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智代
2023年2月8日日本聯合艦隊的魚雷艇偷襲駐旅順口外錨地的**太平洋艦隊,日俄戰爭爆發。雙方在旅順港外都制定了相應的水雷封鎖戰術,雙方有多艘戰艦觸雷沉沒。4月18日俄太平洋艦隊的旗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觸雷沉沒,艦隊司令斯捷潘·奧西波維·馬卡洛夫遇難,從此俄軍喪失了爭取黃海制海權的自信心。
6月日軍從陸上包圍旅順,加緊圍攻旅順,俄太平洋艦隊繼續留在旅順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於是決心突破旅順口外日本艦隊的封鎖,撤往海參崴。8月7日,俄艦隊接到沙皇諭旨「迅速突圍,駛往海參崴」的命令,開始突圍行動。突圍的共有6艘戰列艦(旗艦太子號、列特維讚號、佩列斯維特、勝利、波爾塔瓦號、塞瓦斯托波爾號)、4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醫院船1艘,由維佐弗特海軍少將指揮。
甲午戰爭的背景
2樓:戒為良藥
戰爭背景
1、日本方面
2023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2023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但日本作為乙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2023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由於其自身實力資源都不具備相應條件,所以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來達到目標的實現。
2、清朝方面
當時中國處於清朝晚期,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
清朝於2023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乙個強大的海軍力量,但清朝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中興」並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
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乙個是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乙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戰。
3、歐美方面
當時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援。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援日本侵略中國。
**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採取不干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畫的有利條件。
擴充套件資料:
戰爭影響
中國甲午戰爭失敗標誌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誌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乙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鬥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遠東日本得到鉅額賠款和台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擴張,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唯一的新興資本主義強國。另外,日本為了對抗**,湔雪三國干涉之恥,一方面提出「臥薪嘗膽」的口號,重新開啟十年擴軍計畫;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開始了東亞地區新一輪的爭霸。
甲午戰爭標誌著中朝之間上千年的宗藩關係正式終結,朝鮮名義上獲得了獨立,實際上卻被日本控制。之後**勢力進入朝鮮,日本和**在朝鮮的爭奪日趨激烈,最終引發了2023年日俄戰爭。
對遠東局勢來說,《馬關條約》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鬥。
2023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日本發動的非正義戰爭。
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的九年,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於和平狀態。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效果明顯。
這表現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馮子材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敗等。
甲午戰爭前,遠東地區基本是俄、英爭霸,中國和日本的情況雖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條約的制約。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頹微。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鉅款,割走國土。
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喪失殆盡。清朝的獨立財政至此破產,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艦艇等戰利品的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
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
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占領朝鮮、台灣後,在戰略上對東北、華東構成了直接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嚐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大他們侵略領土的慾望。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了兩個甲子,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中國的知識人都在對這場給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眾多方面帶來巨大衝擊的戰爭進行反思,相關的研究成果數不勝數,這些相關的研究從多個層面為當代中國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2023年又恰逢甲午年,當年這場戰爭的三個當事國中國、朝鮮和日本(雖然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但這場戰爭是由朝鮮問題引發,且成歡驛戰役、平壤戰役等是在朝鮮的國土上進行的,更何況在戰爭爆發後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攻守同盟,向其提供戰爭支援,故朝鮮應算是這場戰爭的當事國)之間的關係又陷入複雜的緊張之中,中日、朝日之間的外交往來幾陷停頓。
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甚至不斷發出好戰言論,一時間戰爭烏雲似乎又籠罩在東亞上空。在這種情況下,反思一百多年前的那場戰爭無疑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
3樓:蓼嶼荻
1.十九世紀中葉,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
2.19世紀後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了向帝國主義階段的轉變,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必然引起對殖民地更加激烈地爭奪。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援。
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畫的有利條件。
3。清**,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開始得意輕敵。認為海軍以很強大,不懂得海軍需要不斷投入、持續更新,大大緊縮開支。
4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方面
2023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2023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但日本作為乙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為此,2023年,日本**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
中國方面
當時的中國處於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
清朝於2023年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乙個強大的力量,即使歐美列強也放緩了侵略腳步。但清**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所謂的「中興」也只是迴光返照而已。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軍隊外強中乾,紀律鬆弛。
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乙個是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乙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戰。
歐美方面
那時候,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援。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援日本侵略中國。
**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採取不干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畫的有利條件。
戰前衝突
日本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準備充分的。早在2023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筆信》中宣稱 明治天皇
「開拓萬里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蓄意向海外擴張。2023年,近代中日兩國簽訂了第乙個條約《中日修好條規》,第一款就說:「嗣後大清國、大日本國信敦和誼,與天壤無窮。
即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這是乙個平等的條約。 但根據日本的大陸政策,日本第乙個侵略的矛頭就是中國台灣。
2023年,日本侵略中國屬國琉球,由於清廷的軟弱無能,日本於2023年完全併吞了琉球王國,改設為沖繩縣。2023年,發生了琉球漂民被台灣高山族殺死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利用清朝**的糊塗,竟稱琉球是日本屬邦,並以此為藉口大舉進攻台灣島。
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對中國的武裝侵略。但當時日本和中國實力懸殊,加上水土不服,日軍失利。在美英等國的「調停」下,日本向中國勒索**50萬兩,才從台灣撤軍。
隨後,日本又按照其大陸政策的第二步,開始侵略中國的另乙個屬國——朝鮮。2023年日本以武力開啟朝鮮國門,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等一系列特權。該條約第一條即宣稱「朝鮮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公然把朝鮮的宗主國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併吞朝鮮的野心。
2023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中日兩國同時出兵朝鮮,清軍雖然在這次事件中壓制住日軍,但日本還是如願取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2023年,日本幫助朝鮮開化黨發動甲申政變,企圖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袁世凱率清軍擊敗了日軍,鎮壓了這次政變。
但日本人還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訂立了《天津會議專條》,規定中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兩國出兵朝鮮須互相通知。這就為後來的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伏筆。
兩**備
上述可見,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日衝突中,中方在硬實力上一直佔有優勢,但朝鮮甲申政變之後十年時間,情況就悄然發生了變化。這段時間,日本一直關注著中國。2023年後,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陸軍,202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
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在2023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共27000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共17000多噸。2023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2023年起的十年擴軍計畫,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和排水量72000噸的海軍,超過了北洋海軍。
日本還出動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中國,加緊對中國各方面的情報蒐集和滲透。 而在此期間的清**,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開始得意輕敵。又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 頤和園石舫船。
當年慈禧挪用海軍**修建
中,認為西方人「並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上佔些便宜而已,於是就更加放鬆了軍備意識。北洋海軍自2023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動遲緩。2023年以後,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
這是因為此時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為了準備她在2023年的六十大壽,將這些費用來修建頤和園,供自己「頤養天年」了。中日兩國的最高統治者—— 慈禧太后與明治天皇相比,對照何其鮮明。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了中國失敗的命運。
我是在網上找出來的,你可以去看看。
有誰跟我解釋一下甲午海戰,黃海大戰之間有什麼關係
黃海bai海戰,是中日甲午戰du 爭的第二個主要 zhi戰役。這個戰役是在平壤dao激戰的第三天,版即1894年9月權17日打響的。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 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共損失5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多艘戰艦重創,但未沉...
如何擁有古代地中海海戰王者
與今天的希臘光禿禿的山地丘陵不同,在提公尺斯托克利時代的崎嶇不平的阿提卡半島上覆蓋著茂密的森林 山林中有橡樹 山毛櫸 冷杉等其他樹木,這些都是很好的造船木材。雅典人完全可以通過採伐故鄉的山林獲得足夠的造船木材。當時的雅典還沒有專門的造船廠,工匠們在河灘上豎起一排木樁,讓這些木樁的頂端平齊,然後將精心...
誰能客觀的說下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失敗
第一,幼稚的國際關係觀念,對日本的出兵目的認識不足,戰爭進行的從始至終李鴻章都在想方設法尋求外交和解,不斷延誤戰機。第二,對戰爭的全域性缺乏統籌,中 隊沒有作戰的最高統帥,海陸軍得不到配合,只是海陸軍兩方都損失慘重。更為嚴重的是,戰爭中幾乎所有重大決策都來自中樞,以李鴻章為主。而真正了解前線戰局的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