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熱情的逍遙風
編鐘有其禮樂的正式用途,只不過在曾乙侯死後做了陪葬而已,並不是專門為陪葬用的
這麼講 編鐘是一種禮器 在大型典禮和祭祀時才能用(青銅器都是這樣的 此所謂 國之重器--鼎的事情我就不討論了)
而有權利鑄造編鐘的人,則一般地位非常高。按理說 這是國家行為。就好比為只有國家才有資格建立國家大劇院 國家體育館。當然 曾乙侯能夠得到這樣的鐘 這正是其身份高貴的最大體現
所以 他要用這套鐘陪葬。他不僅要在生前享受這禮樂的尊榮,也要在冥界依舊可以享受其生前所享受的奢華與尊貴。
2樓:北宸鸞鳥
奏樂的,古代一種樂器
《曾候乙墓編鐘》用途
3樓:禍盡蒼生
獨奏、合奏,為唱歌和舞蹈伴奏。
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2023年在
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掘。出土後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效能,改寫了世界**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編鐘是中國漢族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乙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曾侯乙編鐘對中國**史學科建設的意義?
4樓:波盡天下
編鐘的發聲原理大體是,編鐘的鐘體小,音調就高,音量也小;鐘體大,音調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鑄造時的尺寸和形狀對編鐘有重要的影響。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那時候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2023年,湖北隨州一座戰國時代(約西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鐘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這套編鐘之大,足以佔滿乙個現代**廳的整個舞台。曾侯乙墓編鐘由19個鈕鐘、45個甬鐘,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鐘共65件組成。
這些鐘分3層8組掛在鐘架上,直掛在上層的3組叫鈕鐘,斜懸在中下層的5組叫甬鐘,其中最小的乙個鈕鐘高20.4釐公尺、質量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最大的乙個低音甬鐘高達153.4釐公尺、質量為203.6千克,全套編鐘總質量在2500千克以上。鐘架是銅木結構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長10公尺以上,上下3層,高273釐公尺,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整套編鐘和樑架氣勢巨集大、壯觀無比。
演奏時樂隊由幾個人組成,用6只丁字形木錘敲高、中音,用兩根長形棒撞低音。經聲學專家研究,編鐘中的每只鐘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只要準確地敲擊鐘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出合乎一定頻率的樂音,整套編鐘能奏出現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這套編鐘的定音頻率為256.4赫,與現在鋼琴上的**「c」頻率幾乎完全相等。
曾侯乙編鐘用料是銅、錫、鋁合金,全套編鐘上裝飾有人、獸、龍等花紋,鑄製精美,花紋細緻清晰,並刻有錯金銘文,用以標明各鐘的發音音調,它是西元前433年的實物。可見,遠在2400多年以前。我國的**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23年。
早在2023年前的商代,中國就有了編鐘,不過那時的編鐘多為三枚一套。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套編鐘的個數也不斷增加。古代的編鐘多用於宮廷的演奏,在民間很少流傳,每逢征戰、朝見或祭祀等活動時,都要演奏編鐘。
在中國古代,編鐘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徵。近代,在中國雲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貴族的墓葬中,曾先後出土了許多古代的編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現的曾侯乙編鐘。
這套編鐘工藝精美,音域可以達到五個八度,音階結構接近於現代的c大調七聲音階。另外,編鐘上還標有和樂律有關的銘文2800多字,記錄了許多**術語,顯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先進水平。曾侯乙編鐘是目前中國出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儲存較好的編鐘,被譽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蹟。
編鐘**清脆明亮,悠揚動聽,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又有歌鐘之稱。
用曾侯乙編鐘演奏的樂曲《楚殤》。樂曲表現了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被流放時的悲憤之情。
2023年8月25日楊家村出土了西周時期編鐘一架。這架大型編鐘,總重量為340公斤。它在西周考古發現中是不多見的稀世文物。
這架樂器,共為4組,鑄造的時間各不同,可能為乙個家族數代人的製品。它對我們研究西周「鐘」,「」的演變規律將有很大的幫助。從器物的用途看,既有編組使用的,又有單獨使用的。
從「」來看,以前出土實物不多,傳世的有「克」,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四虎」等,但都是單個出現。楊家村「編」,屬於西周晚期遺物,是目前已知資料中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另外,從「鐘」的銘文看,對研究西周社會史和官職制度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充分證明編鐘無愧為我國古代眾樂之首,擊之耳邊蕩漾著雄渾凝重的「金石之聲」,形象地再現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顯示了我們祖先偉大的創造力,使人大開眼界,驚嘆不已!
被譽為「國寶」的編鐘古樂器,從1954以來,在我省出土過多次。《隋書·**志》載:編鐘「各應律呂,大小以次,編而懸之。
」編懸的木架,西周時叫「(xuān)」,呈「月」形。演奏時用小木槌敲擊,音色純淨,旋律優雅,音域寬廣,表現力豐富。高音昂揚,驚天動地;低音渾厚,沉雄飛揚,演奏起來八音齊鳴,古音神韻娓娓動聽。
編鐘是西周時代祭祀、朝聘、宴享、歌伎的主要和聲樂器,尤其適合於伴奏,富有中國古樂的獨特風貌。西周時還以此禮樂制度規定名位、等級。編鐘是王公貴族權勢的標誌。
西周編鐘,距今至少有2023年的歷史。那時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區還是荒無人煙,有些地方雖有人群,卻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那時,我們這裡的祖先不但越過了鑽木取火的時代,而且已達到了能用火冶煉青銅鑄造編鐘的先進時期,它是中國古代科學文化高度發展的結晶。
[編輯本段]曾侯乙編鐘
戰國早期著名青銅樂器。2023年出土於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曾侯乙,是戰國時代曾國(今湖北隨州、棗陽一帶)乙個名叫「乙」的諸侯。
此人死於楚惠王五十六年(西元前433年)。2023年曾侯乙墓被發現並開掘,使得許多埋藏地底的珍貴歷史文物得以重見天日。現存湖北省博物館。
關於古代樂器,在曾侯乙墓中有著驚人的發掘。墓的東室有琴(十弦)、箏(?)、五絃(?
)各一件,瑟五件,笙兩件和懸鼓一具。沿北牆放有編磬,靠東南角放著巨大的建鼓。此外,還有篪兩件,排蕭兩管,瑟七件和枹鼓等等。
其中最為輝煌,堪稱「國之瑰寶」的,要數龐大的樂器組合——編鐘。編鐘共有六十五枚,全部為青銅鑄造,製作精美。鐘架呈曲尺形,銅木結構。
鐘列在鐘架上分上、中、下三層。上層鐘十九枚,中、下層鍾是編鐘的主體部份,分為三組,這三組鐘形制各異。一套稱為「琥鐘」,由十一枚長乳甬鐘組成;第二套稱為「贏司(音sì)鐘」,由十二枚短乳甬鐘組成;第三套稱為「揭鍾」,由二十三枚長乳甬鐘組成。
每件鐘體上都鐫刻有錯金篆體銘文,正面的鉦間部位均刻「曾侯乙乍時」(曾侯乙作)。琴它體的銘文,基本是關於五聲音階名與八個變化音名;敲擊每乙隻鐘的正、側都可以奏出公升、降兩個音。曾國其他五均調高銘文,曾國與晉、楚等國律名的對應文字等等。
這些銘文是研究我國古代樂律極其寶貴的材料。
曾侯乙編鐘的總音域達到五個八度,略次於現代的鋼琴。中聲部約佔三個八度,由於有音列結構大致相同的編鐘,形成了三個重疊的聲部,幾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個半音,可以奏出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作品。
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推想,這套編鐘演奏時應由三位樂工,執丁字形木槌,分別敲擊中層三組編鐘奏出樂曲的主旋律,另有兩名樂工,執大木棒撞擊下層的低音甬鐘,作為和聲。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巨集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我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型的結晶,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現存最大、儲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編鐘。2023年出土於湖北隨州市的一座戰國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時,整套編鐘聳立如故。
鐘在我國商朝時就已出現,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 13枚,戰國時發展成 61 枚。人們按鐘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鐘編成組,製成編鐘,演奏悠揚悅耳的樂曲。曾侯乙編鐘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戰國時楚惠王贈送的鎛。
編鐘分八組,共分三層懸掛在銅、木做成的鐘架上。包括鈕鐘十九件,甬鐘四十五件及一件鎛鐘,共六十五件,總重量達2.5噸。鐘架全長10.79公尺,高2.73公尺,由六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著。
六十五枚編鐘的總重量達3500千克,它的重量、體積在編鐘中是罕見的。鐘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十九枚鐘的銘文較少,只標示著音名,中下層四十五枚鐘上不權標著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著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這些銘文,便於人們敲擊演奏。
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有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只少乙個八度。鐘的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考古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鐘演奏出各種中外名曲,無不驚嘆。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古代**史上的乙個光輝成就,為今天古音律和編鐘製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最大的編鐘
一九七八年發掘的舉世聞名的我國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我國古代最龐大的樂器,它共六十四件,(計鈕鐘十九件,角鐘四十五件),分三層懸掛在滿飾彩繪花紋的銅木結構的鐘架上,每層的立柱是乙個青銅佩劍武士。它們的形體和重量是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最小的一件重二點四公斤,高二十點二釐公尺;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點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點四釐公尺。
它們的總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鐘架通長十一點八三公尺;高達二點七三公尺。氣魄巨集大,場面相當壯觀。
這座墓的下葬年代為西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餘年。它的出土引起國內外的重視,被認為是世界**史上的重大發現。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佛山球墨鑄鐵研究所、武漢工學院和哈爾濱科技大學等單位上百名科技人員通力協作,採用了雷射全息攝影和掃找電鏡等現代技術手段,發現我們的祖先早在兩幹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銅、錫、鉛三種成份的最佳配方,以獲得優美的音色;掌握了鐘體大小,鐘壁厚薄與音高的嚴格比例,鑄造出不同音高的編制系列;設計了「合瓦式」的獨特鐘形與複雜的鐘腔結構,形成了奇妙的一鐘雙音和優美的旋律。這套編鐘都能別兩個樂音,全部音域貫穿五個半八度組,高音、低音明顯,中間三個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由於有了完備的中間音,所以能在任何乙個音上靈活自如地旋宮轉調。
尤為可貴的是,鐘體和附件上,還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錯金銘文,記載了先秦時期的樂學理論以及曾和周、楚、齊等諸侯國的律名和階名的相互對應關係,這一重大發現,據棄了所謂「中國的七聲音階是從歐洲傳來、不能旋宮轉調」的說法。
為了使這套中華樂器史上珍貴的國寶發揮更大作用,科學工作者將曾侯乙編鐘進行複製。一九八三年一月六日至九日,中國音協、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學會、考古學會的學者專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漢對複製的編鐘進行了鑑定。專家通過聆聽和比較原件和複製品每個鐘的音色、音高,並交替欣賞原件的錄音和複製編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瀏陽河》、《聖誕夜》等中爍曲。
他們認為複製品確實達到了原件的音響效果,高音區清脆,明
曾候乙編鐘是作為陪葬品而鑄造的嗎
編鐘有其禮樂的正式用途,只不過在曾乙侯死後做了陪葬而已,並不是專門為陪葬用的 這麼講 編鐘是一種禮器 在大型典禮和祭祀時才能用 青銅器都是這樣的 此所謂 國之重器 鼎的事情我就不討論了 而有權利鑄造編鐘的人,則一般地位非常高。按理說 這是國家行為。就好比為只有國家才有資格建立國家大劇院 國家體育館。...
曾被譽為鵝選之子的王晨藝,說他被逼退出《創造營》的事情真相到底是何
即 偶像練習生 開始,國內選秀節目就層出不窮,而鵝廠創辦的101系列更是一騎紅塵,搶占了國內選秀百分之八十的市場。再 創造101 成功的情況下,鵝廠又舉辦了男生101系的 創造營 由於該節目在播出之前惹出了各種非議,所以節目播出以後並沒有像 創造101 那般火熱。但這種選秀節目看的就是有實力or有趣...
如何評價《國寶奇旅》中的文物南遷,都用了哪些交通方式遷移文物
一般有漕運和航運和路運三種方式 最後使用鐵路運送,鐵路較為平穩,而且容量大,適合裝載數量眾多的文物和護衛軍人。文物是先輩留下來的東西,如果北平淪陷,故宮的文物勢必會成為日軍唾手可得的寶物 為了保衛故宮文物工作者們加班加點的測試各種包裝填料。從北平到上海路途遙遠,有漕運和航運和路運三種方式。文物南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