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初中語文文言文,求初中語文文言文課文只要課文

2021-03-04 04:09:26 字數 8336 閱讀 7694

1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 工程浩大啊 建議到書店去買書看看

2樓:頭髮飄逸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一台錄音機而已。(改編**)

3樓:墜雨嵐裳

各地教材不一樣 , 你說的是?

求初中語文文言文課文——只要課文!

4樓:筱魚

5樓:

1.童趣(沈復)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餘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2.《愛蓮說》

原文: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寶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3.《狼》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止增笑耳。

4.《共工怒觸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5.《夸父逐日》

原文: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6.《傷仲永》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楊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7.《大道之行也》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8.《三峽》

原文: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9.《湖心亭看雪》

原文: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餘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0.《記承天寺夜遊》

原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11.《答謝中書書》

原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12.《五柳先生傳》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極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酣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13.岳陽樓記(宋范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4.《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15.《宋定伯捉鬼》

南陽宋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之,鬼言:「我是鬼。

」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言:

「我亦鬼。」鬼問:「欲至何所?

」答曰:「欲至宛市。」鬼言:

「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數里,鬼言:「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何如?」定伯曰:

「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里。鬼言:

「卿太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

」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如是再三。定伯復言:

「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

」於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音。定伯自渡,漕漼作聲。

鬼復言:「何以有聲?」定伯曰:

「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不復聽之。徑至宛市中下著地,化為一羊,便賣之恐其變化,唾之。得錢千五百,乃去。

16.《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余為僇人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誌。是歲元和四年也。

17.《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初中語文文言文常用有哪些虛詞,初中的

6樓:天風海雨樓主

常見文言虛詞

之 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乙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四)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3、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

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記憶順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

用作動詞「去、往、到」, 用作助詞可不譯.

其 1、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例:妻跪問其故.

2、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指示代詞,相當於「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記憶順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遠指近指「這」和「那」;

後帶數詞譯「其中」,表示反問譯「難道」.

以 1、作為介詞

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時間處所,譯為「在、從」 例:

2、作為連詞

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 例: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表示範圍譯為「到」

「已」,已經. 例:固以怪之矣.

記憶順口溜:

「以」作介詞「把、拿、用」, 因為、按照、在、憑、從;

又作連詞如同「而」, 偶爾通假要分清.

於 1、對,對於.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

2、在,從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3、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4、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於人

記憶順口溜:

於字可譯到、在、從,也可翻作對、與、同;

形容詞後表比較,動詞之後表被動.

而 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並列承接與轉折;

承譯「接著「轉譯「但」, 狀語後頭表修飾.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 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例: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例: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1、 代詞 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 連詞 表轉折關係,譯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 助詞 分兩種情況:

① 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注意:容易出錯的地方

1.用法詞性混為一談

2.古今詞語詞義詞性混為一談

3.不同虛詞因意義、用法相近而誤

4.同一虛詞因意義、用法不同而誤

一、文言實詞的一般知識

文言實詞的一般知識包括:詞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詞的活用等.

二、虛詞就是助詞、代詞之類的.

初中文言文常見虛詞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

四、五、六冊為主)

之 (一)代詞

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

(《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扁鵲見蔡桓公》)②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誌.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遊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後置的標誌.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者 (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於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裡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隆中對》)

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係:

l.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係,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

前乙個「而」就表示承接關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係,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②

追問:不要這麼多啊,老師說只有5個

追答:初中常用的五個虛詞(以、而、之、其、於)

求 初中語文文言文整理,求 初中語文文言文21篇整理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一單元 5 童趣 沈復 第二單元 10 論語 十則 第三單元 15 古代詩歌五首 觀滄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灣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西江月 辛棄疾 天淨沙 秋思 馬致遠 第四單元 20 山市 蒲松齡 第五單元 25 世說新語 兩則 詠雪陳太丘與友期 第六單元 30...

初中語文文言文翻譯,初中語文《狼》文言文翻譯。

郄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壻。丞相語郄信 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郄曰 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壻,鹹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東床上袒腹臥,如不聞。郄公雲 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譯文有一次,太尉郗鑒派門生來見王導,想在王家子弟中選位女婿。王導讓來人到東邊廂房裡去看王家子弟。門生...

初中所有文言文原文急,求初中語文文言文課文 只要課文

初三全部文言文 醉翁之意不在酒 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水落石出 醉翁亭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指站在正義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和幫助,違背正義則必然陷於孤立。孟子二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憂愁患害能使人奮鬥而獲得生存,安逸快樂使人沉迷於享樂,反而容易導...