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天官徵知和正名的認識論是什麼

2021-03-04 05:04:31 字數 6677 閱讀 5625

1樓:易書科技

在認識論上,荀子是比較堅定的唯物論者,並且比較全面地發展了先秦各家的優秀成果。

首先,荀子是乙個唯物論的可知論者。他肯定人有認識事物的能力,「凡以知,人之性也」(《解蔽》);同時,肯定事物可以被認識,「可以知,物之理也」。這裡所說的「性」是指各種「天官」的感覺能力和「心」的思維能力,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能夠認識客觀事物,而客觀事物的道理也是可以被認識的。

這樣,苟子就從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兩方面論證了世界的可知性。

那麼,知的過程又是怎樣呢?苟子是沿著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路線去說明認識的過程的。他認為,認識開始於「緣天官」,也就是開始於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比如「緣(因)耳而知音」「緣目而知形」(《正名》)等。

但是「緣天官」只是感性認識的基礎。如果停留在這一階段,只能認識事物的現象,甚至是假象。如夜間行路,把「寢石」看成「狀虎」,把小樹木當**,把影子疑成鬼,等等。

因此,感性經驗不完全可靠,往往發生幻覺、錯覺,被假象所迷惑。苟子認為,認識必須從感性階段上公升到理性階段,達到「徵知」。

所謂「徵知」,就是用「心」進行思維,以「天君」(心)來統帥「天官」,對感知來的認識進行分類、辨別、取捨,做到「是之則受,非之則辭」(《解蔽》)。否則,「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即所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苟子還強調:在用心思維的時候,要做到虛心、專心和靜心,這樣才能達到「大清明」。他認為「虛壹而靜」則是「徵知」的條件。

所謂「虛」,是「不以所藏害所將受,謂之虛」(《解蔽》)。也就是說,不要以已經獲得的認識,用為先人為主的成見去妨礙、干擾接受新的認識。所謂「壹」即「專一」,是講「不以夫(彼)一害此一,謂之壹」。

也就是說,不要因為一方面的認識去妨礙另一方面的認識,要專心。所謂「靜」,是「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也就是說,不能讓幻想和胡思亂想干擾認識,需要安靜和冷靜的分析。

「人心譬如踏水」,要靜方能映物。荀子這裡的「靜」與莊子講的事物外的「靜觀」不同,他是從動中求靜,達到認識事物的本質,而不是靜中求靜的冥想、空想。

荀子把認識分為聞、見、知、行四個階段。「緣大官」的感性認識屬於聞見階段,「徵知」的理性認識是屬於知的階段。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階段還在於「行」。

他說「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知之而不行,雖敦(好)必困」(《儒效》)。這就是說,行高於知,是知的目的和完成。而且把「施行」作為「符驗」(《性惡》)。

這就發展了孔子的「學以致用」和墨子的「言有三表」的思想,頗有以「行」驗「知」的唯物論的真理標準觀。而且,荀子還把認識論上「行」作為政治倫理的善惡標準。他說: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

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大略》)。

荀子在認識論上不僅有明確的唯物主義路線,而且還提出了唯物主義的「正名」論,對先秦百家中的名實之辯作了比較科學的總結。戰國時期是名辯高潮的時代,有不少名家善於玩弄名詞、概念進行詰(jié,盤問)辯。反映在哲學上就形成了「名」「實」之辯。

前面講過的惠施的「合同異」與公孫龍的「離堅白」就是典型的代表。荀子把當時的名實混亂,是非不辨的奇談怪論,稱之為「大奸」。並且指出「制名以指實,上以明貴賤,下以別同異」(《正名》)。

名要符實,不可亂也。首先是分清貴賤。其次是辨別同異。

荀子的名實觀是對唯物主義反映論的概括。他認為「實」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是「實」的反映。所以名必副實,名隨實變。

「舊名」尚能反映「實」的,就「有循於舊名」;「舊名」不能反映現實的,就「有作於新名」。這種以「實為準的「正名論」,比孔子的以名證實的「正名論」前進了一大步。

同時,苟子的名實觀還批判了混同名實區別的惠施和割裂名實關係的公孫龍,明確指出,他們的詭辯有三「惑」:

其一是「惑於用名以亂名」。如所謂「見侮不辱」,「聖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等,這是由於名詞的混亂造成的謬誤。因為「侮」就有「辱」的意思,「人」也含有自己,盜也是人。

其二是「惑於用實以亂名」。如所謂「山淵平」,「情慾寡」,「芻豢不加甘,大鐘不加樂」等。這是把個別的現象當作一般,以實亂名。

因為山高水低是人所共見,欲多而不欲寡是人之常情,芻豢適口,鐘聲悅耳,是人之同感。山與水平等只是個別的現象。高山上的某乙個水潭,很可能真的與低地的某乙個山一樣高。

但是不可以從這個例外的情況推論說,一切水與一切山一樣高。

其三是「惑於用名以亂實」。如所謂「牛馬非馬」,「白馬非馬」等,以牛馬、白馬和馬的名詞之別來抹煞事實。因為牛馬是牛和馬,白馬是馬。

白馬是白色的馬,這是公認的事實。但詭辯論者利用牛和馬兩個概念加在一起而否定了馬是馬,導致自相矛盾。事實上,有些動物屬於「牛馬」一類,而作為實,的確是「馬」。

荀子在認識論上還找出了百家異說之通病是「蔽於一曲」。「蔽」指認識論上的侷限。他認為,墨子蔽於用(實用、功利)而不知文(禮樂制度);惠子蔽於辭(巧辯)而不知實(實際);莊子蔽於天(自然)而不知人(人事八以上均引《解蔽》);老子有見於詘(屈),無見於信(伸);墨子有見於齊(齊一),無見於畸(不奇)(以上均引《天論》)。

這種反對片面性,力求全面地看問題的「解蔽」說,是包含有辯證法因素的,是唯物主義認識論上的一大貢獻。他還特別注意辯證地區分認識中的真假,避免以假亂真的片面性、主觀性。他在《解蔽》中說,凡是觀物有所蒙蔽,心中不能決定,對名物就不能認識清楚,判斷就可能錯誤。

比如黑夜裡行走的人,看見路邊躺著的石頭以為是伏著的老虎,看見豎著的樹木以為是站著的人;用手指按著眼睛去看東西,一件東西會看成兩件;用手掌捂著耳朵去聽聲音,本來沒有聲音也會嗡嗡地響。這些說明錯覺會引起假象,導致認識上的錯誤。

荀子認識論上的主要缺陷,是誇大了心的作用。認為「心者,形(形體)之君也,而神明(精神)之主也,出令而無受令」(《解蔽》)。這樣,心就脫離了感性基礎,成了只「出令」的獨立主體,而且只要有「心」,就可以達到「大清明」的境界,達到絕對真理,這顯然是誇大了心的作用。

對於荀子的觀點,是否同意,為什麼

2樓:沐杉居士

荀子(約西元前340年—前245年),趙國人,名況,字卿,又稱孫卿。《史論·荀卿列傳》記錄了他的生平。荀子十五年始來遊學于齊,至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

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在此期間,他曾入秦,稱秦國「治之至也」。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最後老死於楚國。

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子、李斯都是他的入室**。

《漢書·藝文志》著錄《孫卿子》三十三篇,蓋為三十三篇之誤,與今本合。梁啟超在《荀卿與〈荀子〉》一文中說:「今案讀全書,其中大部分固定推定為卿自著。」這是研究荀學的主要資料。

荀學的主要特色是兼綜道家,調和儒法。其基本理論是「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調和禮、法的政治思想,重在「解蔽」的認識論,「化性起偽」的性惡論。

荀子的自然觀與儒家不同,主要是繼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他的《天論》是一篇傑出的黃老之學自然哲學著作。他把「天」完全解釋成自然現象。

他說:「列星隨旋,日月遞(同照),日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是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

「從這個自然之」「天」出發,他又提出:「明於天人之分」的觀點,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荀子明確地把人與自然分開,同時又強調人能改變自然,作用自然的思想,荀子「明於天人之分」把「天」看作是獨立於人的自然界,這是繼承老莊的思想。

但是,他又強調「人」能積極改造「天」,這又吸取了儒家,法家思想,從而與早期道家有明顯的區別。他提出:「大天而思之,孰物莆而製之!

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這在黃老道家至先秦各家思想中,都是富有生氣,充滿活力,進取的人生觀,其重要價值在於強調主體(人)對於客體(環境)的積極改造,強調人的創造性活動,為中國思想文化寫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重視「禮」學的,這似乎是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傳統。其實,荀子對孔子的「禮」學進行了歷史的改造,他重新解釋了「禮」的產生與社會功能。他提出:

「禮起於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變數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分之欲,以養人之慾,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禮論》)很明顯,荀子把「禮」解釋為調解財產關係,調解社會關係的倫理範疇和標準。這是一種新生活的思想,是在醞釀一種新興制度的誕生。

荀子的「禮」已經包含了「法」的思想,所以他的「法」實際上也就是在封建社會中起不成文「法」的作用, 這就是有了調和禮法的傾向。 他也曾明確說:「禮者, 法之大分,群類之綱紀者也。

」(《勸學》) 因此他提出的治國指導思想或治國的思想綱領便是:「隆禮重法, 則國有常, 尚賢使能, **知方。」(《君道》)又說:

「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立重法愛民而霸。」(《大略》)

孔子本來重視內者的修養,強調對事物的體悟,並沒有提出系統的認識理論。荀子主要是繼承了《管子》的《心術》(上大)、《內業》、《白心》等四篇黃老著作思想,而發揮成系統的認識理論,這至少是在先秦思想家中最出色的。他的認識主要反映在《勸學》、《解蔽》、《正名》、《天論》、《性惡》等篇**中。

荀子認識論的主要特點是區別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第一次明確了認識的物件是客體,是強調「緣天官」(根據感官接觸外界事物),「懲知」(理性分析)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何謂天官?他說:

「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天論》)人為什麼會產生認識呢?荀子認為:

人的認識開始於「緣天官」和「天官之意物」(《正名》)。所謂「意物」是指人的感覺器官接觸外界事物後而對事物產生的意象。不同的天官接觸不同的事物,形體、色理、川目異;聲音清濁、調竽奇聲,川耳異;甘、苦、鹹、淡、辛酸、奇味、以口異。

(《正名》)「耳,鼻,目,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君道》)但是,他認為這樣產生的認識並不一定準確,有時會受到各種「冥蔽」,因而必須做「解蔽」的工作,以照「實情」,而定是「理」。「解蔽」就要靠「徵知」。

何謂「徵知」?荀子說:「心有徵知,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

然而,徵知必將天官之當簿(同薄)其類,然後可也。」(《正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徵知,是指人運用思維(心)把天官接受來的各種意象進行歸類分析,得出類似理性的認識,所以,「徵知」的基礎是「緣天官」然而又突破了「天宮之意物」的認識。在「徵知」中最重要的是「心」主神明功能。

「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天論》)「心者,形這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解蔽》)。古人無「思維」的概念,故以「心」為思維器官,「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

」(《解蔽》)所以荀子認為要得到乙個正確的認識,必須「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天論》),即正確發揮「感官」與「思維」的作用。

荀子隆禮重法的政治思想是以其「化性起偽」的性惡論為哲學基礎的,而荀子的「天人相分」的自然觀的思想模式運用在人性論問題上自然引導出「性偽之分「的命題。也認為人性惡是天然的,而後天的「善」則是人為教育的結果,這叫做「偽」。「虛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

」(《正名》)

孟子主性「善」, 荀子主性「惡」。荀子通過批判孟子而闡出了自己的理論。 他認為:

「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順是, 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 生而有疾(嫉)惡焉, 順是, 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 生耳有耳目之慾, 有好聲色焉, 順是, 故注亂生而禮儀文理亡焉。然則從(縱)人之性,順人之性,必生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景。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社義之道(導),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些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性惡》)

荀子的「性惡」論為其「隆禮重法」主張提供了哲學論證;但不論是「性善」論抑或「性惡」論,都旨在論證教育必要,為發展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

由此可見,荀子的思想基本特徵是綜全百家,出入道法,這正和「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黃老之學相契合,具體地說:第一,《荀子·天論》系統地論述了「明於天之分」的自然天道觀與氣物論。這是發揮早期道家老子的思想而比老子更為積極,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題。

這即是「黃老之學」的思想特點;第二,《荀子·大略》明確論述了「無為而治」的「君人南面之術」。主張:「主道之人,臣道和事。

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詔而萬物成,家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工賈亦然。」《荀子·天論》謂:「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

……(此「官人」指天文曆法,星相學者)守天而自為守道也」。《荀子·君子》雲:「天子…足能行,待相者然後進;口能言,待官人然後行。

不視而見,不聽而聰,不言而信,不慮而知,不動而動,告至備也。天子也者,勢至重,形至佚,心至愈(愉),志無所詘,形無所勞,尊無上矣!」第三,《荀子》中的《解蔽》,《天論》,《正名》,《勸學》等篇論述了「黃老之學」的「形名學」內容。

荀子主張:「制名以指實」,「王者之制名,名定而辯,道行而志通。」(《正名》)這和《黃帝四經》中說的「道順死生,物自為名,各刑(形)已定,物自為正。

」「知虛實動靜之所為,達於名實(相)應,盡知請(情)偽而不惑,然後帝王之道成」是完全一致的;第四,荀學的特色是調和儒法,隆禮重法。《荀子·強調》:「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

」《荀子·君道》:「隆禮重法則國有常,尚賢使能**知方。」這和《黃帝四經》中說的「法度者,正之致也。

……(省)苛事,節賦斂,毋奪民時,治之安。無父之行,不得子之用;無母之的德,不能盡民之力,父母行備,則天地之德也」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荀子思想和孔孟儒家思想的重大區別那更是明顯的。第一,在天人關係上,孔孟強調「天人合一」荀子主張「天人相分」;第二,在歷史觀上,孔孟主張「法先王」,荀子強調「法後王」;第三,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孟主張「王道」,反對「霸道」,荀子提倡兼用王道霸道;第四,在人性論問題上,孔孟主張「人性善」,荀子主張「人性惡」,「其善者偽也」。

總而言之,荀子對先秦的思想文化做了綜合的批判與總結,對於形成中國文化的主體結構和格局,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僅次於孔子的歷史性貢獻。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緣至尊和周大生哪個好,緣至尊和周大福比哪個好

周大生的話這兩年負面報道比較枯碧差多,也可以看一下央視3.15的報道的!緣至尊在南方地區比較有名氣,也慧正沒聽到過什麼不沒皮好的訊息!希望採納!緣至尊和周大福比哪個好 周大福 比較有名,緣至尊的話鑽石比較專業點!望採納!周大生珠寶 不好 周大生買回去有問題都要補錢才給換,我買了1次3000的,換了3...

知和知的區別,知與知的區別是什麼?

知 知 現在時。不知道。知 過去式。不知道。知 表示強調 知 表示過去不知道.前者是 強調不知道 後者是 乙個不知道的過去式 意思就是在這之前我不知道 知 與 知 的區別是什麼?是古語,是現代語,意思一樣。是否定助詞 的連用形 接在動詞未然形之後表示動作或狀態的否定,這和 的用法一樣 其中 要用 的...

free貸查徵信上徵信嗎,徵信報告和銀行貸款查詢的徵信一致嘛?

看你們學校查重用的什麼。我自己用的是 pass 我在查個人徵信報告的時候看到了這個貸款,但是我並沒有貸過,這是什麼意思 30 我也有,一筆1萬2千多的,我之前用過分期樂,打客服說是消費額度在徵信上的顯示,丫的我分期樂1月都還清把賬號登出了,而且消費額度在徵信上顯示!信用卡,你沒消費,但是銀行把你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