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7c鍬倴
學會了要懂得聽取別人的意見(唐太宗),學會了勇於指出別人的錯誤(魏徵)
2樓:神降
從唐太宗身上學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從魏徵身上學到:良禽擇木而棲,為人臣子要恪盡職守、剛正不阿,引申到日常生活中就是我們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堅守好崗位
從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身上你學會什麼為人處世的道理 ??
3樓:匿名使用者
從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身上你學會什麼為人處世的道理 :
1、唐太宗:
(1)重視人民的力量(他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慄庶),要符合人民的利益,人民才會支援你;
(2)重用人才,注重人際交往。如他重用的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
(3)注重改革創新,如他合併州縣,革除了民少吏多的痺症;
(4)重視對比,借鑑。(如以史、人、銅為鑑)。
2、魏徵:
(1)堅貞不屈;
(2)善於看人,特別是選擇李世民。
(3)做事有理、有度、有節。
4樓:天狼星塵
從唐太宗身上學到了:比別人多的一點自知之明,一點奸詐,謹慎和勇氣,為什麼呢?
得位不正,又無隋文帝那般對待政事的勤懇,他為什麼能創造盛世呢?
很簡單,自知之明。
1、對於屢次犯上的魏徵,他不殺,不是他心胸寬廣,而是他深知,他的能力,並不通天。他需要一些人輔佐,像杜如晦、房玄齡這樣的文臣,秦叔寶、程咬金這樣的武將,也需要像魏徵的這類諫臣。
2、唐太宗或許從沒有把魏徵當作是臣子,從怕被魏徵發現自己在處理政事時玩小雀藏袖口裡給悶死這件事可以看出來。這樣的事一抓一大把,包括在早朝魏徵把李世民罵到乖乖認錯⋯⋯乙個皇帝完全可以明目張膽的玩,完全可以斬了魏徵。這樣反倒是像乙個做錯事的孩子。
因為他明白,自己自制力沒那麼好,有個人時常督促你,這不行那不行,反倒可以反省自己。
為什麼說他奸詐呢?
三言兩語罷了裴寂,小小計謀逼瘋羅藝,一套不三不四的說辭一筆帶過玄武門之變,乙個別有深意的笑容使得突厥戰戰兢兢,再說,不奸詐的帝王怎麼壓制一肚子油水的臣子們呢?
謹慎與勇氣則很容易解釋了,單騎震退百萬突厥騎兵,與王世充,竇建德的戰役,都能體現,不詳說了。
從身上魏徵學到了:忠心
魏徵有四個主人,最後一位是唐太宗。
魏徵的智慧型,其實也不怎麼樣,他也是書生,但是,隋煬帝的死,給他這個傳統巨鹿人士的震撼,是巨大的,他深深認識到了王權與三公九卿的相輔相成是多麼重要。獨攬大權,對於怠政的皇帝來說,是整個王朝覆滅的根本原因。這也是他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勸諫李世民的原因。
所以,魏徵的見解,是對王權的真正詮釋。
他有四主,對個個都忠心,對於阻礙主子的人,他都會勸誡主子殺掉。比如魏徵一定要李建成殺掉李世民,李世民後來問為什麼,魏徵說:「你阻礙了太子。
」我們更深一層的想一下,貞觀年間如此多的天災,許多都是武德年間的隱患,為什麼不處理?奪嫡太緊張,無人管。那麼,魏徵讓太子殺掉秦王,或許是因為:
打沒關係,但你損害到百姓的安居樂業了,所以趕緊打完管百姓。也就是說,魏徵真正的主子,是天下,是蒼生,他跟隨四個主子,都是一直為天下蒼生所著想,平息戰亂,百姓安居樂業。
5樓:匿名使用者
《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
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
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豈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巨集茲九德。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
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
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並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此外,全文主要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
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利於初唐的強盛。
其中為人處世的道理:
1、它以"固本思源"為喻,讓我們從中學到"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2、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來告訴我們"居安思危"的道理。
6樓:沐雨蕭蕭
1.從唐太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彌補自己的不足。
2.從魏徵:良禽擇木而棲,為人臣子要恪盡職守、剛正不阿,引申到日常生活中就是我們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堅守好崗。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漢族,巨鹿人(巨鹿郡下曲陽,即原本的晉縣,現今的河北省晉州市。又說河北邢台市鉅鹿縣人或河北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享有崇高的聲譽。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7樓:在借難逃
學會了要懂得聽取別人的意見(唐太宗),學會了勇於指出別人的錯誤(魏徵)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號貞觀。李世民在位23年,是唐朝傑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最終統一天下。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
李世民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使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649年逝世,享年52歲,初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魏徵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魏徽就是魏徵,古代徽通徵,字玄成。漢族,巨鹿郡人(一說邢台市鉅鹿縣人,一說是河北省邯鄲市館陶人[1-2] ),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宰相、封鄭國公,諡文貞,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諫二百餘事,為太宗所器重,其博學多才,文采飛揚,著有《群書治要》等書。
作為太宗的重要輔佐,他曾懇切要求太宗使他充當對治理國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為對皇帝一人盡職的「忠臣」魏徵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魏徵所上 《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後世都有重要影響。
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
8樓:朝暮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說:
「多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
「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介面說:乙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
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幹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9樓:金果
1.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
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
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2.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連連點頭說:
「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介面說:「乙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幹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3.唐太宗得到乙隻鷂鷹,極其俊俏奇異,私下裡(在內宮,非朝堂)把鷂鷹架在胳臂上玩,看到魏徵來了,就把鷂鷹藏在懷裡。魏徵知道這件事(看出來了),就走向前去匯報事情,就勢(向太宗)講古代帝王由於安逸享樂而亡國的故事,暗暗地勸諫太宗。
(魏徵故意)說得時間很長,太宗擔心鷂鷹捂死,因為太宗向來尊敬魏徵,(不敢直接轟他走,只是婉轉地)想讓他把話說得短些。然而魏徵說個沒完,鷂鷹(最終)捂死在(太宗)懷裡。
4.李世民委任魏徵為諫議大夫,以後又提拔他當宰相。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徵,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
在魏徵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
5.魏徵年老病重,太宗送醫送藥,使者相望於道路,來往不絕,並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許配給他的兒子魏叔玉。魏徵去世後,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都去弔唁,並為之親自撰寫碑文,刻於石上。
太宗對他思念不已,跟左右的大臣說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為表彰他的功績,寄託自己的哀思,準備舉行盛大的葬禮,但魏徵的妻子不同意。
太宗決定:尊重魏徵的意願,葬禮從簡。結果,魏徵就像一般讀書人死去一樣,只有一輛白木車子和一副白布帷帳為他送葬。
漢武帝為什麼比不上唐太宗?唐太宗和漢武帝有什麼共同之處
誰說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不都是這樣說嗎?唐太宗和漢武帝有什麼共同之處 1.在維護國家統一上做得都很好 唐太宗打敗頡利,統一了北方草原。漢武帝壓制住了北方匈奴對中原的侵略。2.對外交往上都有不小成果 漢武帝時期開闢了絲綢之路。唐太宗時期與日本等東方國家,天竺等西域國家都有往來。稱讚唐太宗和漢武帝的...
唐太宗從隋亡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訓是什麼?
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兵役。同時還注意 戒奢從簡 還下令合併州縣,革除 民少吏多的 弊政。有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擅於納柬和任用賢才,加強與少數民族的聯絡。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你能從中得出什麼經驗教訓 隋朝滅亡的原因 1 矛盾突出,統治不穩 統治階...
唐太宗和唐玄宗在位時的盛世景象名稱叫什麼
唐太宗 貞觀之治 唐玄宗 開元盛世 貞觀之治 是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 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 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