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迷失
「尋根文學」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上無疑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很多尋根作家在創作時吸收了大量現代主義甚至後現代主義的表現方式,在促進中國文學自身的發展上功不可沒。
但尋根文學的侷限也是十分明顯的。大多數作家對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們往往抓住某種民俗、習慣便刻意進行渲染,而忽略了對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對現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執,一味迷戀於挖掘那種凝滯的非常態的傳統人生,缺乏對當代生活的指導意義,而導致作品與當代現實的疏離,這造成了幾年後尋根文學的衰微。
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
傷痕文學直接起因於揭露「文革」災難,描述知青、知識分子、受**的**在「文革」中的悲劇性遭遇作品;這個概念產生不久,又有了「反思文學」。一般來說,傷痕文學是反思文學的源頭,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深化。作家以對現代化國家的熱切追求出發,來表達他們的相當一致的思考。
在這方面,同時出現的「改革文學」也有這相同的思想基點。前者揭露、思考「文革」對現代化的阻滯和壓抑,後者則面對「文革」的傷痕和廢墟,呼喚、表現在城市和鄉村的改革。
2023年這一年發生的許多事件,使這一年份成為一些批評家所認定的文學「轉折」的標誌:對「文革」和當代歷史的書寫仍為許多作家所直接或間接關注,但一批與「傷痕」、「反思」**在思想藝術形態上不同的作品已經出現。
馬原《岡底斯的**》,張辛欣、桑曄《北京人》,史鐵生《命若琴弦》,劉索拉《你別無選擇》,王安憶《小鮑莊》,陳村《少男少女,一共七個》,莫言《透明的紅蘿蔔》,韓少功《爸爸爸》,殘雪《山上的小屋》,扎西達娃《系在皮繩扣上的魂》等,均發表在這一年。
這些作品的主要部分,在創作成果上昭示了發生於這一年的兩個重要的文**流:
「尋根文學」
尋根文學由一批青年作家發動,主旨在於突出文學存在的「文化」意義(對抗文學作為社會政治觀念的載體),試圖從傳統文化心理、性格上推進「反思文學」的深化,並發掘、重構民族文化精神,以此作為文學發展的根基。
「現代派」文**流
現代派**有和西方「現代派」文學相似的主題:表現對於世界的荒謬感,寫人的孤獨,有的又有「反文化」、「反崇高」的意味,且常用象徵、意識流、「黑色幽默」等藝術方法。當時被指認為現代派的**,有劉索拉《你別無選擇》、《藍天綠海》,徐星《無主題變奏》,殘雪、陳村、韓少功的一些**。
根據2023年之界(非時間意義上,而是題材、視角意義上),《一潭清水》更接近於之前的改革文學乃至反思文學,而《歸去來》的尋根意味更重,甚至有了現代派的傾向。
「尋根**」的特點
2樓:烏雅季同曲良
①以現代意識觀照現實和歷史,反思傳統文化,重鑄民族靈魂,探索中國文化的重建的可能性;②作品題材和文化反思物件呈現的地域特色;③在表現上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法,又運用現代派的象徵按時抽象手法豐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雲內涵。
3樓:匿名使用者
一、簡介
尋根**,是中國社會主義新時期**創作的一種思潮,20世紀80年代,在**和詩歌創作中出現了一股「尋根熱」,尋根**正是這種社會文化風氣的產物。
二、特點
尋根**在向傳統文化回歸時表現出對具有原始風貌、異域情調的社會生活形態的偏好,這種原始情結的出現既有作家自身的原因,也與外來文學的影響有關,同時也是文學自身發展的邏輯結果。尋根**在具體作品中對原始或半原始文化表現出批判、認同或二者兼而有之的三種傾向。
4樓:白雲還自散
尋根**:
八十年代中期,文壇上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2023年韓少功率先在一篇綱領性的**《文學的"根"》中宣告:"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應該"在立足現實的同時又對現實世界進行超越,去揭示一些決定民族發展和人類生存的謎。
"在這樣的理論之下作家開始進行創作,理論界便將他們稱之為"尋根派"。綜合來看,"尋根派"的文學主張是希望能立足於我國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國民的劣質,發揚文化傳統中的優秀成分,從文化背景來把握我們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價值標準,努力創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的文學。從作家選取的某個地域做為切入文化層面基點的角度來分析,可以把"尋根文學"劃分為"城市文化尋根"和"鄉野文化尋根"兩個大範圍。
代表作家有阿城、張承志、韓少功等。
尋根**在向傳統文化回歸時表現出對具有原始風貌、異域情調的社會生活形態的偏好,這種原始情結的出現既有作家自身的原因,也與外來文學的影響有關,同時也是文學自身發展的邏輯結果。尋根**在具體作品中對原始或半原始文化表現出批判、認同或二者兼而有之的三種傾向。
縱觀整個尋根**潮流,發現尋根**在向中國傳統文化回歸時,很多作家不約而同地表現出對那些具有原始風貌、異域情調的社會生活形態的偏好。比如鄭萬隆的《異鄉異聞》系列**描寫了黑龍江「野蠻女真人使犬部」,韓少功的《爸爸爸》和王安憶的《小鮑莊》等則描寫了充滿神秘色彩的窮鄉僻壤和閉塞山寨中人們的生活,其中結合了大量的神話、傳說、野史、祭儀等非現實和超現實內容;另外還有烏熱爾圖筆下的馬嘶、篝火和暴風雪,張承志筆下的蒙古草原,鄧剛《迷人的海》中的老海碰子,《鹽柱》中原始生命的圖騰等等。總之,這些原始或半原始的社會生活形態是尋根派作家們擅長的題材領域,這既構成了尋根**的乙個鮮明特色,也成為應當認真思索的乙個問題。
首先,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文化討論熱潮,文學作為文化的載體,必然要受到文化討論的影響,由此引發文學領域的文化尋根思潮。尋根派作家們認為「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裡,根不深,則葉難茂」。
從另一方面來看,「尋根」者也有觸及到了文化之根的。譬如陳忠實《百鹿原》。陳忠實雖本意欲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進行反思。
但由於他本人對傳統文化的留戀和痴情注定了他在彷徨失望的今天要對民族之「根」進行一番善意的挖掘。他對百嘉軒的矛盾性人格的塑造就反映了他這一「尋根」傾向。他希望找到那種挺拔堅韌的人格和儒家傳統的道德觀念來為新的社會注入一劑興奮劑。
但是傳統道德高標和人性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在百嘉軒身上表露無遺。我們對百嘉軒形象到底是肯定還是否定?肯定百嘉軒的堅韌人格魅力就必須承認他的「偽」的合法性,肯定他的道德要求就是否定其人性,也必然走向「偽」,走向鹿子霖,也就是倡導尋求傳統文化中陰暗之根了。
這種「尋根」過程中所遇到的二律背反式的困境足以給「尋根」者們當頭棒唱。他們自己也不知所措。顯然,「尋根」者們需要對他們所尋求的「根」進行大的調整。
從而才有可能從形而上的高度來把握民族文化之「根」的實質。
如果我們撇開流派意義來看「尋根」**。它們的確可以稱得上是整個浮躁的當代文學中的「精品」。一方面它們從「失語」狀態的當代**中脫穎而出。
拓寬了其本不甚寬的題材,也間接地給人以自信,即使這種自信沒有經過理性論證,很難站得住腳。另外它們所塑造的一些藝術形象和語音張力也可以說是矮子裡的將軍,可以說是當代文學中,特別是**界的乙個小高潮。不從歷時角度分析,忽略無情的時間的沖洗,僅只置於當代中國文學中,它無疑有它的生命力。
這些已有很多相關論證,就不贅述。但是顯然整個當代中國文學的成就是難以與世界文學相提並論。
然而即便如此,我們不追究尋根文學作為文學流派的價值,尋根者們的在前文已有提及的硬模硬仿也的確是他們文學創作本身的一處硬傷。文學的價值在於它的「唯一性」。在前面一旦有人用過某種技法,後邊的人就會有意識地迴避。
否則,第乙個寫「林妹妹」的人固然是一種藝術創作,而後面仿效的人卻只能是效率的東施,學步的邯鄲客人。如果說扎西達娃的**與《百年孤獨》的相似性可以找到理由或藉口的話——兩個民族的文化乃至心理結構等方面都有某些相似性。那麼在地域文化與民族心理上與拉美有著天淵之別的漢民族中,這種模仿則顯得幼稚無比!
像紅高粱模仿其打破時空的敘事方式《歸去來》、《古里——鼓裡》對**的單純的陌生化處理,**環境氣氛神秘的設定的模仿。《古里——鼓裡》所描述的那個地方「周遭總象有一道屏障,人走到一定的界限再折轉回來,鳥飛到一定的界限再折轉來,連太陽和月亮也如出一轍。周而復始,一切終在迴圈往復,也沒有新的東西進來,……」。
人們像蒙在鼓裡,對科學置若罔聞。這種麻木不仁的生活狀態,正是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那個百年仍「貧窮」、「孤獨」、「毫無變化」的馬孔多鎮的翻版。人們在不停地回憶往事,由現在到將來又回到過去,一切的一切都在往返不斷地迴圈往復。
**與其說是借鑑還不如說是照搬了「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手法。即使「移植」的手術高明,但畢竟心虛。兩個民族的差異太大了,在文學上的刻意模仿總讓人噁心。
「民族性是文學藝術具有世界性的重要因素」。對於這一點,尋根**家們似乎是銘記在心的,但在創作實踐中卻又往往不自覺地照搬西洋文學,尤其是對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模仿。不明白的人一看:
喲,怎麼中國民族文化全帶上了拉美的印跡,莫非是同源?或者是厲害的鳥兒銜來了遠隔重洋的文化種子?
這樣講倒關不是反對他們口口聲聲的「借鑑」、「借鑑」甚至是必要的。但是這種「吃什麼拉什麼」的不消化的「借鑑」只能是模仿。「越寫越像某大師,後來乾脆連大師的也懶得模仿了」,於是還乎自戀地「不斷地複製自己的成功之作」。
「尋根」**家們用他們的創作實踐在為當代中國文學添枝加葉的同時,也為這個時代抹了一筆黑:這是怎樣的乙個毫無創意和浮泛的時代!郭熙志說:
「這是來自一種模仿的衝動,拉美魔幻文學的**,使尋根者們覺得有類似的『國情』。以更深的心態來講,尋根還有一種長期鎖悶之下的突變。這種心態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觀念牽引下急於得到外界承認,所謂『走向世界』。
」他們既已功底不厚,又無心加強自身理論素養,更無法靜下心去真正思索「尋找民族的東西」,從而創作出好的作品,更談何衝上世界?
總而言之,「尋根」文學的倡導者們及其實踐者們由於自身對文化斷裂帶的認識偏差,對傳統文化中他們要尋覓的「根」定位不准,再加上其在吸收時又不能消化和自笛才情的缺之,更重要的是其對自身價值定位的模糊和既急於超越,又無法超越的浮躁造成了他們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的越位和混亂。「尋根」文學作為在理論和創作上都頗有影響的一派顯然名不副其實,更沒有起到作為文學流派應有的作用。同時其作為散亂無章的當代文學群體中一員也有其不可迴避的痼疾。
這樣,「尋根」文學只能是文學中的乙個匆匆過客。這對於急於走上世界的當前中國文學無疑是乙個提醒。今天再來分折它,倒並非懷舊或沒話找話,希望方家們能以一種正常的心態對待或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落差問題。
尋根,尋根,滿族的!高分懸賞,尋根,尋根,滿族的!高分懸賞!
愛新覺羅 胤祺 1679 1732 清康熙帝第五子,雍正帝異母弟,康熙十八年己未十二月初四日申時生,宜嬪郭囉羅氏即宜妃出。雍正十年壬子閏五月十九日丑刻卒 雍正帝胤禛 zh n 即位後,為避名諱,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諱 胤 字而改為 允 字排行。因此又作 允祺 康熙三十五年 1696 胤祺隨父征討...
「尋根文學」的首倡者是誰,尋根文學的藝術特徵是什麼?
尋根文學 的首倡者是韓少功。1985年韓少功先在一篇綱領性的 文學專的 根 中宣告 屬 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中 他提出應該 在立足現實的同時又對現實世界進行超越,去揭示一些決定民族發展和人類生存的迷。在這樣的理論之下作家開始進行創作,理論界便將他們稱之為 尋根派 1985年韓...
求大神幫忙,謝謝,請簡述尋根文學的文化美學特徵
尋根文學指的是以 文化尋根 為主題的文學形式。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 文化尋根 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於對傳統意識 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 尋根文學 1985年韓少功率先在一篇綱領性的 文學的 根 中宣告 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中 他提出應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