發而互不干擾。亦可同時擊發構成悅耳的和聲,證實了中國古編鐘每鐘雙音的規律。全套編鐘具有深沉渾厚的低音、圓潤淳樸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
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內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宮轉調,演奏七聲音階的多種樂曲。鍾及鐘架銅構件是銅、錫、鉛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異。用揮鑄、分鑄、錫焊、銅焊、鑄鑲、錯金、磨礪製作而成,工藝精湛。
編鐘的裝配、布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顯得十分合理。全套鐘的裝飾,有人、獸、龍、花和幾何形紋,採用了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多種技法,以赤、黑、黃色與青銅本色相映襯,顯得莊重肅穆,精美壯觀。有六個丁字形彩繪木極和兩根彩繪撞鐘木棒與鐘同出。
」曾侯乙編鐘的總音域有五個八度,僅次於現代的鋼琴。可以奏出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現代學者推斷這套編鐘不但可以演奏旋律,還可以演奏和聲。
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推想,這套編鐘演奏時應由三位樂工,執丁字形木槌,分別敲擊中層三組編鐘奏出樂曲的主旋律,另有兩名樂工,執大木棒撞擊下層的低音甬鐘,作為和聲。
曾侯乙編鐘的出現,讓人不由得對兩千年前中國古代音律發達的程度充滿了遐想,這麼精美的樂器,這麼恢巨集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極為罕見,它同時也代表了我國古代青銅業的成就。曾侯乙編鐘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曾侯乙編鐘是什麼樣的?
5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目前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
氣勢最巨集偉的一套編鐘,堪稱「編鐘之王」?曾侯乙編鐘包括鈕鐘19件,甬鐘45個,外加楚惠王贈送的一件撥鐘,共65件,總重量達2500多千克,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數量最多?儲存最好的一套編鐘,因下排甬鐘上銘刻「曾侯乙」得名?
凡有機會耳聞目睹過的人,無不為此千古絕響驚嘆叫絕,讚譽它不愧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之瑰寶,世界**史之奇蹟?
曾侯乙編鐘的鐘體為銅木結構,由兩列三層漆繪木質橫樑聯結成曲尺形,橫樑兩端裝飾有浮雕及透雕龍紋或花瓣形紋飾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樑各有3個佩劍銅人分別用頭?手頂託,並通過橫樑的方孔以及子母樣牢固銜接,在中部,還各有一銅託承托橫樑以加固定?
佩劍銅人身著長袍,腰部束帶,面容肅穆,立於銅質雕花圓形跗座上,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也加強了整套編鐘的隆重地位?
全套鐘架由245個構件組成,可以拆卸,設計精巧,結構穩定,歷經兩千多年,出土時依然矗立如故,讓人讚嘆不已?楚音韶樂形制精確,方能保證音律精準,這在今天也不易辦到?合理的金屬成分配比和規範的外形尺寸,以及工藝上的特殊處理,使編鐘達到了令人讚嘆的音響效果,創造了「楚聲韶樂」的曾侯乙編鐘實在是一件稀世之寶?
曾侯乙編鐘以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銅木結構的三層鐘架上,鐘上刻有關於記事?標音?律名關係的錯金銘文2828字,加上鐘架筍梁(橫樑)?
編懸配件上的銘文?磐銘文?磐盒銘文總字數3775字,其內容是先秦樂律的重要資料,被專家學者稱之為「一部珍貴的**理論論著」?
「一部不朽的古代樂律學典籍」?64件編鐘(楚惠王送給曾侯乙的鐘除外),每件都能發出兩個樂音,全套編鐘音質純正?音色優美?
音域寬廣,能旋宮轉調,演奏各種採用和聲?複調以及轉調手法的樂曲?
實踐證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而不是此前有些專家認為是秦漢時代,更不是來自古希臘傳入的舶來品),我國**就已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在7聲音階?5個8度音?12個半音以及旋宮轉調的表現手法上,就已形成理論與實踐?
因而,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使人們對傳統樂律學不得不重新估價,因此中國古代**史的某些方面需要重新研究?
編鐘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打擊樂器,它將樂鍾依大小和音高次序編組,懸掛在鐘架上,用木槌敲擊演奏,故而得名?
曾侯乙墓是怎樣被發現的,曾侯乙古墓是怎麼被發現的?
1977年9月底,駐湖北省隨州城郊擂鼓墩空軍某部後勤雷達修理所進行營房擴建。一天上午,隨州南郊擂鼓墩七組的20多位村民和往常一樣挖土,挖著挖著,有個民工在離地面兩三公尺深的地方,忽然發現了20餘件古代青銅器。1978年春,隨州爆出了一條轟動全國乃至世界的新聞 在城西2000公尺乙個叫擂鼓墩的地方,發...
曾侯乙墓歷史背景的介紹,曾侯乙墓的歷史背景
湖北隨州,扼北進中原之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要地。在春秋戰國時期,它是楚國問鼎中原必經之處,從地勢看,隨棗走廊和南陽盆地作為當時南北要衝,又是華夏北方中原文化與南方楚文化交匯之地。戰國時,這裡曾存在過乙個小諸侯國 曾國,由於它實在太渺小,以至於在留存至今的史籍中完全找不到對它的記載。然而,隨著197...
怎樣識別褶皺構造的特徵,怎樣識別褶皺構造的特徵
褶皺的野外識別 褶皺形成後一般遭風化侵蝕作用,背斜核部由於節理發育易於風化破壞,可能形成河谷低地,而向斜核部則可能形成山脊。在野外,大部分岩層因為剝蝕破壞而露頭不好,不能直接觀察。應該垂直於岩層走向進行觀察,當岩層重複並出現對稱分布時就可斷定有褶皺構造。斷層的野外識別 主要看擦痕,就是斷層面上具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