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2021-03-04 05:18:32 字數 5838 閱讀 6906

1樓:匿名使用者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的總體格局,並成為這期間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最根本動力。

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2樓:匿名使用者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

(一)、gdp增長顯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

1979-2023年我國gdp平均每年遞增9.6%,而同一時期世界年平均增長速度在3%~4%之間。在這26年中,有將近一半年份的年增長速度超過了10%。

人均gdp的增長態勢與gdp總量增長基本類似,1979-2023年我國人均gdp平均每年遞增8.3%。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23年到2023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巨大的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巨大的改善,特別是東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全球的亮點區域,與發達國家無本質區別。****現在每年撥款60多個億解決農村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用電與城市用電實行同網同價;87%的農村通客運班車;為修建沼氣池解決燃料問題的農戶補貼1000元以保護部分地區生態平衡;2023年9月起全國農村中小學全部免除學雜費;新型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障體系降低農民因病致貧現象的發生。

(三)東部地區經濟結構趨於優化

改革開放三十年後,我國東部地區結構調整趨於優化,經濟發展的集約性進一步體現。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日前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東部地區經濟形勢總體比較穩定,第

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幅同比分別提高了3.78、15.54和13.6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隨著經濟快速增長,發達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也相應迅速提高。

(四)三十年投資建設碩果累累

改革開放30年,我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30年前,中國老百姓還在為購買生活必需品大費周折,30年後,他們可以在商品豐富而充足的市場上隨意購買。巨大的反差告訴我們,30年來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獨領**。

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持了年均近10%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翻番增長。到2023年,我國gdp達到24.66萬億元,在世界上的排名上公升到第四位,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

(五)城鄉消費迅速增加。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隨著***、***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增強了農民的購買能力,農村消費品市場發展明顯加快,城鄉之間消費增幅的差距不斷縮小。2023年,城市消費品零售額51543億元,城市和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分別比2023年增長64.3%和48.4%,年均增速分別為13.2%和10.4%。農村市場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由2023年的21.3%提高到2023年的30.2%,拉動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由2.5個百分點提高到4.1個百分點。

與上年增幅相比,城鄉市場消費品零售額的差距也逐漸縮小,由2023年的7.7個百分點縮小到2023年的1.7個百分點,表明城市消費一頭熱的狀況正在逐步改變。

改革開放對促進經濟發展的意義 20

3樓:阿離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

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4樓:我是小彬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同志就深刻地指出:改革是中國第二次革命。改革開

放的實踐已充分證明,其革命性意義是極其巨大而深刻的,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的:「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筆者認為,概括起來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啟了當代中國歷史新時期,實現了由計畫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轉變 建國以後,中國作為乙個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使自己盡快地擺脫貧困和落後,這是我國面臨的重大課題。由於沒有現成的發展模式,我們主要照搬了蘇聯的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來組織發展經濟,這種體制在初期也曾發揮過應有的歷史作用,但隨著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其弊端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因此,改革開放立足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以變革傳統的計畫經濟體制為突破口,以市場化改革為取向,經過30年的努力,在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為中國經濟發闢了嶄新的道路。一是堅持解放思想,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現了國家工作重點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改革開放是乙個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徹底否定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做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從此當代中國進入了以改革開放為鮮明特點的歷史新時期。二是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實現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機制的有效結合,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歷程表明,一方面,在推進改革開放程序中,重視實踐探索和創新,使改革開放成為推動發展的新的實踐源泉和力量源泉;另一方面,在深化改革開放中,十分重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

因此,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體制將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不斷完善和成熟,將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更加顯著的體制性效益。

二、促進了生產力大解放、大發展,實現了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轉變 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使國家更加富強、人民更加幸福。從2023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是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因此,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必然成為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任務。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過程,就是圍繞解決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就是乙個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一是確立並始終堅持「乙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力量源泉。改革開放30年實踐是堅持和貫徹「乙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偉大實踐。在這條正確的發展路線的指引下,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二是確立並逐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同志就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大發展。

三、推進了制度建設和創新,實現了由高度集權向民主法治的歷史性轉變 改革開放對於當代中國來說,是乙個偉大的實踐探索,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這當中最關鍵的是要對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和制度進行變革。與此同時,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的任務,必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而成為我們必須關注和解決的重大課題。一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2023年,確認了個體經濟的合法地位,提出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補充。2023年,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

2023年,明確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制財產不受侵犯」、「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等。2023年,通過《關於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的決定》,使免除農業稅的惠農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以上列舉的這些法律制度,是與改革開放的歷史程序相適應的,從乙個方面表明了改革開放推進了法律制度的建設和創新。二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拓展了人民群眾參與改革和發展實踐的空間。改革開放30年,我們黨十分重視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和創新。

我們黨明確提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各項民主制度不斷完善,新型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在改革開放中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已成為全國上下共識,我國已進入民主法治的歷史新時期。

四、激發了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實現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歷史性轉變 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歷程,是全社會創造活力不斷增強的過程。一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不斷激發社會活力。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黨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

並且深刻地指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這就為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建設和諧社會,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促進全社會創造能量充分釋放、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創業活力蓬勃開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

二是通過理論和實踐創新,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發展道路。黨的十二大,我們黨明確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從此,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堅持和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堅持發揮生產力作為最活躍、最革命因素的決定性作用;堅持把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極大地增強了全社會創造活力,形成了萬眾一心共創偉業的生動局面,實現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歷史性轉變。

五、擴大了對外交往與合作,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黨的十一屆三中會會以來,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和現代化建設的程序。我們黨把對外開放確立為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從而推動了我國更深入更全面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程序,在更大範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一是始終不渝地堅持和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在對外開放中,中國堅持以自己的發展促進地區和世界共同發展,擴大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在實現本國發展的同時,兼顧對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正當關切和利益。實踐證明,改革開放30年,我們堅持和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二是在對外開放中擴大交往與加強合作。

在對外開放中,中國堅持和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從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環保等各個方面擴大交往與合作。30年的對外開放擴大了交往與合作,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六、推動了發展方式的戰略調整,實現了由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向科學發展方式的歷史性轉變 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生產力得到了大解放大發展,國際競爭力得到了大提公升,人民生活得到了大改善。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程序的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消費結構公升級,產業結構優化,科技進步加速,與世界經濟程序的融合加深,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聯度增強,人民群眾對於物質文化生活質量的要求更高。

這些新的趨勢的出現為我國經濟社會發拓了廣闊的空間,提供了不竭動力,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隨著發展的推進、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們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和嚴峻的挑戰。因此,順應新的發展趨勢,解決新的問題,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一是我們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為當代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新實踐相結合的重大理論成果,科學地回答了「什麼是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基本問題,是新的歷史階段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二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程序。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難迴圈、低效率為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科學發展方式,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是以少投入、低消耗、零排放、可迴圈、高效率為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改革開放對中國的負面影響有哪些,改革開放對我國有哪些影響

30年即將過去,在改革開放中因腐敗受到懲處的腐敗分子,已經遠遠超過了淮海戰役的 人數,但腐敗行為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且,腐敗的負面影響,更是與淮海戰役的積極意義不可相提並論,這更是大大出乎小平同志的意料之外。負面影響總是有的,事物的發展都有兩面性,關鍵是看你怎麼去權衡它.改革開放給中國整個國家...

改革開放成功留給我們的啟示,改革開放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德清改革開放30年成功實踐及啟示 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德清縣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的發展,城鄉面貌有了根本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精神文明新風尚得到確立。在這一過程中,德清模式 德清經驗 民間設獎 等特色經驗逐步地被總結 推廣,給了我們許多啟示。一 落實黨的政策是德清取得成功實踐的前提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正在不斷改善。這

主語 生活水平 與謂語 改善 搭配不當,另 地 字多餘。修改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修改2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人民的生活不斷改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修改病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改善。把改善改提高 原因 改善應該搭配生活 改善生活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