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僑胞為什麼要參加炎黃二帝的拜祖大典

2021-03-04 05:20:05 字數 5433 閱讀 9426

1樓:馬梓開博士

參加炎帝和黃帝的大典,是對中國中華民族的一種認同的表現,是表明他們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是炎黃子孫。。

為什麼要祭奠黃帝?

2樓:易書科技

炎帝是傳說中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遊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薑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

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疾病之苦,他嚐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目中七十次中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

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衝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形成華夏族。黃帝是我國北方一些氏族部落的祖先,被列為「五帝」之首。

黃帝號有熊氏,又號軒轅氏,相傳黃帝分別與炎帝和東夷作戰時,曾訓練熊、羆、貔、貅、貙、虎六種野獸參戰,實際上是以野獸命名的六個氏族,他們共同組成以有熊氏為首的部落。黃帝部落在黃河流域發展迅速。後來,黃帝與炎帝部落發展成中原地區最具實力的軍事集團,並在與東夷的鬥爭中結為部落聯盟,大敗蚩尤。

黃帝與炎帝、蚩尤三大部落就是在錯綜複雜的鬥爭與融合中,最終形成了以華夏族為中心的局面。其中炎黃部落的聯合構成了華夏族的主幹,而黃帝部落是不斷融合周邊各地眾多部落及其文化的核心力量。

「黃帝崩,葬橋山」,傳說黃帝在橋山龍馭**。後人在陝西省黃陵縣(原名中部縣)沮水河畔橋山之巔修建了紀念性的黃帝陵墓。黃帝陵壯麗威武,古書記載說,它坐山環水:

「其山勢如橋,沮水環繞之。」黃陵的周圍是峰巒起伏的陝北高原,山上古柏成林,鬱鬱蔥蔥,參天聳立,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挺拔、蒼勁。

祭奠黃帝的活動很早就有,《國語·魯語》記載了「有虞氏」、「夏后氏」對黃帝的祭祀。《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作吳陽上郡,祭黃帝」,這是我國史書中對祭祀黃帝的最早明確記載。

後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清朝的康熙皇帝,也都親自寫過祭文,祭祀黃陵。

2023年,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了中華****,就任臨時大**,同年3月底派人祭祀黃帝,並寫下了「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惟有我先」的祭陵詞。

抗日戰爭時期的2023年清明節,陝甘寧邊區**也有一次盛大的祭黃陵活動。4月6日,***派林伯渠為代表,參加了這次民族掃墓盛典。***親自撰寫了《祭黃帝文》,文中盛讚黃帝的功勞:

「赫赫始祖,吾華肇(開始的意思)造;胄衍(後代延續)祀綿(國家長存),嶽峨(山高)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遠近);建此偉業,雄立東方。」祭文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抵禦外侮、振興祖國的精神象徵。

新中國成立以後,除文革期間公祭活動暫時中斷外,黃帝陵祭祀活動都在正常進行。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也紛紛到黃帝故里祭祀拜謁。

炎帝陵位於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處的庄里村,俗稱「皇墳」。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炎帝陵、五穀廟的祭祖節,周圍的村子,如故關、北營、換馬、庄里、口則等要舉行盛大的廟會,會期將近乙個月。有句民謠「走揚州,下炎黃雕像漢口,不如五穀廟裡當社首」,就是形容廟會的盛況,歷朝歷代,歲時致祭。

元成宗大德九年(2023年)亦嘗遺祭,禁樵採。過去,每年縣府亦派員到庄里炎帝陵祭祀,並且還要為萬年燈添油。

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黃河之濱的中華炎黃壇是祭拜炎黃二帝的聖壇,是億萬炎黃子孫崇敬始祖,尋根拜祖的聖地,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炎黃二帝巨塑成為體現文明源頭的中華文化符號。二帝巨塑前的中華炎黃壇廣場銜山接河,匯聚靈氣,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祭祖尋根和舉行盛大活動的場所。

從炎黃二帝巨塑基礎同盟山腳到廣場南端銜接處是一級廣場,名曰露台。臺的東、北、西三面有中國56個民族吉祥圖騰浮雕環繞。

祭壇坐落在廣場正中心,這一祭天享地,拜謁始祖的聖壇為正方形,高9公尺,邊長90公尺,四周為九層台階,拾級而上,可登壇頂。禮器位於廣場內沿甬道兩側,分置為八隻銅鼎和八隻銅簋,與廣場正中的巨鼎合為九鼎、八簋、九鬲、兩壺、一俎、一豆,組成傳統最高禮儀的禮器陳列。日月之門是出入廣場儀門。

分東邊日門與西邊月門,晶月之門為闕式建築,南北對稱仿壇臺外型建築,下寬上窄呈稜臺狀,門口正中為一方柱,柱身為浮雕紋飾,日門柱頂日輪上刻陽鳥為標記,月門柱頂月輪上刻玉蟾為標記,寓意中華民族日公升月恆,江山永固。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乙個多民族的國家,我們通常講自己是炎黃子孫,就是說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兒女。炎黃二帝是我們民族的象徵。我們每個人都有與自己有著直接血緣關係的祖先,而炎黃作為華夏族的祖先則是象徵性的血緣關係,它主要是從文化意義上說的。

夏商周三代直至魏晉以來的許多少數民族,也都尊炎黃為始祖,這種始祖認同實際上早巳超出血緣範疇,它是靠傳統文化維繫著整個中華民族。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興起和統一的象徵,成為維繫不同地域人們團結一致的民族意識。炎黃文化也是聯絡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精神紐帶。

「炎黃子孫」這一觀念,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內聚力,形成了民族團結的紐帶。炎黃二帝在人們心目中神聖的偉大形象,是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的。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曾經有過多次**的時期,但終歸又重新走向統一,其中文化的認同和交流是乙個重要的因素。

炎黃二帝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締造者。是華夏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炎黃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主體文化、根脈文化、源頭文化。舉辦拜祖大典,就是要把我們祖先創造的華夏文明進一步發揚光大。

炎黃二帝是凝聚海內外炎黃子孫民族感情的支柱,全球華人不分國籍、民族、信仰,都把炎黃二帝尊崇為中華人文始祖,由此而產生的強大的中華民族感情的向心力是堅不可摧的。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始終能夠維護著民族的大團結,國家的統一。這種巨大的凝聚力,正是**於同宗同根。

這個歷史潮流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初祖脈延五千載,華魂浩然萬古傳」,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無論是太平盛世,還是災難深重的歲月,中華民族總是凝聚在炎黃周圍。祭奠炎黃不是把炎黃當做神靈來供奉,而是在一種肅穆的氣氛中追思中華民族先輩們如何創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孫。炎黃二帝作為維繫中華民族的象徵,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團結統

一、奮發圖強,為人類的和平與進步做出了貢獻。祭天地(封禪)

《禮記·禮運》中說:「夫禮,必本於天,餚於地,列於鬼神。」《史記·禮書》也說: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祭天、祭社(由地神發展而來的地域保護神)、祭祖成為中國古代的三大祭禮。

遠古先人們有了「天」或「上帝」這一至上神的觀念後,就開始祭天了。祭天,是王室的特權,也是國家的第一大禮。因為古人認為坐王位的都是承受天命的真命天子,他們才有權祭天。

《漢書》裡說:「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古代祭天在南郊,「郊」就成了祭天的代名詞)。

故聖王盡心極慮,以建其製。」較早的祭天儀式,是古人根據「天圓地方」的觀念在圓丘上進行的。一年舉行四次,即祈谷、雩、明堂報享、南郊四種,以冬至舉行的南郊祭天大典最受重視。

祭品是人們虔誠心意的表達,對神靈而言也最實惠,用做祭品的種類有食物(肉食為主,五穀、果品、酒次之)、玉帛、人牲、血等。對祭品的處理方式是燔燒,古人看法,「天神在上,非燔燒不足以達之」。

周代祭天的正祭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圜丘祀天」與「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稱為「郊祀」。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圓。

祭祀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並省視獻神的犧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來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內著袞服(飾有日月星辰及山、龍等紋飾圖案的禮服),頭戴前後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間插大圭,手持鎮圭,面向西方立於圜丘東南側。

這時鼓樂齊鳴,報知天帝降臨享祭。接著天子牽著獻給天帝的犧牲,把它宰殺。這些犧牲隨同玉璧、玉圭、繒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點燃積柴,讓煙火高高地公升騰於天,使天帝嗅到氣味。

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隨後在樂聲中迎接「屍」登上圜丘。屍由活人扮飾,作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

屍就坐,面前陳放著玉璧、鼎、簋等各種盛放祭品的禮器。這時先向屍獻犧牲的鮮血,再依次進獻五種不同質量的酒,稱做五齊。前兩次獻酒後要進獻全牲、大羹(肉汁)、鉶羹(加鹽的菜汁)等。

第四次獻酒後,進獻黍穰飲食。薦獻後,屍用三種酒答謝祭獻者,稱為胙。飲畢,天子與舞隊同舞《雲門》之舞,相傳那是黃帝時的樂舞。

最後,祭祀者還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屍賜福於天子等,稱為「嘏」,後世也叫「飲福」。天子還把祭祀用的牲肉贈給宗室臣下,稱「賜胙」。後代的祭天禮多依周禮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屍。

封禪,是祭天的最高禮儀。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曰「封」,在泰山下的小山梁父(甫)山或肅然山等處築壇祭地,報地之功,曰「禪」。如《白虎通義》所說:

「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禪梁父之趾以報地。」泰山為五岳之首,是日出之處,古人認為它離天最近,人間最高的帝王應當到最高的山上去祭祀天上最高的上帝,以表示王者是承受天命而治理下民。所以,古代天子受命登基之後,便往往要舉行封禪大典。

目的是告示上蒼,已按其兆示改朝換代,新的帝王是接受天命,代天統治群民,從而強化「君權神授」的觀念。同時也借祭禮來祈求上天的庇佑與賜福,保江山社稷安泰。另外,歷來封建統治者認為封禪是「太平盛世」的事,即「封禪以告太平也」,有德政的皇帝才有資格封禪。

它也成為頌揚皇帝「功德」、****的手段。封禪之說,現存文獻最早者為《管子·封禪》,其中記載古代封泰山、禪梁父的就有七十二家。《五經通義》雲:

「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封禪的儀式不但複雜,而且神秘。傳說時代及夏、商、周三代雖有封禪之說,但無具體記載。進入封建社會,雖有記載,但各朝各代的封禪儀式不盡相同。

第乙個真正舉行封禪大典的是秦始皇。他於西元前219年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秦始皇封禪之前,召集儒生博士70人詢問封禪的禮儀,儒生眾說紛紜,秦始皇無所適從,最後自定封禪的儀式。

他從泰山南坡上至山頂,「立石頌德,明其得封」,然後從山北坡下,禪於梁父山,禮節類似太祝之祀雍上帝,但封藏皆秘,所以世人不得而記。

漢武帝封禪前,也屢次和諸儒生研討封禪禮儀不決,最後由武帝自定,按祭祀太一神的儀式又加禮,以示隆重。其封土在泰山腳下東方。封土下埋藏玉牒書,內容保密。

進行封土禮後,漢武帝獨帶侍中霍子侯登上泰山,也進行封土,仍保密。登泰山頂的次日,從泰山北道下來。到梁父的肅然山舉行禪禮。

山下的封、禪兩次典禮,與祭者均穿黃色衣服,用江淮間產的「一茅三脊」作為鋪墊,用象徵五方的五色土加封。舉行封禮前,命令宮廷侍從和儒生均頭戴皮弁,束大帶,插笏版,舉行射牛禮。舉行封禮後,縱放從各地蒐集來的「遠方奇獸尺禽及日雉」。

典禮完畢,武帝在泰山的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頒下詔書,宣揚封泰山時出現了一種神秘的「景光」,以表示自己得到了上天的認可。為紀念這次封禪大典,漢武帝在當年改元為元封元年(前110年)。其後,漢武帝又多次到泰山封禪。

以後歷代的封禪,基本上與此雷同,但細節各異。

縱覽中國古代,共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帝舉行過泰山封禪典禮。想封禪而未果的,有魏明帝、(劉)宋文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宗等。自南宋後的幾朝皇帝把封禪與郊祀合二為一,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2023年)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壇,合祭天地。

嘉靖年間,又將天地分祭,在北郊建方澤壇(即地壇)祭地,把南郊原建的圜丘改名為天壇,專門祭天祈谷。明朝郊祭時「陳戶口錢穀籍於壇下」。清朝時也在天壇祭天祈谷。

清朝後期,禮制禁防稍弛,民間逐漸產生祭天的習俗,人們往往在元月元日,焚香拜天,繼而祀祖。**以後,祭天更以一種平實的面目出現於民間,成為民俗,如婚慶禮儀中的「拜天地」等。

為什麼要鼓勵孩子參加比賽,為什麼孩子要參加比賽

您好!參加比賽和考級有這樣的幾個好處 1.塑造參與意識 培養對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賽活動重在參與,孩子參與其中,就會 為了提高成績而積極的準備,學藝上主動積極,從而培養孩子的做事積極主動的性格。2.塑造競爭意識,比賽就有競爭,通過競爭找到差距,培養競爭意識,找到差距 不足,促進學習。3.塑造勇敢...

參加創業培訓的目的siyb,為什麼要參加SYB創業培訓

參加創業培訓的目的,簡單說是1.培養和提高 創業者 的心理 管理 經營素質,增強其駕馭市場的應變能力 2.實現就業倍增效應 3.推動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健康發展。一 什麼是創業培訓 就是把有志創辦企業的創業者組織起來,為其提供創辦企業 管理企業系統知識的培訓。創業者在創業初期常遇到兩個問題,一是他們想...

為什麼要要求學生參加軍訓訓練嗎,學生為什麼要參加軍訓

軍訓是教育法中,對新入學的學生必須完成的義務。軍訓讓孩子一點點懂得軍人的優點,讓孩子對國家軍人有較高的敬畏感崇拜感,從小樹立保衛國家的理念。增強孩子的國家感榮譽感。再有,在軍訓過程中讓孩子得到磨練,知道人生一切都是在艱苦勤奮努力中獲取。學生為什麼要參加軍訓 學生軍訓 是法律的要求和學校的要求,一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